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问题之“记忆”| 论衡

 个体化需求 2019-08-15

作为一个“容器”,城市把人们的过去、当下和未来盛放在一起。每个人都会与自己生活的城市联系密切,对城市的印象必然沉浸在记忆中,意味深长。所以爱默生讲,“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城市是人类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自身历史的塑造者。一个没有旧建筑、旧街道的城市,无异于一个没有记忆的人,干瘪而无趣。即便城市依靠新陈代谢补充生命力,但其之所以为“这座”城市的历史烙印也需要守护。

然而,在现代化的大拆大建中,我们着急而又粗暴地撕扯着城市。于海和包亚明不约而同地用了“地毯式”———哪里旧了、不好看了,一大片整个掀起来,像铺地毯一样,重新换一大块新的。包亚明认为,老旧建筑因为种种原因肯定会显得不协调,功能上也达不到现代需求,“能‘改,,就是不能简单‘拆,。单体建筑的更新可以让市场去检验,但同一个时间段内对一整个街区风貌的大改变,必须审慎。拆掉之后随即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造出来的东西都是同时代的,当时可能觉得不错,不惜代价,后来又感觉不行了怎么办?”他忆起自己小时候常在南外滩买船票,那片区域改造后全都装上了很酷的玻璃幕墙,后来又翻掉了:“你看,中国人现在到处出境游,可能是全世界里面最着急的人了,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城市一点特色和魅力都没有了吗? 变成千城一面了。”

早在1950年代“梁陈方案”被否定时,著名城市规划师陈占祥就痛心地说到:“一个城市古老的东西不是凭空而来的,是生长起来的,要拆了再得到,谈何容易!”(王军、陈方整理《陈占祥晚年口述》) 也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将西方的城市更新理念引入中国,并命名为“新陈代谢”;同时强调,更新的方法除了对设施过于简陋地区进行“推倒重来”的改建以外,还应注意对有历史价值和反映地方风土人情的旧建筑物和地区进行维修保护。

就在同一时期,建筑学家吴良镛开始探索北京老城区的更新改造,他在对什刹海的规划研究中提出:旧城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人对生活舒适度的要求,还应与原有的历史环境

有机结合,要“寓新于旧”……是为“有机更新”理论的雏形。1988年,已66岁的吴良镛受邀主持当时谁都不愿意啃的“硬骨头”———菊儿胡同改造项目,他实践了“类四合院”住房体系构想,并作了解释:有机更新就好像一个人衣服破了打块补丁,只要精心缝补,即使旧了是百衲衣,也不失其魅力。改造后的菊儿胡同不再是脏乱差的代表:保留了原有树木;一进套一进的布局,不仅满足了居民对私密空间的需求,又延续了四合院注重邻里情谊的传统。

1992年菊儿胡同获“联合国世界人居奖”,名声大噪后也招致不少争议,被斥为“标准高,没有典型性和普遍意义”。虽然吴良镛也坦言,“并不是要所有的房子都盖成菊儿胡同,只是探索了一条传统建筑改造的路子”(吴良镛《菊儿胡同试验的几个理性问题———北京危房改造与旧区居住政治(三)》),但这次实践无疑让其“有机更新”理论更加成熟。他后来在《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中作了总结: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而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之和,即能促进北京旧城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

这次的《意见》在保护历史文化风貌一项中也明确,“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于海对此的理解是要“分解”,进行小氛围、局部的改造,“拿里弄住宅来说,不能放任不管,让它烂在那,也不能一整片都铲掉。对于有质量问题的,可以做小块、小规模的改动,能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就可以了。”他进一步强调,城市有机的概念应该包含时间的、空间的以及社会性的:有自己的历史脉络,有与周边环境的联系,还有对人性的尊重和滋养,这些都是城市本身的肌理。

上海首批以立法形式认定和保护的12个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中,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简称“衡复区”)有7.75平方公里,为市中心范围最大的一个,武康路一段也成功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就在年初,徐汇区提出将“衡复区”打造成海派文化的集中展示和体验区:在坚持整体保护、文雅利用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历史建筑修缮和风貌道路整治;植入多种公共艺术形式,在广场、街角等公共空间,用音乐会等表演吸引群众的参与……包亚明自觉“衡复区”最能代表上海城市文化,给人一种时间的积累及慢生活的体验。据他介绍,香港针对历史建筑提出了“活化”计划,包括前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九龙旺角雷氏住宅“雷生春”、旧大澳警署等老建筑,就分别以创意中心、中医诊室、酒店的新身份融入了香港市民的现代生活,“城市的历史是生活在这里的人的集体记忆,对老建筑的保护和活化,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这就让大家觉得,这个城市原来是什么样的,将要变成什么样,都和自己息息相关。”

许巍的歌,唱的永远是脚下和远方,“心中升起的喜悦,总在归乡的旅程”。其实,我们想留住的“乡愁”,从来就不只在离大城市几百公里之外的村镇和田野,它每时每刻都盘旋在城市里———常去吃馄饨的街角,枝头跃过去的砖墙……“城市人互相间拥有的最大的共同点莫过于共享一个地理位置。但是,如果他们不能很好地管理,这里就会成为一个失败的地方。”(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当我们善待城市的历史时,也在作着最真心的告白:“希望你变得更好。”


作者:乐阳
编辑:于颖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