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方赏释:蒿芩清胆汤

 铁毛l 2023-02-26 发布于四川

蒿芩清胆汤

青蒿脑钱半至二钱(4.5~6g)淡竹茹三钱(9g)仙半夏钱半(4.5g)赤茯苓三钱(9g)青子芩钱半至三钱(4.5~9g) 生枳壳钱半(4.5g) 陈广皮钱半(4.5g)碧玉散(包)三钱(9g)

原方未著用法(现代用法:水煎服)。

图片

【原方证治】

上方功擅清胆利湿,和胃化痰。《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一篇谓:“此为和解胆经之良方,凡胸痞作呕,寒热如疟者,投无不效。”

【制方背景】

1.上承仲景和解少阳之旨,下继叶桂分消走泄之法

何秀山在《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一编中谓:“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合为一经,其气化一寄于胆中以化水谷,一发于三焦以行腠理。”观仲景小柴胡汤条文,既有邪郁胆腑不化水谷的口苦、喜呕、不欲饮食,也有邪郁三焦影响水气升降出入的咳、心下悸、腹中痛、小便不利等证。

由于少阳为枢,既不属表也不属里,但内主三焦而联系于三阴之里;外主腠理而联系于三阳之表,表里内外上下借此而通,故其证可寒热虚实互见,其发病部位可上可下,其治疗大法也不同于汗、下、温、清诸法,能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归于平复,故曰和解之法。

观俞氏和解之方,有和解表里、和解三焦、和解偏重温通、和解偏重温燥、和解偏重清泄、和解偏重清降、和解兼开降、和解兼清下、和解益气、和解兼补血、和解兼通瘀、和解偏重破结诸法,可谓源于仲景而不囿于仲景!本方在原书中被定为和解胆经之法,秀山按语曰:“若受湿遏热郁,则三焦之气机不畅,胆中之相火乃炽。”其治法当既清解弥散三焦之湿热,又降泄胆腑相火。

叶天士《温热经纬·外感温热篇》谓:“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叶氏指出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之少阳病,但伤寒之邪自表入,邪在少阳,法当和解表里之半。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卫之邪若不逆传内陷,留恋少阳三焦,水液失调,湿遏则气郁化热(三焦为水气共同通路),即呈湿热。治疗少阳三焦湿热,不可过用寒凉,以免遏其阳气,当如温胆汤之走泄。

此方即由温胆汤去大枣、炙甘草加青蒿、黄芩、碧玉散组成。去枣、草乃嫌甘味碍湿,加青蒿使热邪外透,合黄芩助胆火清泄,添碧玉导湿热下行。

2.寒温合和,兼收并蓄

秦汉以降,中医学理在不断的丰富与完善之中日趋成熟,尤其到了明清时期,产生了温病学说,并逐渐发展成为有异于伤寒学派的温病学派,由此,便有了历史上几百年的寒温之争。

俞氏就生活在这两大学派激烈的争锋之中,他根据自己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认为:“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以三焦赅疫证,为变通之捷径。”《伤寒论》六经乃百病之六经,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温病学说乃是对伤寒学说某些方面的发展与丰富,二者皆不可偏废,尤当重视伤寒的学习,还认为:“凡勘外感病,必先能治伤寒。”他在伤寒六经的基础之上巧妙的穿插融入了同时期温病学家的学说,以六经统摄三焦、气血辨证,旁参张景岳、朱南阳、陶节庵、方中行诸家学说,编撰成了《通俗伤寒论》一书,方中一百零一方,乃寒温并举,兼收并蓄之代表。就本方而言,既体现了伤寒和法又运用了温病治疗湿热病的经验,不仅套用了叶天士分消走泄的理念,还直接借鉴薛生白在《温热病篇》中述:“湿热证,呕吐清水或痰多,湿热内留,木火上逆,宜温胆汤加瓜蒌、碧玉散等味。”

3.浙绍卑湿,药多芳淡

绍兴处于江南海滨,为中、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地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丰富,湿润温和,故俞氏曰:“浙绍卑湿,凡伤寒恒多夹湿·····湖南高燥,凡伤寒最易化燥,仲景于辛温中佐以甘润,防其化燥也。”故在治法处方上,应防止其湿停滞,这也体现了他辨证重湿,施治主化的特点。绍地湿温之域,历属鱼米之乡,饮食多膏粱厚味,于湿热兼夹之证犹多,在治疗上,俞氏认为:“湿热宜芳淡以宣化之,通用如蔻、藿、佩兰、滑、通、二苓、茵、泽之类,重则五苓、三石,亦可暂用以通泄之,所谓辛香疏气,甘淡渗湿也。”本方与小柴胡汤皆为和解少阳之剂,均属邪在少阳半表半里病机,但此证里热与湿浊较小柴胡汤为盛,故处方以青蒿易柴胡,既能清透少阳邪热,又能化湿辟秽,与清少阳胆热之黄芩配伍,更切合病情。再配之温胆汤、碧玉散,共奏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之功。本方展示了俞氏对伤寒和法的继承与发挥,其芳香淡渗法治疗少阳湿热证能弥伤寒之不足。

【制方要旨】

蒿芩清胆汤为俞根初的代表方之一,是运用温病学理对伤寒和法的继承与发挥,寓分消走泄之法于和解少阳之中,能补伤寒治少阳湿(痰)热证之不逮。

方中青蒿脑(即青蒿新发之嫩芽)苦寒芳香,能清透少阳邪热,又辟秽化浊,正如《重庆堂随笔》卷下云:“青蒿,专解湿热,而气芳香,故为湿温疫病要药。又清肝、胆血分伏热”;黄芩苦寒,清泻胆腑湿热,并为君药,能透邪外出,又内清湿热。竹茹清胆胃之热,化痰止呕;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两药配伍,加强化痰止呕之功;碧玉散(滑石、青黛、甘草)、赤茯苓清热利湿,导湿热下泄,俱为臣药。枳壳下气宽中,消痰除痞;陈皮理气化痰,宽畅胸膈,为佐药。诸药合用,使湿去热清气机通利,少阳枢机得运,脾胃气机得和,自然寒热解,呕吐平,诸症悉除。

本方立法着眼于:一、清透少阳邪热;二、分消三焦湿热;三、降泄胆胃。配伍上体现了清透、宣上、畅中、渗下四法。

【类方提要】

本方与小柴胡汤皆为和解少阳之剂,均可治疗寒热往来、胸胁胀痛、呕逆脉弦等症,但此证里热与湿浊较小柴胡汤为盛。俞氏创制六经方药于和解之法多有发挥,若是里湿较盛,而成湿重于热,阻滞三焦之寒热往来,胸膈痞满,头痛心烦,苔厚腻或如积粉,脉滑等证,法当和解三焦,方用柴胡达原饮,以柴胡、荷梗透邪,黄芩清火,并以枳、桔开上,朴、果疏中,青、槟达下,以开达三焦之气机,气行则津行,是以能使五脏六腑之津气壅滞得以宣利,使秽浊之邪速溃;若是和解少阳偏表,寒热往来、胸胁痞满不通而或痛或呕或哕者,当和解兼表,畅胸利膈,故去人参、甘草、大枣等益气匡正之品,加枳壳、桔梗、雨前茶、陈皮,开达上焦之壅塞;若是少阳证兼有结胸者,少阳证具,胸膈痞满,按之痛,于柴胡枳桔汤未效,当和解开降,方用柴胡陷胸汤,以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并去甘草、大枣、人参之甘温壅塞之品,共奏和解少阳、开膈达膜之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