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讲堂】池塘里的那些事儿(118、119、120)

 陈定晖 2019-08-15

 

池塘里的那些事儿

 
 

118

藻类控制(6)

藻类每天都在光合作用,每天都在生长。必然连续不断地消耗水体中的营养素。氮、磷可来自每天投入的饲料,二氧化碳可来自鱼虾的呼吸和大气的补充,但是,一些微量营养素却不一定能得到连续提供。因此,这些微量营养素会越来越少。

藻类吸收这些微量营养素后,只有很少一部分被沉积在终极生产力的产品——滤食性鱼类的肌体中,大部分作为有机矿物随着粪便沉淀到池塘的底部。

池塘底泥中的微生物将这些有机矿物进一步分解为无机矿物,对于一些变价元素,在有氧状态下是氧化态,在无氧状态下是还原态。

底泥中的这些被微生物矿化的微量营养素只有非常小的一部分能扩散到池塘水体中供应藻类再次利用,大部分滞留在淤泥中。因此,随着光合作用的进行,水体中微量营养素(主要是微量元素)就这样源源不断地随着食物链转移到淤泥中。这也是为什么“塘泥”种花种菜很好的原因。

随着养殖密度的提高,藻类的周转速度加快,更容易导致水体的微量元素的缺乏。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促进这些滞留在底泥中的微量元素回到水体里面,重新进入池塘光合自养生态循环中。否则池塘水体就会因微量元素的缺乏导致藻类种群发生更替或老化甚至倒藻。

因此,科学合理底泥管理是藻类生态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所谓“养鱼先养水、养水先养泥”就是这个道理。

119

藻类控制(7)

池塘底部是池塘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在生态结构上的特点是有机物质多而溶解氧少,尤其是在淤泥的内部。沉积在底部表面的有机物质被微生物矿化后,如果是不溶性矿物,就直接固定在淤泥表层,如果是可溶性矿物,则向上下两个方向扩散。

池塘底部既是藻类营养素的汇,又是藻类营养素的源。因此,池塘底部的科学管理,是池塘水质,尤其是藻类生态管理的重要手段。

在数千年的池塘养殖实践中,我国劳动人民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底部管理措施。在传统池塘养殖区广东顺德、南海一带,养殖户有这么一句渔谚:“刮一次鱼,长一次大头扁”。译成普通话,意思是说:拉一次网,鲢、鳙就长得快。

通过拉网,搅动淤泥,促进泥水营养交换,不仅可以提高藻类的生长速度和光合作用效率,促进原生动物、浮游动物的生长,进而提高鲢、鳙的生长速度,提高氨氮的同化量,提高池塘的净化能力;还能由于微量营养素的补充,延缓藻类老化,稳定藻相。

上世纪八十年代珠江三角洲的池塘四大家鱼养殖基本上是一到两个月拉一次网捕大留小,再补充起捕的鱼的种类的中小规格鱼种,其中主要是调整鲢和鳙。以调整滤食性鱼类的生物量。

拉网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淤泥中还原物质在拉网过程的搅动下与水体中的溶解氧接触而氧化,从而能够控制淤泥氧化还原电位范围,防止淤泥恶化,避免有毒有害的物质产生。此外,稳定淤泥电位,既可以稳定淤泥中的微生物生态,还可以提高淤泥中底栖生物的活性和生物量,进而提高淤泥净化功能,进一步提高微量元素的周转速度,再次促进藻相稳定。

拉网的作用是搅动淤泥,起到沉淀物再悬浮、还原物再氧化、释放营养素、稳定氧化还原电位的作用。所以,任何能搅动淤泥,使沉淀物再悬浮的手段,都能达到与拉网相同的目的——促进藻类生态稳定和提高池塘物质循环效率。

120

藻类控制(8)

池塘底部是池塘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接纳者,或者说,是氧债的汇。因此,底质管理除了搅动、再悬浮之外,合理转移这些氧债和过剩的营养盐可以提高池塘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前面介绍过我国劳动人民数千年的池塘养殖实践总结出来的一些非常简单并且有效的经验与方法:

干塘清塘晒塘:还氧债和清除多余氧债、补充化学氧库、修复池塘底部环境条件;

撒石灰:改良底部土壤质地、调节土壤参数、促进底部土壤有机物质分解,调节生产力;

拉网:搅动底部淤泥、稳定底部生态、促进泥水营养交换、提高光合生物链周转速度、加速氮、碳同化和稳定藻相;

轮捕轮放:调整池塘载鱼量、维持合理的饲料输入量、控制藻类消费者生物量以维持藻类生产力与池塘污染率之间的平衡;

此外,还有一个高招:揇泥。

揇泥,一种几乎被遗忘的池塘底部管理手段。所谓揇泥,就是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池塘表层溶解氧饱和以后),划条小船,用一种竹编的特制的工具,将池塘底部的淤泥捞到船上。捞上来的淤泥一般作为基岸上植物(一般有桑树、甘蔗、蔬菜或象草等)的肥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