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业余哲学爱好者,时常有人问我哲学是什么。闲来无事,就为没有接触过哲学的朋友普及下所谓的哲学吧,篇幅所限,今天先写孔孟部分,以后有机会再写一篇介绍诸子百家哲学乃至西方哲学的。由于是普及性的短文,故本文中对于中古哲学作品中的一些文言文的叙述不再原文引用,因为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很难看懂。哲学一词的英文来源于Philosophy,希腊语是Φιλοσοφία,依其词源意思是“爱智慧”。日本德川幕府至明治时期哲学家西周于其1874年刊行的《百一新论》中第一个正式把Philosophy译为哲学,指 “论明天道人道,兼之教法的学问”。自此哲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沿用自今。对于哲学一词的理解每个人都不一样,但大体上不会脱离“哲学是关于世界、人生和方法(天道、人道及教法)的一门系统性的学问”这一定义。所谓系统性是指哲学家不仅对世界、人生有自己的见解,而且要给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见解提供一整套系统的理论依据。哲学家欲成立其一家之言,必以论证证明之。这就是荀子所说的:“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普通人对世界、人生其实也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他们不会用一整套理论来为其看法提供论证依据。这其中世界观又和人生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什么样的世界观最终会决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本质上的区别在于其研究方法不同。西方哲学重逻辑和科学推理;东方哲学重证悟和自身修为经验,即儒家所谓修身。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西方哲学则分离出了主客对立。 中国哲学史即是中国人对于世界、人生和方法的系统性的见解史。中国哲学起于何时,这是我们第一个要研究的问题。既然哲学是一门系统性的学问,那么我们只要寻找到在中国出现的第一个系统地研究世界、人生和方法的哲学家,即是中国哲学的起源。这里所说的第一个哲学家其实不必一定指某一位哲人,可以是一段时期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在春秋战国之前,由于文化的发达程度尚未达到出现系统性哲学家的水平,那时候的哲学多是零星的碎片化的思想,主要是关于尧舜禹汤,文王周公等圣人的一些记述。这些记述出现在《国语》、《楚语》、《左传》、《诗经》、《尚书》以及《易经》等古代经典之中。这些经典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针对当时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关键人物的一些言论、事迹的记载,内容都是关于天、帝 、鬼、神。亚里士多德说过:“哲学起于对所见之物的惊诧以及由这种惊诧而来的沉思”。古人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些自己无法解释的现象,都会臆想有人格的神在背后操纵,认为人事和宇宙之间是是互相影响的。(这个其实很多人都有亲身体验,我在很小的时候看到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的时候,由于无法理解,也会本能地猜想其背后是不是有超能力的生物或者说神在操控。)由此产生了一个沟通人神的中间阶层巫和祭师,这个阶层最终演化为天子。文字在上古时代应该是类似于二十世纪的计算机刚出现不久的时期,只有极少数计算机精英有计算机并懂得使用,那时也只有极少数贵族统治阶级的智识阶层掌握文字。在当时文字只是作为记录典章制度之用,中国上古的传世作品中,除了《易经》、《诗经》这类的书籍,极少有私人著作。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时代突变,政治经济的旧社会制度崩坏,新的制度又尚未建立,整个社会处于没有制约的自由过渡时期,加上之前商周时代的文化积淀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终于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个时期诸子辈出,各个学派的哲学家都出来宣传自家的学说。这一时期至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诸子百家只是一个统称,实际上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最主要的哲学体系在司马迁之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中已被明确分为六个主要学派: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道德家。这一时期持续至汉高祖以匹夫而为天子,完全颠覆并重建了整个社会秩序,后又汉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大一统理论彻底结束百家争鸣的局面。黑格尔的历史观是正、反、合螺旋上升发展。哲学的发展史在一定视角下也是符合这一规律的。从各种现存的各种文献考据,大部分哲学史大咖得出的结论是儒家祖师孔子是第一位出现的有自己的系统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的中国哲学家。 如果说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是正,那么反对儒家的墨家,道家等诸子学说的出现就是反,到汉儒士董仲舒的出现则是新上一台阶的合。 本文即从孔子开始谈起。孔子其人生于鲁襄公二是二年,距今约2500年前。首先孔子是第一位使学术大众化的教育大家。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可见孔子教育弟子主要以六艺。孔子是第一位大规模聚众讲学,专靠教书养活自己的人,开创了农、工、商之外的一个新的职业师和士。还是第一位带领学生周游列国,以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诸侯的人。这些不是本文要主述的。我们要探讨的是孔子的思想。我们说孔子是第一位出现的有自己的系统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的中国哲学家。事实上孔子对于宇宙世界是不关心的,对于鬼神也是存而不议。孔子一生以继承文王、周公为己任;有见于当时各种制度之崩坏,天下无道,而时常想念天下有道时之周。孔子对于周礼知之深,爱之切,一生以弘扬周礼为职志。孔子认为当世之所以乱,原因在于名实混乱,所以首先要正名。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今“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能不乱吗?所以需要“拨乱反正”。孔子取《春秋》之义以道名分,以使“乱臣贼子惧”。孔子虽说自己是述而不作,其实是依《易》而作《系辞》、《文言》,依《春秋》而作《公羊传》,依《仪礼》而作《礼记》。这本质上是以述为作,这一传统一直传到康有为而不止。孔子所述思想之精髓为直、仁、忠、恕。孔子重礼,但是行礼的前提是要直,即真。“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都是强调要有真性情,恶虚伪。如无真性情,虽行礼,徒增其虚伪耳。所谓仁即人之性情之真的並合礼的流露,这种流露有时可能过了,有时可能不足,吾人需随时克己复礼,同时要本同情同理心而推己及人。由此孔子又提出其著名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忠恕的观点。 “求仁而得仁”,“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一生做事只看当不当做,至于其结果则顺其自然了,此其所以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道之不行,吾知之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也就是董仲舒所说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综上可见,孔子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人生上面,并且最注重伦理和政治方面。对宇宙和方法少有论及这是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具有的最大特征和缺陷,这也是为什么黑格尔断定中国没有哲学的依据,其观点对不对再议了。 继孔子之后的另一位大儒是孟子,人称亚圣。元程复心《孟子年谱》:“孟子生于周列王四年,今公元前三七二年,卒于公元前二八九年”。孟子一生之职志为继承孔子之业,所以他和孔子一样崇拜周制,主张行井田禅让制之仁政。“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分,井地不均,谷禄不平....经界既正,井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如此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孟子虽”率由旧章,尊先王之法”,然其与周制还是有区别的。周制贵族制乃是为贵族设定的政治制度,孟子理想的政治制度则是为民而设,所谓民贵君轻是也。同时,孟子贵王贱霸,“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逮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二子之服孔子”。王道与霸道的区别即是心服口服和武力强权政治的区别。孟子认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仅是分工的区别,各有所专长。“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国理政就如同手工制作技术一样都是需要挑选有天赋者从小培养,使之得心应手。所以有圣人之德者居天子之位,其在退位之前会先寻找一位品性优良的年轻人从小开始培养,并带之实践考验,能通过考验则举荐其为下一任具圣人之德者继天子位,人民如果真拥护则其为下一任圣王矣。这就是孟子心中理想的禅让制。所有这些一切的基础是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不忍人之心推己及人,此乃继承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且孟子更进一步,主张“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明确性本善。把仁义礼智四德与上面的四心即四端对应上,只要扩内在的四端而充之以四德,则人性无不善矣。孟子极重视个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民”。孟子主张“尽心知性,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其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达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上下与天地同流”。 孟子在思想上继承孔子,同时有发展了性善论,不忍人之心实是宋明心学的开端。孟子创浩然之气,对中国士阶层的气节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其后如文天祥之类的真猛士无不深受其影响。 下篇我们接着讨论墨家和道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