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 凡 · 从“穿得起”走向“穿得美”: 中小学校服如何点亮学生的成长时光?

 懒虫妹儿 2019-08-15

全文共5976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作为展示中小学生精神风貌的重要载体,校服一直备受关注。如今校服已经成为中小学生成长岁月里不可或缺的独特风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言行举止、审美素养和精神状态。但是每每提及校服,很多孩子都是一脸嫌弃,家长们总会连连吐槽,一些学校管理者也是欲言又止间掩藏不住诸多无奈。那么,孩子们对现在的校服到底持什么态度?什么样的校服才会赢得学生青睐?为什么校服难以“美”起来?如何让“美”的校服点亮学生的成长时光?……笔者基于多年来对中小学校的观察,以及对全国各地二十余位中小学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访谈,呈现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与探讨,希望能对中小学校的校服管理工作有所启示。

一、童眼看校服:“爱与恨都在心底”

“校服你扔吗?”“不扔。

“为什么?”“太贵了!

“有多贵?”“六年青春!

……

一段关于校服的经典对话,囊括了学生对于校服的爱恨纠结。一个学生几乎有一半的求学时光要以穿着校服的形象来度过。因此,那些被学生们描述为“只有最丑,没有更丑”的校服,既是人生早期记忆里的“痛点”,也是陪伴他们学习生活的温暖回忆。为什么朝夕相伴的校服让孩子们又爱又恨?学生对于校服的真实态度是什么?笔者基于对部分中小学生的访谈,结合相关文献中的研究结果,大致进行了如下梳理。

1. 学生对校服的认知:学生身份象征,体现归属感

“能够代表学生形象”“可以培养集体感和责任感”“防止攀比心理,有利于专心学习”……参与访谈的学生大多都能理解和认可在校期间穿校服的必要性,认为校服能够带给他们一份荣誉感与自豪感。一份针对湖北地区近二百名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56.9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穿着统一校服。在北京服装学院针对北京市1141名中小学生的调研中,也印证了类似看法,有6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穿着校服。这说明超过半数的学生对于统一穿着校服有正确的认识。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没必要穿校服,因为校服不好看、不舒服,穿自己的衣服能够自由搭配,才能彰显独特自我,而整齐划一的着装“没有个性”。

此外,据北京市的调研数据显示,从市重点、区重点到普通学校学生,喜欢自己学校校服的比例依次下降。由此可以看出,校服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服饰本身的意义,成为学业成就的标志或象征,其象征意义超越其使用意义。例如:有北京学生表示,在地铁或公交车上看到印有“××附中”等名校字样的校服,内心会油然而生对“学霸”的崇拜感。

2. 校服因何难得学生青睐?

改版型,卷裤边,让隐藏在校服里的漂亮衣服露出来,搭配一双酷炫的鞋子……对于校服,学生要么是怀着抗拒与排斥的心理逐渐适应它,要么是使用一些小心机不断改造它。为什么经过重重把关、精挑细选的校服却难以赢得学生青睐?

(1)颜值不高:不好看、不时尚

被学生吐槽最多的是校服的颜值。目前,我国很多学校的校服不分季节、不分场合,全部以运动服为主打,体现学校差别的只是校服上面印着的校名和校徽。由白、蓝、红、绿为主色调,各种色块拼接而成的运动式校服不仅款式单一,而且缺乏设计感,更谈不上时尚感,因此被学生评价为“没型”“土”“颜色‘怯’”。刚刚结束小学生活的乔乔表示,她和班里的同学都感觉她们的校服“有点土”,为了拍出美美的毕业照,她们还专门从网上订购了漂亮的制服。

(2)舒适性不够:不合体、不舒服

很多地方要求校服两到三年订一次,家长为了使校服的尺码跟上学生不断增长的个头,一般在预订校服时都会选大一码。因此,校服不合身成为一种常态。家长们对此也颇感无奈:肥大松垮的造型,粗糙的做工,让孩子“显得不精神”。  

不舒服主要是因为面料的品质不好,如触感粗糙、容易起毛起球等,都是被学生嫌弃的理由。尤其是夏天的校服,面料以涤纶为主,含棉量很少,领子硬,吸湿透气性差。

(3)个性化不足:无法彰显自我

千篇一律的校服裹住了学生的活泼灵动,单一的款式往往无法满足现代学生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同时忽视性别差异的校服,也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虽然目前有些校服从颜色到款式均已有所改观,但是并未完全赢得学生“芳心”,如重庆的一位张姓小学生感觉正式装的“领结、皮带”太过束缚,也“不够酷”。还有些学校的礼服只是在学校有重大活动时,学生才会按要求穿着,毕业时基本还是崭新的。因此,在有些学校,学生对于“自由着装日”的喜欢和渴望,对于班服的自主选择,等等,都是学生希望通过服饰装扮展现自我的一种表现。

此外,当前很多学校的校服都没有鲜明的学校特征,无法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校精神的凝练与学校文化的呈现。学校管理者希望校服所发挥的育人功能是否能够实现,恐怕也需要细细考量。

二、管理者的纠结:如何真正让校服“美”起来?

近些年,随着人们对校服质量的关注,一些优质漂亮的校服开始出现在市场上,不仅有类似日韩校园剧中的时尚款式,还有模仿英美名校的学院风校服,更有传统中国风的旗袍、中山装等款式。但是,为什么“那么美”的都是“别人家”的校服?为什么那些美而优的校服难以穿在自家学生身上?笔者通过对十余位中小学校长的访谈,希望能对此问题略探一二。

1. 校长对校服的期待:安全舒适美观,彰显学校精神

很多校长也同样对当前校服现状不满。校长们除了看重校服的身份识别、规范行为、避免攀比、方便统一管理、活动时增添仪式感、培养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等基本意义外,也特别看重校服作为学校文化符号的功能,认为“能够代表学校形象、彰显文化特色”的校服,才能真正承担衣以载道、以衣育德的功能。

因此,在定制校服需要考虑的因素中,大多数校长将“学校文化”“学生意向”“款式质地”列在前三位,也有部分校长更关注校服的实用价值和成本控制。所访谈的大多数校长表示,当前的校服还是能够得到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也有部分校长表示目前的校服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学校文化或学校特色,或者是“能基本体现,但并未完全诠释学校文化”。因此,校长们希望校服能够兼顾“安全性、舒适性、美观性、实用性”,真正成为学校流动的文化符号。

2. 校服“美”起来有多难?

尽管多年来一直被各方所质疑,但为什么饱受诟病的“面口袋”校服如今依然占据着大部分校园?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1)价格限定过死导致选择范围受限

2015年,教育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后,部分省、市、区也相继制定了相关校服管理工作意见,从校服选用和采购管理、质量管理、监督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校服管理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

据了解,目前各地比较常见的校服征订方式,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校服供应商库,由学校和家委会共同确定具体合作的厂家,在征求学生、家长、教师代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校服款式,开展校服选用采购工作。那么,为什么公开透明的采购征订,并没有真正提升校服的质量?根据部分学校管理者反馈的意见,主要原因在于价格的限定。有几位校长甚至明确表示,“只有价格更合理,其他方面才能得到改进”。

按照物价部门的规定,我国大多数省份对校服的限价标准定在百元左右。而那些质优型美的校服对于材质、做工均有较高要求,通常会超过物价部门的价格规定。例如:据有关文件显示,江西省南昌市2018年小学生和中学生校服,夏装每套最高分别不得超过60元、70元,春秋装每套最高分别不得超过80元、90元。湖南省长沙市2018年城市小学和中学校服,春、秋季每套分别不超过60元、70元,冬季每套分别不超过100元、110元。而据某知名校服品牌厂家负责人介绍,服装价格是根据款式和面料的不同有所区别,品质较好的校服通常夏装每套120元,春秋装每套200元。

价格的限定是为了照顾到不同家庭的经济条件差异,但是这也导致校服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令校长们尴尬的是,明知有的校服不被看好,但是由于在限定的价格内,可选择的款式和面料都十分有限,也只能选择基本的运动服款。因此,很多学校只能通过校服的颜色和校徽来体现学校文化。

(2)“决策者”的审美意识影响评判标准

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做好校服这篇文章,更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当前校服管理中存在的如下两种状况,也是影响校服“变美”的重要因素。

一是部分管理者对校服管理过于简单生硬。一方面,有些校长对校服的功能定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忽视了校服本应承载的礼仪熏陶功能、美的潜移默化的滋养功能。另一方面,还有的校长为了“避嫌”“不出问题”,往往乐得做甩手掌柜,将校服采购全权交给家委会操办。而很多家长又多是从成人视角出发对校服进行评判,不能很好地兼顾学生的喜好需求,更难以将学校精神融于校服的设计要求中,这就导致校服的设计难有突破。

二是“决策者”自身缺乏审美意识。很多学校也很重视校服设计,但是由于管理者本身缺乏基本的审美能力,就导致有些学校的校服,管理者觉得很好,孩子们却不买账。例如:有校服厂家在与某些学校沟通校服设计时,校长和德育主任以成人的理解干预校服设计,结果产生了一些奇葩配色和“新奇特”校服。

三、走向“穿得美”:让校服成为学校流动的文化符号

如今,校服正在从单纯的标识学生身份的管理工具,演化为装点诗书年华的一抹亮丽色彩。如何让校服从“穿得起”走向“穿得美”,真正成为学生心中温暖美好的童年符号和青春记忆?

1. 学生理想的校服到底什么模样?

美的校服应该凸显朝气,彰显青春的模样。那么,学生对于校服的期待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其一,款式偏好:更钟情制服式校服。虽然家长们认为适合作为校服的款式主要是运动服类;但是很多学生都表示,他们更钟情类似日韩学生制服的“漂亮”校服。据调查数据显示,有43.06%的学生希望穿着西式制服类校服,30.56%的学生希望是中式校服,选择运动服的占 20.83%,其他占 5.56%。

其二,颜色选择:白、蓝、黑居于前列。学生们对于校服颜色的选择中,白、蓝、黑排在前三位;相比之下,男生更喜欢蓝色(58.3%),而女生更喜欢白色(59.7%),紫色也是女生比较喜欢的颜色;从年级上看,小学生更喜欢蓝色(55.9%),而初中和高中生更喜欢白色(65.1%、58.8%)。例如:某中学初一年级某班在选择班服时,家长们都希望选亮丽的颜色,认为既美观也能保障户外活动安全,但孩子们坚持选择了白色与黑色的搭配。而广受欢迎的深圳校服也是白蓝色系。

其三,增加时尚元素,体现时代特点。学生们还希望校服的设计中能够增加一些时尚元素,能够体现网络时代青少年的个性特点,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特点设计适合的款式。

其四,采用新型面料,增加穿着舒适度。相对家长和教师来说,学生对于面料的关注不在最重要位置,但是也有学生建议,夏天的运动服最好能采用新型速干面料,透气舒适,方便参加体育活动。

2. 站在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谈校服管理

(1)理念为先,管理者的应为与可为

“校服问题,深层次就是办学理念的问题。”有管理者一针见血地提出,校服的选择其实与校长的管理理念、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不是不可为,而是看你愿不愿意做出改变。”在不突破价格限定的情况下,有很多学校仍然能够根据学校文化与历史、学生的审美需求及育人功能,对校服进行创新性设计,让校服既符合学生的形象气质,又能够彰显学校精神。如广东省广州市真光学校不仅让校服彰显学校的文化与灵魂,还引导学生在校服课程的学习中进行美育熏陶。

很多校长也提出建议,希望教育行政部门能够给学校更多的自主权,让家长、学生、教师更广泛地参与到校服的面料选择以及款式、价格等订购过程,从而充分发挥校服的育人功能。“如果我们从理念上把校服定位为改变学生气质、影响学生行为习惯、改变学校视觉识别效果的服装,甚至从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来主动选择适合学校教育文化特色的校园服饰,我们的校服才能真正美起来。”

(2)尊重个性,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

当千禧一代走进校园,我们更多地触摸到了“自主”与追求个性的味道。新生代学生对中小学的校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这就要求学校在校服定制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真正了解学生的喜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多元选择。

近几年,全国各地纷纷举行各级各类校服设计大赛或者校服博览会,一方面吸引了一些资质优、能力强的校服生产商从更加专业的角度赋予校服新的精神与生命,另一方面也为中小学校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空间。据山东省微山县教育和体育局局长王志刚介绍,该县专门组织人员与省教育装备管理处联系,面向社会广泛征集遴选校服款式,推出了一系列美观舒适、学生爱穿的校服,其中微山县实验小学、微山县高楼乡微西小学的校服还参加了各种展示活动。

与此同时,有些学校还允许班级定制班服,有力地推动了班级文化建设。例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致远学校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班服,在学校运动会上,独具个性的班服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广东省佛山市第三中学初中部校长谢先刚认为,由于班服对学生而言更具贴近性,参与感更强,学生可以更多地将自己对班级的愿景与价值追求,通过喜欢的方式表现在班服设计上,因此更受学生欢迎。尤其是班服多以T恤为主,价格相对便宜,家长也都能够接受。

3. 走向未来的校服设计:绿色、安全、时尚、智能 

在AI大数据时代,校服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在培养面向未来的学生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使校服设计也具有一些“未来感”?

有专业人士提出,中小学的校服设计应在满足吸湿导汗、柔软舒适等性能的基础上,融入绿色环保、健康时尚的设计理念,同时增加校服的阻燃、抗紫外线、警示、定位、扫码等功能,以提高校服的安全防护作用。2019年4月,一款智能校服亮相上海国际校服园服展,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智能校服是在传统校服基础上创新融入智能码、RFID芯片,辅以人脸识别、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的,由此实现无感自动考勤、智能身份识别、校园文化标识等功能。智能校服能够带来安全便利,方便了学校和家长管理,但也增加了学生的“被监视感”。如何在应用智能技术服务人类、用高科技保障安全的同时,给予孩子更多的信任与尊重,给予学生成长的空间,可能更值得我们深思。

(本文作者系中小学管理杂志社编辑部主任)

文章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