分享

古典书法课堂笔记三十则之十八

 清虚堂 2019-08-14

书的前尘往事(下)

于钟华 讲解

希    夷 整理

如者,随也

       东汉的许慎有一本书:《说文解字》。今天我们把《说文解字》当字典来看 ,其实它是一本经学著作。字典和经学著作的区别:字典只要解释这个字的意思就行了,经学是在这个字的基础上, 赋予它一种含义,它具有解释学的性质。比如打开《说文解字》,第一页是“一”, 数字“一”。许慎讲“道立于一”,于是就把经学的意思赋予它,那么这个“一” 不仅仅是数字的起始,它恰恰是最原初的那个概念,是“道立于一”,“一”也是“道”。 就像我们说 “人”,不 是 “ 一撇一捺”站牢就可以,也不仅是“臂胫之形”,还必须 是“人者,仁也” 。

       所以再来看《说文解字》 对“书”的两个定义,第一个:“书者,著也”。 比如我们现在看到一本书,下面是“某某某”著;它又是 动词 “著于朱帛谓之书”,写在竹木简或者丝帛上叫做“书”;第二个: “书者,如也”。我们知道一个词“书如其人”,这个词源于清代的刘熙载,他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好像这个词很容易明白,就是说这个字写出来像他这个人。我们还可以对应一下,比如沙孟海先生高大伟岸,所以他写的字雄强;林散之先生像佛佗,所以他写的字有一股仙气。但是换一个角度看,“如”在中国文化里面的含义:“如者,随也”,“随者,从也”。

       现象学界的张祥龙老师有一个观点,在论语里面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我们在祭奠长辈或者上坟的时候,是不能嘻嘻哈哈的,感觉逝去的亲人就在身边。所以他说这个“祭如在”,“如”就是到哪里哪里去,指的是“通达”。在东汉这个时期,你能够汇通天地之间,或者某一个你的生活经验和书法汇通,就叫“如”。所以从东汉以后,所有的书论很有意思 :如锥画沙、如印印泥、 如壁坼纹、 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等等,也就是说,从东汉末期到晋、到唐代中后期,这个四五百年间,书法的理论史或者叫书法史,几乎就是一部“如”字的填充史。

       现象学里面讲 “形式指引词”,是说一个词,它的含义没有完全固定在某一个实体上,它的后面是一个括号,比如“如”,这个词后面这个括号,可以和所有的词对应。因为语言很容易固定,但是我们这个世界生存的万物,是变动不居的,你如何拿一个不变动的词语涵盖这个变动不居的现象?于是就创造了一批词,它能够指向“如飞鸟出,如什么什么……”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与“如”含在一起,这样的话,它就可以把自然界的、变动不居的非常细微差异的这种感受和现象包含进来。这种词有很多,比如“气”“韵”,都指向流动的,因为单个的词它是不流动的,特有的词能够和所有的词结合,叫形式指引词。“如”是这个意思。

       佛家里面讲 “如如不动”。有位老先生在一本书里讲到一个问题,说在东汉的时期,翻译释迦摩尼,就像我们有孔子、老子,怎么样塑造一个释家最高的那个人?翻译成释迦摩尼,老百姓记不住,他的神圣性体现不出来,翻成乔达摩·悉达多更不行,所以翻译经过一百多年的琢磨,变成两个字:“如来”。 中国人不都觉得这个“如”很厉害,能汇通万物吗?我们讲的那个释迦摩尼,就是你们那个什么都能够通达的、很厉害的人来了。这个翻译形成后,中国人一下就接受了。

       现在再看解释书的时候,在东汉时期说“书者如也”, 就知道它给书法的定位是一个很高的定位,指的是书法和我们日常生活 各方面的经验相通,这样的书法才是真正的书法。所以你在不同的生活场景里面,你有你的不同的生活经验 ,最终都能够和书法合起来,所以书如 其人,从这个角度来讲,可能你会看到一个真实的人在书法里面。

       以上是从知识考古学出发探寻书的解释。

定点侧落

       从词源学角度看,把“书”拆开,笔画顺序是“橫折、橫折、竖、点 ”,这些笔画只是组成汉字的构件,本身没有什么含义。那就往前面推一推,繁体字“书”(图一)。 把它拆开, 好像是两个字, 上面是“聿”,聿是笔,下面“曰”,曰是说话。所以“书”就 是 拿着毛笔去说话,和前面“书者,抒也 ”好像差不多,还不能推出来一个新的意义。再往前到隶书“书”(图二),还是上下两个字:笔曰。 再往前, 找到它的篆书(图三)。我们对图三进行拆解,可以拆出右手(图四)、右手中间拿了一支笔(图五), 下面 有个“者”。前面我们说了一个字“著”(图六),两个字的下半部都是一个者。

       右手书写,对中国书法产生的影响非常大,它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同时契合了我们身体的运动。右手带来的结果是什么?比如说我们写“横”画,从左到右写,如果只是一个文字符号,我从右到左写下来也是一模一样的 。但是在中国书法里面强调了书写的动词意义,强调的是如何书写,就不是着重于结果。

       比如我写一个木头的“木”,横竖撇捺,我们是顺势写,所以规定了右手后,我们的汉字就有一个特定的笔顺,这个笔顺顺的是什么呢?顺的是我们的身体、顺的是我们的手。手是什么样子的运动 呢?大家看,我们的手有一个腕的关节点、肘的关节点、肩的关节点 ,这些点,其实都是我们身体运动的一个支点,或者说是一个出发点。从这个腕的角度来讲,我们人类一切的运动,都是四个字“去远拉近”。 就写字来讲,由于是右手为支点,围绕这个运动,所以才有了横竖撇捺,在这个支点里面,就是我后来讲的“定点侧落”。横:从左到右;竖:从上而下;撇:右上到左下;捺:从左上到右下。这四个横竖撇捺的点画,之所以能够从隶书中脱颖出来,就缘于我们手的最原初、最方便的运动。

良知良能

       最方便的运动叫什么呢?是孟子学说里面讲的良能。良能的意思是不学而能,发自我们身体本能而出来的这种运动,如果讲得再形象一点,就是这样的一种书写方式、运动方式,让你的手这样去写,你在写的时候就可以把写给忘掉,而不是说必须在眼睛的操纵之下,而是发乎本能的运动。古人找到的这种书写方式,相当于现在 电脑打字的盲打,我打字的时候不要考虑怎样打字,只是考虑这个文章的构思;我的手不需要 考虑怎么写出来,我考虑的是写什么内容。只有这种发乎我们本能的方式才能够承担我们的日常书写。而现在需要用大脑思考、用眼睛掌控下的书写,它没办法走入日常生活。

       再往前推一下,图四这只右手,为什么上面只有三个手指头。 我的解释是,会不会从这里面想告诉我们,其实三指执笔才是对的。因为这个“书”,既是名词也是动词,它告诉你怎么写,怎么样拿毛笔。从日常生活的功能看, 三指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出发点,比如剪刀、粉笔、元珠笔、钢笔,都是三个手指头执使,凭什么毛笔就例外呢。

       沙孟海先生有一篇文章,通过看敦煌的壁画和《女史箴图》的高清图,认为唐以前都是三指斜执笔。后来 五胡乱华,由于少数民族的高桌高椅介入到我们汉民族的生活里面,就是家居环境的改变所带来的,原来的左手持纸 、右手执笔这样一种书写, 变成了把这个纸放到桌面上,逼着我们把这个毛笔给拧起来,于是变成了五指执笔。因为不用五指执笔法的话,它没办法进行高桌高椅的坐姿的书写。 这里面还有很多其他原因,比如说毛笔的改进,笔柱没有了,毛笔中间没有芯,很容易瘫软在纸面上,必须把它拧起来, 所以从宋代以来的传统,我们是五指执笔法。

著,明也

       之前我们讲,“著(图六)”“书(图三)”下面都是“者”。《说文解字》说“者, 判词也。 以别事物也”。前面讲: 书者,抒也;书者,舒也;书者,著 也,都是为了区别这个书。“著,明也”,通过书写的方式,能够让自然界的万物进入到一种澄明之境,所以这个著是明,明的意思就是照亮。比如我们这儿坐了这么多人,我看过去是一群人,但一旦我的视线落在某一个人身上,其他人会全部暗下去,这个人就提亮了,就像拍照,有个焦点,周围是暗的。通过书写,能够把书写环境里所参与的这些东西,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也照亮,构成一个场,这个场就是某一个汉字。比如一个大小的“大”,这个“大” 写出来 ,一看就知道是王羲之写的、欧阳询写的,这个人在这个字里面,看得到的。我们称之为是形成了他个人的风格。这个照亮的作用,是我们的文房四宝都形成 最佳的状态,在书写的字里面 能够体现出来,这是第一层的照亮。

       第二层,是“如也”,通过这个书写,我们能够看到这个人的,如锥画沙的笔法,我知道他有一个锥画沙的经验, 我们看到这个字,如飞鸟出林一样的,看到鸟在空中优游飞翔,我们说看到这个字如鱼游水,好像就是我们的毛笔在纸面自由自在地书写,这样的话,他就会把和天地万物,观夏云多奇峰,观高峰坠石,观飞鸟出林…… 能够看到的自然界的现象,能够体察到的生活中的经验,全部打通、进入到书法,就是书法的最高的境界。这个境界、也是我们书法的最终完成,是到了东晋时期,从钟繇到王羲之、王献之,这样一个群体的力量,最终完成了这个任务,这个任务完成以后,做出来的这个在场的场,就是真书法,所以当时叫“真书” 。

总结

       从两个途径汇合在一起,我们会看到,书法就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把你内在的所感知的天地、人世间的种种情绪,想表达出来的时候,发于中,需要抒发的时候,通过汉字的书写,能够如实地完整地抒发出来。

      发出来的那个叫中和,合乎一定的规则,这个“和”就是笔墨纸砚,这个纸上全部能够孕育在场,这个时候的书法才是真正的书法,这个书法是从我们心里面发出去的,也就是人在这个世界感于外,然后回到我这个心里面,最后通过我的手发出来,我感于万物的叫良知。在不同的情境下,在不同的境遇里面,这个人所萌生出来的情绪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可能是愤恨、悲催、愉悦,都有可能,所以这个时候 出来的书法,本身也是带有情感 出来的,并不是我表现出来的,也不是我表演出来的,这个是发乎我内在的'中',这个叫良知,我如何使发出来的这个通道畅通?它需要有一个通道,就是我们讲的“书者,舒也”,这个叫良能。

       我见到别人的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我的恻隐之心由然而生,而不是看着别人的孩子摔倒了,我想一想,要不要去救。发乎我的本能,不需要考虑,叫不虑而知者,谓之良知。不学而能者,谓之良能。书法的良能是什么呢?就是把你的手所先天具有的、生理关节的运动,给它释放出来,你就会发现这个手随着 关节的运动,从左到右是横,至上而下是竖,至右上而左下是撇,至左上而右下是捺 ,就构成了汉字的主体部分,这个主体部分不是外在于人设定了一个汉字, 而是由于我右手先天的具有这样一种运动方式,我只要把它发挥出来就可以了,我的手最自由的运动,就是横竖撇捺,它就构成了我们的汉字,就是良知催动下手的良知,这个出来,其实它就是书法。

       书法与传统文化内在的关联,就是发乎于良知而形成于良能的这样一种我们人本身就有的自性,把它拿出来就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