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脾为吞''--王洪图有效医案1则

 道佛儒医旧葫芦 2019-08-15

《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脾为吞”。

脾脏气机失调,而出现“吞”的症状。

吞,注家多谓“吞酸”,亦有解作“吞咽”者。

临证应用

【举验1】

关某,女,12岁,1990年2月14日诊。

患者于1989年5月,突然发生手足抽搐、两眼上翻、神志昏迷、面色发青,喉中痰鸣。

7月前发作1次,经某医院作脑电图检查:轻度异常,诊为癫痫。给予鲁米纳口服。服药至今未再发作。

但有心烦急躁,入睡困难,卧床后需1小时左右才能人眠。入睡后不断吞咽口涎,咚咚作响,家长惧其“被呛死”,要求用中药治疗。

就诊时患儿坐立不宁,脉象弦,舌质红,舌苔薄黄,大便调。

证属:脾热兼夹痰浊

治以:清热化痰

处方:

生大黄1克 厚朴6克 炒积实6克

妙栀子8克 黄芩10克 花槟榔6克

赤芍药8克 知排8克 草果仁8克

石菖蒲12克 丹参12克 生龙骨15克

生牡蛎15克

6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忌食辛辣及油腻饮食。

2月28日二诊:服药后心烦急躁明显减轻,入睡较快,卧床10余分钟便入眠,眠后吞咽口水已除。

发挥

对“脾为吞”的认识,历代注家多解为“吞酸之证”,惟张志聪《素问集注》释为“吞咽”。

从临床实践看,吞酸之症较为多见,常与肝脾不和而郁热有关,有佐金丸一方为常用之剂,中医师一般不会误诊、误治。

相对而言“吞咽”之症则较少见,更有必要予以注意。

该例患儿宿有癫痫,虽用西药控制发作,但入眠“吞咽”有声不止,是脾病之征。

又见心烦、舌红、苔黄,乃有热之象,故以清泻脾热为主治之。

为虑及“癫痫”之病,乃加用祛痰镇惊开窍诸品,数剂而收到满意效果。

本书“ 脾为涎”一节,选有宋氏病例,其症口涎过多,亦有吞咽不止的表现,用泻脾热之法,以泻黄散为主方而治愈。

由此2例可知,张志聪释“脾为吞”为“吞咽”,确有临床依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