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身边有位妈妈说,她不能看到老公玩手机,更不能看到儿子玩手机,一看到就火大。 无法忍受老公玩手机是觉得他懒,就知道玩游戏,简直就是浪费生命! 见不得儿子玩手机,是担心——
这是典型的科技焦虑。 其实,对孩子用电子产品的担心,或轻或重,每个当妈的都有。 2触屏时代(The Touch-Screen Generation),每个人拥有不止一个屏幕,手机、ipad、电脑(当然还不止这些,为便于表述,下文会用手机代指各种读屏设备),人们借助一块块屏幕购物、娱乐、学习、社交…… 我们这一代,经历了触屏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我们的孩子,一出生,世界就是这个样子。 他们是触屏时代的原住民,对他们来说,玩手机就跟吃饭、睡觉一样正常。 图源:BBC纪录片《北鼻异想世界》 在这种情况下,不让孩子玩手机,非但不是保护,反倒可能是一种扼杀。 而且,电子产品作为双刃剑,也能给孩子带来很多成长的优势。 BBC 纪录片《北鼻异想世界》里,认知心理学家蒂姆·史密斯,收集了 715 个样本,并邀请了 6 名婴儿(其中 3 名是平板电脑使用者)做了 3 组对比试验,试图发现儿童动作发育与触摸屏使用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在大运动,比如,走直线、爬、跑、跳等方面,两组孩子的差异不大。 图源:BBC纪录片《北鼻异想世界》但在精细运动,比如画直线、搭积木等方面,使用触摸屏的宝宝则表现出了更好的精细动作技巧。 图源:BBC纪录片《北鼻异想世界》蒂姆认为,触摸和滑动触摸屏,能促进精确度和灵巧性。这表明了真实世界和屏幕学习的相互转化。 当然,这只是一个很小的样本,但它提醒我们转换思维:从对孩子触屏的担忧,转向智慧指导他们的驾驭工具。 说到底,电子产品,只是一个工具。 它是游戏机、电子保姆,还是学习机,完全取决于家长的引导。 3如何引导孩子用手机,才能利大于弊呢? 1)做好「守门员」孩子肯定要接触手机,与其阻止不如做好「守门员」,帮他筛选优质的内容。 怎么筛选呢? 国外有专家翻阅了 200 篇文献,给出了帮孩子挑选 APP 的 4 个标准(挑选其他屏幕内容也可参考)。 ❶ 开脑洞 or 杀时间? 主要看它是能促进孩子积极思考,还是被动接受。 让孩子被动看视频、听故事;或者简单重复同一类动作(比如,切水果),没有「思维参与」的,基本可以排除。 ❷ 集中精力 or 分散精力? 一些 App 为了「强化功能升级」,会增添很多花哨的附加功能,比如更换界面、音效、升级装备等等。 比如,一些电子书类的 APP,虽然形式更新颖,但孩子一会儿点亮画面,一会儿调节音量,反倒不利于专注。 ❸ 有没有考虑到娃的现实迁移能力? 比如,是单纯教孩子这是三角形、圆形,还是会借助披萨、蛋糕,让孩子了解图形的现实意义?毕竟孩子学知识,是要运用到真实生活中去的。 ❹ 有无社交互动? 同伴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有学习,有分享,有回应,有互动,孩子会更有「参与感」,主动学习的劲头也会更大。 此外,一定要选择符合孩子年龄的内容。比如,美国儿科学会(AAP)就曾推荐家长借助 Common Sense Media(www.commonsensemedia.org)等网站,来帮孩子挑选适龄的应用、游戏、动画等。 2)时间管理做起来孩子多大可以接触电子屏幕? 1999 年,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是:2 岁以前,电子屏幕零接触。 到 2016 年,就放宽到了 18 个月。 2019 年 4 月,世卫组织发布的一项最新指南则表示,1 岁以下的婴儿不应接触电子屏幕,2~4 岁的儿童每天不应超过 1 小时的「久坐屏幕时间」。 在全民触屏的趋势下,孩子接触屏幕的年龄也越来越小。 图源:BBC纪录片《北鼻异想世界》那每天可以玩多久呢?
参照这些标准,我们可以通过让孩子认钟表,比如,长针指到 6 ,就可以看动画片了;指到 12 就要关掉。或者用沙漏、闹钟,让孩子更直观地感知时间。
看到了吧?用好电子产品的关键是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保持习惯,这样电子产品才能变成孩子学习的工具,而不是娱乐沉溺的「游戏机」。 3)跟孩子一起玩很多人给孩子手机,就是为了让他去一边玩。 我也用过这招,很好用呀。再难搞的熊孩子,给他一部手机,就会变得安静省事。 但这种把孩子交给电子保姆的做法,真的只是偷懒之举。 以往的很多研究都表明,虽然幼儿可以借助屏幕学习技能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但他们很难实现迁移,无法将所学应用到现实环境中(Hirsh-Pasek et al.,2015)。 而父母和孩子一起玩手机,则可以弥补这一点,帮助孩子理解和转化。孩子可以从与父母的交流中学到更多东西(Takeuchi & Stevens,2011)。 图源:BBC纪录片《北鼻异想世界》《孩子,别玩手机了:触屏时代的七个育儿关键》一书的作者德沃拉·海特纳,是探索数字时代育儿方法的权威,她认为,避免孩子沦为「屏控」,最关键的一点是:家长要学会影响,而非控制孩子。
陪看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小妞说话的「梗」很多都来自她看过的动画,不陪看,你是听不懂的。 我们灵机一动,那就把动画延续到生活中呗,看完就角色扮演,孩子能尽兴,学得也彻底。 现在小妞看到好玩的地方就会主动停下来:「妈妈,我们也可以这样玩!」 既是陪伴,又能引导。这正是跟孩子一起玩、共享屏幕时间的用意。 4. 小 结为了保护孩子,我们不能假装科技不存在。 就像游泳,一些家长担心孩子溺水,就尽量让孩子远离水域,而聪明的家长,则会教孩子游泳的技能,让他能驾驭水。 图源:BBC纪录片《北鼻异想世界》现在很多幼儿园都引入了电子设备来辅助教学,还有很多家长在给孩子报班学编程。在这种大背景下,孩子若不能及时掌握驾驭数字设备的技能,日后的生活和工作必将倍感挣扎。 我们要发挥家长的智慧,一方面做好时间管理,给孩子挑选优质内容;另一方面,增强父母的影响力,密切亲子关系,让电子设备成为孩子多彩生活的一小部分,而非全部。 孩子的生活越充实,越愿意放下电子产品。不信你试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