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蒙古族“男儿三艺”-摔跤、射箭、赛马

 白桦树2008 2019-08-15
“男儿三艺”:摔跤、射箭、赛马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是举办那达慕,一般都少不了摔跤、射箭、赛马这三项竞技比赛,也就是习惯上所称的“男儿三艺”。在现代那达慕大会中,“男儿三艺”依然是必须具有的内容[39]。

4.1.1摔跤

摔跤在“男儿三艺”中占有重要位置。摔跤是人类最为原始和古老的体育运动之一[40]。在原始社会,捕猎和采集同等重要,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为了获得食物和生存空间,人们经常要与野兽或敌人进行搏斗,只有战胜对方,才能保护自己、获得猎物、赢得空间。因此,几乎所有民族在初蒙阶段,都会把摔跤作为生存技能教育的重要内容[41]。

我国北方草原历来是众多游牧民族的故乡,从有籍可查的匈奴时代起,就可以看到他们开展摔跤活动的纪录。如出土于陕西省长安县客省庄的汉代匈奴人角抵铜饰牌,牌上雕有两个匈奴人正在进行摔跤。摔跤运动在匈奴人中十分盛行,在以后各个草原民族中更是一脉相传,历久不衰[16]。

蒙古族在发展之初,也已经有了自己的摔跤运动。8世纪初,蒙古部落开始向西、向南迁到大漠南北,更多地接受和传承了匈奴以来草原民族的文化传统,包括摔跤在内的“男儿三艺”也与草原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体育文化融为一体。蒙元时期,蒙古族成为统治民族,“男儿三艺”体育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此后,蒙古族作为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将摔跤、赛马、射箭一直传承至今[18]。

蒙古族在重大喜庆节日聚会和祭祀时,通常都要进行摔跤比赛,那达慕出现后,摔跤即自然而然地成为其一项重要活动内容。蒙古语称摔跤为“博克”,摔跤手为“博克沁”。

蒙古式摔跤参赛人数必须是2的某次乘方数,如32、64、128、256、512、1024等。比赛实行单淘汰制,无时间限制,一跤定胜负,每轮淘汰半数。名次排列以冠亚军为基准,依次顺推。如赛九轮决出冠亚军时,在第八轮被冠军摔倒者为第三名,被亚军摔倒者为第四名,第七轮被第三名摔倒者为第五名,被第四名摔倒者为第六名。

比赛者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坎肩多用牛皮或鹿皮、驼皮制作,皮坎肩上镶有铜或银制的泡钉,便于对方抓紧,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饰有精美的龙形、鸟形、花蔓形或怪兽形图案,古朴而庄重。套裤用十五六尺长的白绸或各色绸料做成,宽大多褶,套裤前面双膝部位绣有别致的图案,如孔雀羽形、火形、吉祥图形等,色彩鲜艳。比赛者足蹬马靴,腰缠宽皮带或绸腰带,著名摔跤手的脖颈上佩戴有用各色彩条做成的“江嘎”。“江嘎”是摔跤手在以往比赛时获奖的标志,得胜次数越多,彩条越多。

蒙古式摔跤的参赛者不受年龄限制,不分体重级别,也无时间限制。场地不拘大小,比赛一般在平坦草地上进行。

摔跤比赛在悠扬激情的“邀跤歌”赞歌声中开始。选手们出场前要唱摔跤歌,歌词大意是:“来吧,无畏的健将们,为了健康入场来摔跤吧。考验我们意志、较量我们力量的时候到了!”歌声雄浑高亢,激动人心。唱毕,入场仪式开始。各地入场仪式有所不同。锡林郭勒盟的摔跤入场仪式是两组摔跤手分西北、东南两方相对而立,两组摔跤手前,各有两位长者站立,形成如两扇门的入口通道。摔跤手们分别将两臂搭在两位长者的肩上,俯身待发,在反复三唱《邀跤歌》之后,两边摔跤手从两位长者中间通过,跳鹰舞入场。

比赛正式开始时,由裁判员发令,参赛双方先握手致敬,然后便开始交锋。比赛时,双方可以互抓肩膀,互相抱腰,或钻人对方腋下,主要以臂力和腿的技巧取胜,但禁止抓腿抱腿、跪腿使绊、从背后拉人、揪扯头发、踢膝以上任何部位;膝以上任何部位着地即为输;一跤定胜负,胜者进入下一轮,负者淘汰出局。

决出胜负后,摔跤手按照仪式退场,胜者跳跃鹰舞至主席台前致意,然后返回至输方面前,挥动双手,意为给对方掸尘,表示谢意,让对方谅解;负者解开腰带表示认输,决不怨悔。胜者再次振臂跳跃,再至主席台前接受奖赏。

按照传统习惯,凡参加摔跤比赛的摔跤手都会获得奖品。历史上,规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摔跤冠军,可获“九九”之奖,即骆驼九峰、骏马九匹、黄牛九头、绵羊九只、山羊九只、马鞍九套,以及砖茶九块等等。20世纪50年代后,社会经济生活迅速发展,颁给“那达慕”摔跤冠军的奖品有了新变化,其中既有骆驼、马、牛、羊,也有毛毯、收音机、电视机、摩托车、拖拉机等物品。进入名次的选手都可以获得数量不等的奖品。与其它竞技比赛不同,博克比赛对失败者也要发给奖品以资鼓励。

与历史上的摔跤比赛一样,现代那达慕摔跤选手进入名次后也会被授予荣誉称号。根据比赛规模大小不同,冠军的荣誉称号也各有区别。小型比赛64名摔跤手对阵,至第六轮决出冠军,这样的冠军称为“隼”;中型比赛256名摔跤手对阵,至第八轮才可夺冠,其称号为“大象”;大型比赛1024名摔跤手对阵,至第十轮夺魁,其称号为“雄狮”;在更大型比赛中,超过十一轮全胜者谓之“冠军”。

4.1.2射箭

射箭是蒙古族“男儿三艺”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在那达慕大会上,设置射箭比赛也是必不可少的[42]。

比赛时,按一定距离设置靶标,靶标有月靶、皮圈靶、球靶、人形靶和动物野牲靶等,形式丰富而独特。比赛项目分立射、骑射。立射时,设有星象图,即要在射位画一八卦图形,作为弓箭手瞄准发射时站立的规定位置,犹如掷铅球、铁饼所设置的投掷圈。选手在瞄准射箭时,不能踩到或越出星象图的边线,否则即为犯规。骑射比赛的方式,可以从阿拉善“乌日森耐亦日”的骑射比赛中观其梗概:首先,在会场选一平坦开阔之处,挖一条长百米,宽约二米、深一米的沟,准备一条骑射线。从线的开端和第一靶标之间留40米间隔,往外第二靶标和第三靶标均间隔30米,将三个靶标吊在栽好的木桩上,称作“吊靶”。其中第一、第二靶标吊在线左侧的木桩上,第三靶标吊在线右方木桩上。骑射时,每人可以驰射三轮,每轮三支箭,共为九支箭。最终按每人射中靶标的多寡排定名次。

根据立射、骑射以及靶标的不同,射箭的距离和发射的箭数也有所区别。一般来说,射距多为45弓或75米。比赛形式有个人赛和团体赛,成绩的计算分为个人单项和总成绩两种。妇女、儿童根据性别和年龄的不同,计算成绩的办法也不一样。比赛服务人员有总管、司鼓、统计、记录各一人。选手每射中一靶,司鼓即击鼓助威,为选手鼓劲,并将成绩记录在册,最后进行统计。骑射中,如果冲向射击线的马匹中途拒跑或撞倒靶标,均视为犯规,按无效对待。如骑手冲过射击线或因其他原因来不及放箭者,可允许重新比射。

比赛结束后,对优秀射手要授予荣誉称号,称号与古代时的称号相同。“达尔罕莫尔根”称号,是那达慕射箭比赛中的最高荣誉称号,相当于冠军或蝉联冠军。



那达慕大会射箭比赛取前四名或前六名,颁给优胜者的奖品通常与摔跤,赛马优胜者的奖品相同。

4.1.3赛马

蒙古族素有“马背民族”之称。马在草原牧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典型那达慕活动中,作为“男儿三项”之一的赛马,是最能彰显草原文化特色和最激动人心的比赛项目[43,44]。

那达慕的赛马主要是速度赛马,而且比赛距离较长,一般在25~35千米之间,比赛的起点设在距离那达慕会场25~35千米之外的某地,终点则设在那达慕会场。所以,这样的比赛既是速度的竞争,也是耐力的比拼,;既是骑术的展示,又是智慧的较量。参赛骑手一般都是七至十三岁的儿童,利于减轻比赛马匹的负荷。马匹一般也不鞴鞍,乘骑难度很大,因而对骑手的驾驭技巧要求很高。骑手的服装必须适于比赛,既不能小,也不能大,小则箍身出汗,骑手容易疲劳;大则增加风阻,影响比赛速度。选手的服装布料,必须颜色鲜艳,易于识别,这样观众即使在远处也能看清不同的骑手[45]。

比赛之前,要对马匹和选手分组。马匹按年龄分为成年、五岁、四岁、三岁、二岁等级别,还要按马的奔跑方式分为快马、走马、颠马比赛组。分组后,再根据不同的比赛组确定不同的赛程。以快马为例,成年马赛程为35千米,五岁马赛程为28千米,四岁马赛程为25千米,三岁马赛程为15千米。走马和颠马赛程均为15千米。

比赛即将开始,领队带领本组参赛骑手来到起跑线前,参赛的选手骑着马匹,并不是整齐划一地站在起跑线上,而是在起跑线附近的范围内边活动边准备着。这时,在《万马之首》的歌声中,随着裁判员一声令下,比赛开始,刹那之间,万马奔腾,蹄声轰鸣,个个争先,如离弦之箭,向终点飞奔而去。当骑手们在呼啸和欢呼声中到达终点时,手持名次长牌的终点裁判们便催马相迎,将长牌交到骑手手中,以确定比赛名次。

赛马比赛一般取前五名为优胜者,进入名次的五匹马接受泼洒酸奶仪式,成为“酸奶五马”,骑手和他们的赛马依照名次不同,接受不同的荣誉称号及奖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