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 春温 气分证治(1)

 als的图书 2019-08-15

同学们,上次课呀,咱们讲了春温的概念,病因病理和诊断要点。

4.辨证论治

(图形演示00:42

4个问题来谈一下辨证论治。当然春温病它的发展变化很快,证型很多,也很危重,那要结合具体证候一个个地讲,但是呢,总的原则,总体上应该怎么治疗?——根据它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表现,有这么几种大法:

初起发于气分,因为春温病没有明显的表证,所以呢,卫分不是主要的,发于气分有这么几种治法:

辛寒清透。用辛寒的药,比如说白虎汤,用石膏,辛寒清热透邪,“白虎本为达热出表”嘛,这种适用于蒸热,所谓蒸热呀,就是里热蒸腾,热邪本身就从里向外蒸,肺、胃的热邪从里向外(蒸)。你怎么知道?通身大汗,大汗出啊,说明热邪在向体表发越,因势利导,用辛味寒凉的药既清又透,还是使它从表而解,向外走,这是一种情况。

再一种情况,用苦寒直折。这种情况用于郁热。热邪本身郁在里边了,气机不通,你让它往外宣,它宣不出去,它本身是郁闭的热,它不向外蒸,你因势利导,导不出去,所以这种情况用苦寒药清热,苦、寒能够清热。为什么叫直折呢?苦味的药下行,使热邪向下,从下边给它找出路,向下边走。

这两种证型不一样,所以用药也不一样。

再一种情况,用苦寒攻下。这个用于热结,也可以叫滞热。这是阳明腑实证,大便燥结,燥屎和热结聚在里边,阻滞了气机,气机不通畅,邪无出路,也可以叫滞热。

蒸热、郁热、滞热,它们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治法当然也不同。对于燥屎内结,应该用苦寒的药攻下,通过攻下而泄热。所以同样是气分证,它的表现形式不一样,治疗也就不同,一般来说就这么几个大法。

那这两种情况(蒸热、郁热),这种情况(滞热)是由这两种情况(蒸热、郁热)发展而来的,这两种情况(蒸热、郁热)可以是一发病就有这个表现,如果说初起兼表,你也要具体分析,它也可能是兼风寒,也可能是兼风热。刚才不是说了吗,春天气温不稳定,有时候凉,有时候热。如果感受风寒,它就有风寒的表现哪,在里热的同时,有头痛、身痛、无汗,还有轻微的恶寒,那就知道,那是外感寒邪了。那么治疗呢,加一点辛温药,但是不能用麻黄、桂枝,用葱白、豆豉,葱豉汤。

如果是外感风热,微恶风寒、有汗,可以加银花、连翘,在清里热的同时,可以加银翘,或者是把银翘散合进去,有人用银翘白虎汤嘛,白虎汤加银翘散来解表。这是兼表。

所以整个气分类型虽然多,但是不外是这几种大法。

(图形演示5:05

如果发于营分,初起就是营分证,要清营或者叫凉营,因为它损伤营阴了,要养阴。凉营、养阴,同时还可以加透热转气的药,在清营的同时向外透热,使营分的热从气分透出去,从表而解,向外散热,从里边清,从外边散,从不同的渠道给热邪寻找出路。这个透热转气虽然不是大法,大法是凉营养阴,但是它很起作用,它配合着凉营养阴的药,对热邪的消散、发散很有促进作用,所以它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这个咱们以后讲营分证再细讲。

(图形演示6:14

如果气分、营分,这不是两种初发的形式吗?再继续发展的话,进入血分。血分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动血;一种是耗血;一种是动风。热邪迫血妄行,灼伤血络,可以导致出血,治疗要凉血散血,不要去止血,治温病从来不提止血,为什么?是血热导致的出血,凉血就是止血,但是它在动血的过程当中,由于热邪很盛,它也同时耗血啊,血液也粘了,所以出的斑是紫色的嘛,那不是说明血液粘滞吗?所以要消散这个瘀血,要散血,散血包括养阴和活血这两类药,所以动血呀是凉血散血法,用哪类的药呢?凉血药、滋阴药、活血药三类。

耗血,(治疗)滋阴补血,或者叫填阴补血,因为热邪深入到下焦,所谓耗血是消耗肝血和肾精,它耗伤得非常地厉害,所以用填补的方法,甚至于用血肉有情之品来填阴补血。

如果动风,用凉肝熄风法。为什么动风列入血分证呢?因为是肝热而生风,肝藏血呀,因为肝血热,这个热血对经脉的刺激才导致抽搐,所以凉肝血就能够熄风。

这是关于血分证的几类治法。

那么温病啊,它发展有气分、有营分、有血分,有这么几个阶段,总的来说,大家就掌握这个大体原则就行了。

这里边咱们特别要给大家强调一下,哪些药不能用:

用药的禁忌(8:57

①第一点,忌纯用苦寒。刚才你不是说了吗?苦寒直折吗?郁热要用苦寒的药使热结下行吗?我这儿说的是忌纯用苦寒,是苦寒药必须配伍甘寒药,或者咸寒药物,不能单用苦寒,为什么?寒可以清热,苦可以引热下行,这都是事实,但是苦药都燥,它容易伤阴哪,春温病本来热就伤阴,热很重,就伤阴,你再用苦燥伤阴,(动作:手敲黑板)这个肯定要注意,所以苦寒不是不能用,是不能纯用,要配甘寒或者咸寒生津的药,保津液。吴鞠通在《温病条辨》的“中焦篇”讲哪,“温病燥热,欲解燥者,先滋其干,不可纯用甘寒也,服之反燥甚。”他讲,温病燥热,燥热就是津液损伤。欲解燥者,你想解除它那个燥热。先滋其干,就是说要生津,它是因为热伤津液才出现的干燥。不可纯用苦寒也,服之反燥甚,纯用苦寒的药,苦燥伤阴,越用越燥。所以非用不可,必须配甘寒、咸寒之药,比如说生地、麦冬是甘寒,元参是咸寒,要配这类的药,不能单纯的用。

②第二点,忌利尿,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了呢?因为在湿热病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小便不利,小便不利的原因是什么呀?津伤没有尿,所以你不能利尿,越利尿越伤阴。吴鞠通也在“中焦篇”提出来,“温病小便不利,淡渗不可与也,忌五苓、八正辈。”温病小便不利,淡渗不可与也,不能用淡渗利尿的药。忌五苓、八正辈,五苓是指五苓散,五苓散用于伤寒太阳蓄水,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利,它可以化气行水,但那是外感寒邪,温病的小便不利,不是膀胱气化的问题,是津液不足,他就没尿,所以滋阴才能利尿,五苓散不行,辛温的呀。八正散行不行?八正散都是苦寒药,它大部分都是苦寒药,它是用于膀胱湿热导致的小便不利,它不是湿热啊。所以利尿也不行。

③第三点,忌辛温发汗。这个是绝对的禁忌,利尿绝对的不行,辛温发汗也绝对不行,这么不用多说了。

④忌早用滋补。春温病不是不可以滋补,深入到下焦,损伤肝血肾精,肯定要滋补,还不是一般的滋补,还要用填补,但是不能早用,气分证、营分证不能(补),所谓滋补、粘腻的滋阴药,它容易敛邪,清补可以,清补比如说生地呀、麦冬、元参这一类的,既能清热,又能滋阴,所谓滋补指的是什么呢?龟板、鳖甲、阿胶这一类的药,甚至于熟地、山萸肉这一类的药,治内伤杂病的滋阴药,那绝不能用,清补可以。

下边咱们就开始讲具体证候

①热郁少阳

第一类,热郁少阳。温病里边,温热病可以出现少阳病,湿热病也可以出现少阳病,温热病主要表现在足少阳胆,湿热病主要表现在手少阳三焦,但是胆和三焦都是少阳,它们共同主持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所以胆和三焦密不可分,胆的出入失常,三焦的升降也失常;三焦的升降失常,胆的出入也失常。这里虽然主要提的是胆,但是实际上它也涉及到三焦。

下面就先看它的临床表现。它的表现是:寒热往来,或身热。这种病人哪,有的表现为寒热往来,热重寒轻,有的不是往来,就是热,两种情况。那要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或者胸胁不舒,或者是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弦数,不是洪数,也不是滑数。

(寒热往来)就这么两种情况,有的病人就表现为寒热往来,但是寒和热比较起来热重寒轻;有的病人哪,就是但热不恶寒。这要看它的邪气的轻重和部位的深浅。我先问一句,咱们这是说热郁少阳,请问:是少阳胆经?还是少阳胆腑?问的是什么?是经证还是腑证?——(是)经腑同病。《伤寒论》里边太阳病有经证有腑证,阳明病有经证有腑证,少阳病有经证、腑证吗?“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是也”,不提经证、腑证,为什么?它是经、腑同病,它发病的就是经证和腑证同病。寒热往来是经证,为什么呢?这个病人哪,不是当时感受的热邪,当时发病,因为若按传统的理论,它是热邪郁于里,郁于哪儿呢?(图形演示:18:07)少阴肾,到春天发,是春天从少阴向外发,它可以发于三阳啊,可以发于太阳,也可以发于少阳,也可以发于阳明,最多见的是发于少阳和阳明,发于阳明嘛,不用说,白虎汤证,大热,大渴嘛,阳明热证。如果发于少阳呢,它就表现为热郁于里,气机阻滞,气机不通啊。因为它不是邪气从表入里,而是邪气从少阳发,从里发到少阳,它也阻塞足少阳胆经的通路,邪气要出,出不去,就郁在那儿,它把气机郁塞了,不通了,就出现了恶寒,让它体内的正气要向外驱逐它,因为它在半表半里呀,正气要驱逐它,正邪相争就发热,它这个发热、恶寒哪为什么以热为主?因为它不是从表入里,而是要从里出表,它是里边的郁热,所以它热重寒轻。可以说呀,这个邪气的部位是偏于半表半里的那个半里,偏于半里,外感病初起是偏于半表。就是说,伤寒的少阳病初起是偏于半表,温病的初起是偏于半里,它是从里向外发。所以可以有寒热往来,如果说郁热很重,它也可以就是发热,不恶寒,都可以。但是话说回来,它只发热没有恶寒,不是往来寒热,你怎么诊断它是少阳病?怎么知道它是少阳(病)?口苦,这个就是明确的病在胆,这个是经证还是腑证?口苦是腑证啊,因为人体内只有胆汁是苦的,而且胆汁是只藏在胆不藏在别处,所以只要是口苦,肯定就是有胆热,这是由胆热造成的。渴,里热津伤,热邪损伤了津液。为什么干呕?木旺乘土啊,胆也属木啊,肝、胆都属木嘛,胆为甲木,肝为乙木,就是说胆气犯胃,它气机不利哪。由于肝、胆气机不利,三焦的气机也就不通畅,所以胃气不降,上逆而呕,横逆犯胃,导致升降失常,胃气上逆而呕。郁热内扰心神,就心烦。郁热伤津,津液不足,小便就短赤。因为它少阳胆经的经气不通利,热郁在胆经嘛。经气不通利,就出现胸胁胀闷不舒,甚至于严重的胁痛。因为足少阳胆经,它的经脉走两胁,经脉的循行路线上的病,甚至于胁痛。舌红苔黄,脉数,这都说明是里热啊,脉数而不滑、不洪,是弦,弦主肝胆病,弦主气滞,实际上是气滞,胆气不舒。这个病人有没有大汗?没有,和白虎汤证不同,为什么里热这么重,尿量都减少了,(还)不出汗呢?因为它是郁闭之热,少阳的经气不利,表里出入之枢阻塞,梗阻了,所以里边的津液就不能往外泄,就不出汗,但是口渴得也很重,小便很少,是热邪从里边伤津而不向外边蒸腾,所以这种热属于郁闭之热。和肺胃热盛的蒸腾之热不同,因为肺主宣发,胃为十二经水谷之海,它们都是向外发布的,所以肺胃热炽,是(热势)蒸腾。胆是主疏泄的,它出现病变,(出现)气机阻滞,疏泄功能失常,津液不能向外输布,所以尽管高热而无大汗。

治疗。(视频位置23:57)要苦寒清热,宣郁透邪,简单地说呀,四个字:清宣郁热,既要清又要宣,有热当然要清,但是因为它热郁,你就必须要宣通气机,气机不通,热无出路,热不可能走,所以是在宣通气机的基础上来清热。如果它初起兼表,兼风寒,可以加葱豉汤;兼风热,可以加银翘,兼透表,但是还是以宣郁透热为主。

代表方剂,选用的是柳宝诒《温热逢源》的,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它的组成,黄芩、白芍(芍药用的白芍),炙甘草、大枣、淡豆豉、玄参;黄芩、白芍、甘草、大枣,这四味药是黄芩汤的原方,再加豆豉和元参。

这个方剂有什么作用呢?黄芩是少阳经的药吧?入少阳胆,它能够清胆热。芍药配甘草,芍药甘草汤有什么作用?酸甘化阴。芍药是酸寒,甘草是甘,这酸配甘可以化阴,这就是不可纯用苦寒的范例,它没有纯用苦寒吧?用了黄芩再配上芍药、甘草,一方面清少阳之热,一方面酸甘化阴保津液。大枣这个药在这里用处不大,可以去掉。豆豉,柳宝诒说,它能够宣发少阴的伏邪,它能够透热,宣郁透热。玄参,滋阴,清热,解毒,它是甘咸寒,能够养阴清热。所以这个方剂呀,体现了一个既能清宣郁热,又保津液(的思路)。为什么这么强调保津呢?柳宝诒说,少阴的伏邪可以发于三阳。如果发于少阳,他是这样说的,“少阳则寒热往来,口苦胁痛,治以芩(黄芩)、豉(豆豉)、合柴胡、山栀等味”,另外他特别强调,伏气温病,邪已经化热了,“伏邪已经化热,则邪热燎原,最易灼伤阴液,阴液一伤,变证蜂起”,津液是人体的正气啊,如果津液伤了,人体抵抗力不足了,那变证很快,各种变证都可以出来,“故治伏气温病,当步步顾其阴液”,这是柳宝诒在《温热逢源》里边讲的,当步步顾其津液。这个方剂,柳宝诒是怎么讲的呢?他说:“邪热未离少阴,其治法不外是矣”,是什么意思呢?邪热在少阴伏热,就应当用黄芩汤加豆豉、元参方,如果发于不同的部位,它还有不同的加减。“或邪虽未脱少阴,而已兼有三阳见证者,均宜临证参酌施治,固非可刻舟以求剑矣”,他说,你别刻舟求剑,就用我的,死守我的一个方,这个方子是邪在少阴的方,如果发于三阳,那你要根据不同的部位要加不同的药。发于少阳加什么药?刚才咱们说了,黄芩、豆豉这里边已经有了。他还提出来加黄芩、豆豉、柴胡、山栀,因为这个黄芩汤加豆豉、元参方,(这个)基本方已经有了这两个药了,那么就是说,还应该再加柴胡、再加山栀,因为这个黄芩汤加豆豉、元参方,它是邪伏少阴的总方,它发于不同的部位,你必须得加减。这里边没有透邪的药,没有宣郁的药,对吧?黄芩只是清郁热,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加玄参清热滋阴,加豆豉宣郁,都可以,但是豆豉的力量不够,它清透少阳,它不入少阳,它清透力量不够。所以他提出来加这两个药(柴胡、山栀),用柴胡干什么?宣郁、透邪,黄芩配柴胡是不是小柴胡汤里面的君药?用柴胡透半表之邪,用黄芩清半里之热,和解少阳嘛。当然哪,这个病是郁热从里向外发,它没有表邪,但是它气机不通啊,用柴胡疏通气机而透邪外出。但是柴胡苦燥,有人说呀,柴胡劫肝阴,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柴胡根本就不劫肝阴,没有劫肝阴这个弊病,也是考证得很有道理啊,说是在什么时代以前就没有这句话,这句话是谁说是的,通过临床验证,柴胡不劫肝阴,最近专门有这么一篇文章专讲这个,但是,柴胡毕竟是升提的药,它毕竟燥,这里事实,所以呢用的时候要慎重,量不要大,或者是用醋炒,醋炒以后,它仍然保留了疏肝的作用,但是它就不那么燥了,制约了它的燥性,用醋柴胡可以,量不要大,用它的目的,疏通气机,透少阳之邪,使这个在半表半里之间的热邪,透出去,驱逐出去。加山栀有什么作用?山栀是苦寒清热药,它有一个特点,它能够导热下行,它不仅能清热,它能够把热邪向下引,引到哪儿去呢?从小便而出,山栀能够通火腑,它不是利尿药,但是它可以把热从小便里边导出去,它有导热作用。一方面从里边清,一方面向下引,清、导热邪。

这是柳宝诒的方剂,所以咱们在临床使用的时候啊,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再加上醋柴胡、再加上山栀,效果更好,因为他那个原方是治少阴伏邪的主方,根据不同的部位要加,所以呢有这个加减。

吴鞠通还有一个方,《温病条辨》里边有个黄连黄芩汤,(视频位置33:10)这个方剂的组成,黄连二钱,黄芩二钱,郁金是一钱半,豆豉是二钱。是这么个方。

大家看看和柳宝诒这个方有没有相似之处?基本的组方原则一样,不一样?黄芩是都用。柳宝诒用的是栀子,他(吴鞠通)用的是黄连,总而言之都是苦寒,黄芩是必用之药,黄芩是君药,因为它清少阳之热,一个用栀子,一个用黄连,意思相近。都用豆豉,宣郁,这点是共同的。他没用柴胡,他用的是郁金,郁金也疏肝哪,也疏肝胆之气呀,郁金能够行气活血,它是辛寒药。柴胡性味是苦平,所以说它燥啊,它苦。郁金哪,它不燥,因为它是辛寒。大家看,选哪个好?选郁金好。吴鞠通的这个方子好不好?有毛病,毛病在哪?“邪已化热,则邪热燎原,最易灼伤阴液,阴液一伤,变证蜂起,故治伏气温病,当步步顾其阴液”,它(吴鞠通方)这顾阴液了没有?有没有照顾阴液的?没有,加白芍、甘草,加芍药、甘草、玄参能够宣郁透热。这两个药(豆豉、郁金)是宣郁的呀,豆豉有透热作用啊。这边(黄连、黄芩)是清胆哪。再加芍药甘草汤和玄参,滋阴、保阴液,这就全面了。

所以治热郁少阳和热在阳明气分不一样,同样是气分证,这是两个类型,因此它是少阳气机不畅,有气郁,所以一定要宣郁才能透热,所以不用白虎汤而用这个方剂。如果说兼有表证,那可以加上葱豉汤,因为它本来就有豆豉,再加两根葱就行了。如果说它是外感风热,加上银花、连翘,透热作用更好。如果病人呕吐很厉害,这相当于西医的什么病呢?中医所说的春温包括重型的流感,主要是指春天发生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脑颅内压增高,可以有喷射状的呕吐吧,吐得很厉害,而且甚至呈喷射状向外喷。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加止呕的药,什么样的药止呕好?为什么不用半夏?不用生姜?这都是温药啊,竹茹苦寒,和胃止呕还化痰,用大剂量的竹茹,它不是不停地干呕吗?甚至于喷射状呕吐。再严重了,加重清胆的力量,可以加羚羊角凉肝,凉肝就能清胆,肝胆相表里。

所以这个证候啊比较特殊,我在这儿反复强调它的意思,就是大家一定要掌握,既要清胆,这是首要的;又要行气。因为胆郁气机就不输,要行气,清胆行气才能给热邪找出路,气机通畅了,热邪才能向外散。更重要的是,一定要保津液,要步步顾其阴液。

下次课再接着讲。

下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