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安石和司马光,真正的君子之交

 凤凰山居士 2019-08-15

无限不轮回

发布时间:18-12-2322:42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官治国的巅峰,为中国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开创了繁荣局面,特别是宋朝许多著名的人物扎堆出现,所谓“圣代无隐者”,这从侧面印证了宋朝的繁荣。比如:在欧阳修、富弼、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曾巩、苏东坡、晏殊、梅尧臣等等,这些人物,生活年代都是十分相近的,也都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朋友、师生、政敌、对手,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历史大剧。在这些人中,王安石是非常特别的一个。

王安石非常聪明,既有才华,又能实干,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政治家。从小就爱学习,过目不忘,跟随父亲游走各地,深刻体会基层实际生活,为王安石日后大展身手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也造就了王安石嫉恶如仇、固执己见、恃才傲物等品性。21岁时,王安石参加科举考试,本来考官已经将王安石列为状元,但等宋仁宗阅卷时,发现王安石试卷中有句:孺子其朋。这句话原来是周公辅佐成王时说的,是用来教育年轻的天子的。王安石这一句话好像是在教训宋仁宗,引起皇帝不悦,被降为第四名。而原来的第四杨置,则被擢为状元,成就了他连中三元的美事。

不过,这件事对王安石影响不大。王安石历经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一开始在地方任职,颇有政绩,得到上上下下的一致好评。同时,王安石也对宋朝多年来形成的财政空虚、贫富差距、无力拒敌等积弊痛心疾首。宋仁宗在位时就极力主张改革,但是,并没有被采纳。这时,王安石的犟劲儿就上来了,撂挑子,朝廷屡召不就。直到宋神宗即位。

宋神宗登基时年仅19岁,血气方刚,对内忧外患十分忧心,试图励精图治,因此对王安石委以重任,任王安石为宰相。王安石开始施展平生抱负,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法令。但是,这些法令,却得到了很多好朋友在内的一致反对,特别是司马光。

司马光比王安石大2岁,两人都去世与1086年,同样都是21岁左右中进士,同样的满腹经纶、治政有方。在王安石成为宰相前,司马光和王安石的关系是非常要好的,两人常与欧阳修、包拯等人一起谈天论地,指点江山。不过,两个人的性格截然相反。王安石固执、激进,锐意进取,而司马光沉稳、老练,善于周旋。虽然两人都认为应当改革图新,但是,方式方法却有不同的选择。当王安石提出了一系列尖锐的改革方案后,两人的争论越来越大,甚至经常在朝堂之上大吵起来。不过,宋神宗对王安石的支持是巨大的,司马光无奈之下,选择回家写《资治通鉴》。

王安石的改革方案,由于用人不当等原因,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好经被念歪了”,造成了更严重的贫富差距、高利贷等恶果,反对王安石的人将这些都归罪于新法上。为了推行新法,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对保守的旧势力开展了政治清洗,很多原来的好朋友也都没有幸免于难。司马光多次给王安石写信,劝其废除新法,但王安石意志坚决,最后两人也没有谈拢,竟分别成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代表人物,真正的政治对手。等王安石被罢相,司马光被启用后,新法大部分被废除。1086年,王安石忧愤而死,而半年后,司马光也撒手人寰。

两人虽然是政敌,互相打压,但是,从两人的私德来讲,却是光明正大的。两人对自己要求都很严格,比如:两人都不喜欢饮酒,谁都不纳妾,都不喜欢奢华等等。正因为品行修养,两人对对方都始终保持着一种敬意。司马光在《与介甫书》中说:光今所言,正逆介甫之意,明知其不合也。然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介甫方欲得位以行其道,泽天下之民;光方欲辞位以行其志,救天下之民,此所谓和而不同者也。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也提到: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王安石去世后,有人想趁机诋毁王安石,司马光却说:不可毁之太过。

虽然政见不同,但两人都没有结党营私,致对方于死地,正印证了那句话:君子和而不同。王荆公、司马温公,虽然斗了半辈子,但仍然称得上是古代仁人君子的代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