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它们”曾经上演过金戈铁马、战争与和平,如今犹在!

 捉光凑影 2019-08-14

历史上留下来很多伟大的工程。其中,长城就是古代系统而伟大的军事工程,它持续构筑、使用年代长、形制规模巨大、工程复杂宏伟、分布范围辽阔、影响深远巨大。长城遗址是中国人值得骄傲的历史杰作,在世界文化遗产的群星中,长城被认为是人类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在赤峰市也保存着古代长城——战国燕长城、秦汉长城、金代长城。总计约1054公里(水平距离)。这些长城遗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址。这些军事工程,历史上都曾肩负过防守边疆的重任,在它们身边曾上演过一幕幕金戈铁马、战争与和平等波澜壮阔的场景。

历史上无论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还是中原农业民族,对能否控制这里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草原游牧民族要想南下进入中原,这里便是他们最理想的隐蔽和发动进攻的根据地;对于中原农业民族来说,控制并守住这里,变阻断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之路,也就能够守住他们的农业家园。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万里长城前身——燕北长城

燕北长城有两条,称为燕北内长城和燕北外长城。


燕北内长城东自辽宁北票市进入向西穿过敖汉旗,进入辽宁省建平县黑水镇,复入赤峰市元宝山区,至喀喇沁旗蒋家营子附近消失。


燕北外长城则向北推移,东自通辽市奈曼旗境内,向西穿过敖汉旗,至松山区夏家店附近失去其踪迹。


燕是周王朝初年封在北方的一个诸侯国,因“地在燕山之野,故国取名焉”。远在春秋时期,燕国就经常受到来自北方游牧部族的侵扰,《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北有东胡、山戎”,山戎不断寇掠燕国,甚至“越燕伐齐”。燕庄公28年(公元前668年),齐与燕联合打击山戎,“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山戎败北,齐残余势力被赶到朔漠以北。历史上“老马识途”的典故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为了防御齐国、赵国及秦国的袭击,燕国在其南境修筑了一条御敌的长城,史称“燕南长城”:燕国强大之后,北却东胡,东击朝鲜,疆域空前扩大。为了抵御来自北方东胡族的侵扰,在大败东胡后,又在其境北部修筑了长城。

秦开是燕国的大将,随荆轲一起刺秦王的秦舞阳就是秦开的孙子。秦开在对东胡具有历史意义的反击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先是作为燕国的人质,在东胡滞留数年,深知东胡的政治、经济、地理及用兵情况。当他回到燕国时,这位贤将胸有成竹地策划了对东胡的反攻,并统领燕国大军,一举袭破东胡。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燕胡之战”。受到沉重打击的东胡部落,退居西拉沐沦河以北。而燕国仍有后顾之忧,燕昭王在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修筑了燕北长城,并设置五个郡,以拒东胡。史称“燕北长城”,以区别于在易水流域修筑的“燕南长城”。

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直到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已基本完成了。为燕北内长城。此后,燕国在打击东胡实力中不断取胜,疆域向北拓展,就又在内长城之北设置修建了另一道防线,即燕北外长城,与燕北内长城相距10-50千米。

秦始皇扫灭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燕国在北方所设五郡全部保留了下来,今天的赤峰市南部地区,就归辽西郡和右北平郡所辖。此时秦国的北边匈奴族兴起并逐渐强大,和居住在西拉沐伦河流域的东胡族共同构成了威胁秦边境的两股强大势力,为了防范这两股势力的进攻,公元前215年,秦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攻打匈奴、东胡。为了继续巩固政权,扩大统一事业,出于防范的需要,秦朝动用举国之力,征发役徒连接和修缮了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修筑在北方的长城,使之成为一条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由此看来,赤峰境内的燕北长城比万里长城的修筑时间还要久远,甚至可以说是万里长城的前身,亦可以说没有燕北长城,就没有万里长城。

《长城》

【唐】汪遵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兵家必争之地——秦汉长城

秦长城在赤峰市境内可能是沿用燕北外长城,《史记·朝鲜列传》载:“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障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韩星,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贝水为界。”在实地调查中,虽然在长城墙体上没有直接找到秦朝沿用和修葺的证据,但近年来,长城沿线发现过秦朝的衡量器和秦权,器物上还铸有秦始皇廿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文,似乎也能刚从一个侧面加以推断。

汉长城则在燕北长城之南,自辽宁省朝阳市越老哈河进入喀喇沁旗,自东向西穿越喀喇沁旗东南部,转而进入宁城县,穿过宁城县南部,向西进入河北省境内。与燕北长城、秦长城不同,赤峰地区的汉代长城没有长城墙体,而是由烽火台、壕堑、堡组成的一道动态防御体系。全长190千米,壕堑13.28千米,烽火台47处,堡址6处。

西汉时期,北方战事不断,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匈奴二万骑兵入汉,杀死辽西太守。汉武帝为安定北疆发动了长达10年的对匈奴战争,辽西、右北平地区展示尤为激烈。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出高阙,游击将军苏建、强管、都尉李沮出朔方,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出右北平,三路大军共击匈奴;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又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合骑侯公孙敖出北地郡,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又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帅兵5万骑,出右北平击匈奴左地,匈奴大败远逃。

后汉武帝任用飞将军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帅军击退匈奴,汉朝的北部边境才出现了暂时的安定局面。这一时期汉长城的主要使命就是打击匈奴人的入侵。在霍去病大败匈奴左贤王后,汉武帝把乌桓人由西拉沐伦河以北南迁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居住。汉王朝对南迁的乌桓人并不放心,因而,此后的长城便增加了另一使命,那就是监视五郡塞外的乌桓人的动向,防止其南侵。西汉末年,随着中原动荡,这条边塞防线也逐渐没落了。

《登长城》

【唐】李益

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

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

当今圣天子,不战四夷平。

成吉思汗边墙——金代长城

金界壕(意为“金代长城”、“金边堡”、以下均称作“金界壕”)权限主要分岭北线和南线两条主线。

金界壕是我国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政权,为了抵御蒙古骑兵的入侵而构建在草原地带的军事防御工程,又称“金边堡”、“金长城”,俗称“成吉思汗边墙”,在我国长城的历史中,是分布最北的古代长城。它不单只是一条壕沟,而是一套系统的军事防御工程,这一点,又超越了以往朝代所修筑的长城,并为后来的明代所借鉴。

金界壕分为岭北线、莫南线和界壕主线三条。赤峰市境内的金界壕就属于金界壕主线的一部分。

公元115年,生活在我国东北部的女真族建立了金朝,并迅速崛起,先后灭辽败宋,又相继征服和招降了蒙古各部,置东北、西北、西南三路招讨司以管辖北方属部和防卫边境。但由于北方民族判服无常,尤其是北方蒙古部实力日益强大,十三世纪初期铁木真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于1206年登上蒙古大汗的宝座,尊号为成吉思汗。“蒙古”意为“永恒之火”,自出现在史籍中,蒙古族就以其强悍而著称,蒙古劲骑更是经常和金朝发生冲突,给金朝北部边境造成严重威胁。女真政权当然是深谙骑兵作战的特点了,为了防御蒙古骑兵的侵扰,遏制蒙古南下,在总结借鉴中原王朝为防御北方民族南下修筑长城的历史经验后,金朝统治者从建国初期就开始挖掘界壕,修筑堡戍。

金界壕的修筑,使金朝减少了来自北边蒙古骑兵的压力,从而可以抽调力量对付南宋。但浩大的工程也直接加重了北方人民的经济和劳役负担,也加剧了内部社会矛盾。另一方面,金朝统治者也过分依赖这条防线,使积极防御变成了消极防御,当蒙古大军席卷而来时,这一方便很快崩溃了。1234年,蒙古灭金,界壕便完成了它的军事防御使命而成为一段历史。

1247年,远超人张德辉北上,“过渔儿泊……自泊之西北行四驿,有长城颓址,望之绵延不尽,亦前朝所筑之外堡也”。之后历代对金界壕一直未有修葺、沿用,而逐渐被风沙剥蚀掩埋,成为一道历史遗迹。

水调歌头·《金长城》

寂静边壕土,浩瀚大荒天。高墙深堑屏障,牢固拒雄藩。横向蜿蜒千里,越岭过河穿谷,目睹风雪寒。铁马凭栏跃,烽火染边关。

春雷动,旌旗舞,换江山,神州一统同乐,往事化云烟。方言草原辽阔,故垒萧萧依旧,醉卧大兴安。塞上风拂面,把酒续新篇。

长城历经战国(齐、楚、燕、赵、魏、秦、中山、鲁)、秦、汉、南北朝(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北宋、西夏、辽、金、明、清等朝代2000多年的修建,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市、自治区)。

如今,这些军事防御工程都已是沧桑满目,湮没在尘土和荒草之中,成为了历史的遗迹,静静地匍匐在茫茫旷野之中,默默地向游人们讲述着它们曾经见证过的那些战火征腾,让人血脉喷张的历史。


三座长城,你更喜欢一座长城?

转载需经作者授权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