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阳关残雪 2019-08-15

拨开雾里云间,她们隐匿于重楼高阁之间,或闲情逸致,或意趣盎然,手捧莲蕾,络腋柔软而飘逸,或扶摇而上,或婀娜灵动,笑看云卷云舒……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在中国佛教艺术史和整个中国艺术舞台上有极其重要的角色,近几年与其紧密联系的再创作也越来越多地走入群众们的视线,手挽亁闼婆和紧那罗的衣袖,随着他们的视线,穿越1650年的斗转星移……

“1650年,众生平等的虔诚信仰,向善而为的蓬勃不止,孜孜以求的生命真义……在莫高窟,以人间大美的形式,凿发灵岩仞壁之上,人类不息的精神诗篇,缓缓呈现……”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陈列中心展览开篇

离莫高窟几百米之遥的敦煌文化陈列中心内展览的导语缓缓展开,当游客们戴着实时耳机、紧随讲解员、或是喧哗或是沉默着涌向石窟内时,陈列中心内着实冷清,不过正因如此,讲解老师介绍历史背景和壁画艺术的同时,极其细致地回答了每位参观者的问题,包括颜料研磨与使用之考究、人物描绘的手法、阶级的体现等。其中,莫高窟的颜料最为人称道,古人运用大家自然金属与非金属的智慧,以及独到而具有感染力的审美艺术,如土红、熟褐、淡绿、粉绿、金色、土黄等线条色彩都讲究装饰性,灵动而逼真地展现其民族特色。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壁画颜料的自然材料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从妆容到女人的阶级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一比一复制(此塑像非文物,为可拍摄展品)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文化力量与魅力

所以无论你是初次还是再次拜访敦煌,不妨先到莫高窟对面的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一探究竟,需要注意的是,展馆石窟内的一比一复制壁画为1940-1950年的作品,同样算文物保护展项,不能触摸与拍摄。

或许,你对莫高窟的了解起于王道士和斯坦因,起于樊锦诗和彭金章的故事,也留有许多好奇和疑问,莫高窟为何建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敦煌?戈壁大漠深处,壁画是如何被保存下来传承至今?我们将一一探索。




敦煌雪山为城,青海为池,鸣沙为环,党河为带;前阳关后玉门,控伊西而制漠北,全陕之咽喉,极边之锁钥。——《沙洲卫志》

秦汉之前 ,大月支、乌孙与匈奴人先后在敦煌与河西走廊游牧,公元前138年、前11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于是中国与欧亚大陆之间的古丝绸之路全线贯通。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莫高窟第323窟 西边 张骞出使西域图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驱逐了位于敦煌和河西走廊的匈奴,从此,敦煌和河西走廊便归入了西汉王朝。

汉王朝采取“列四郡、据两关”的举措,在兰州以西自东向西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并在四郡北面修葺长城,敦煌西面设立玉门关、阳关。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列四郡、据两关

汉王朝对敦煌的开发不止于此,还将内陆百姓向河西走廊与敦煌移民,中原的农耕灌溉技术随儒家思想为主的汉文化至此便走进了敦煌。

这也是敦煌从游牧之地走向丝绸之路咽喉之地的开始。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汉朝时代的敦煌,既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就是古代中西文化在敦煌交汇和交融的结晶。——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樊锦诗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建佛教。约公元前后,印度佛教和艺术传入我国,两晋十六国时,佛教在汉地广为流传,公元366年,许多地区开始建造石窟,敦煌莫高窟也是在这时诞生。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敦煌东南鸣沙山

唐圣历元年《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公元366年,乐僔和尚在敦煌东南鸣沙山东麓半崖上“行止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于是在此凿开了第一个洞窟。之后法良禅师“又于僔师龛侧”开凿了第二个洞窟。此后,连续十个世纪,历经十个朝代营建不断,14世纪的元代以后莫高窟停止建窟。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碑文

此后,便是长达一千年的莫高窟开窟、绘画、塑像、传教等佛事活动,到现在,1700多米长的断崖上,来自公元4到14世纪的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50000多件文献、佛经、绢画等艺术品静静地在石窟和藏经洞内见证历史、同敦煌的万物生命一样呼吸。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莫高窟 第322窟 初唐 五代重修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莫高窟 第320窟 主室 南壁 盛唐 飞天两两相对称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莫高窟 第148窟 第158窟 涅槃窟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莫高窟 第96窟 初唐 九层楼内弥勒大佛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莫高窟 第103窟 主室 盛唐 清代重修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莫高窟 第103窟 第249窟 壁画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莫高窟 藏经洞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敦煌 瓜州县 榆林窟 第3窟 西夏 观世音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敦煌 瓜州县 榆林窟 第15窟 晚唐 伎乐飞天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敦煌 瓜州县 榆林窟

榆林窟也称万佛峡,是莫高窟的姐妹窟,因河岸榆树成林而得名,目前展出的都是唐代以后的作品,有250余身塑像,5000平方米壁画,以单幅佛像画为主,但种类也及其丰富,最为出名的则为第25窟。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敦煌 瓜州县 榆林窟 第25窟 主室

主室方形,中有佛坛,前室横方形,有长甬道。此窟弥勒变中有古藏文题记和吐蕃男子与汉族女子的婚礼图,可知建于吐蕃占领瓜州而尚未占领沙州之间,即大历十一年(776)至建中二年(781)间。 主室顶部塌毁,前室五代重修,原作保存十分完好。东壁绘密教“八大菩萨曼荼罗”,南壁绘观无量寿佛经变,北壁为弥勒变,在经变两侧还有观音、势至、地藏等菩萨单身像,西壁门两侧绘文殊变、普贤变。前室东壁南北相对为毗琉璃天王和毗沙门天王,守卫佛国。——数字敦煌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敦煌 瓜州县 榆林窟第25窟 前室

门上残存毗沙门天王赴那吒会一铺;门北画北方天王一铺,一手托塔,一手持枪,头戴冠,身着吐蕃长身甲,脚踏夜叉,前有天女献花,后有神将护卫。南上角五代画佛二弟子;门南画南方天王一铺,天王为汉像,全身盔甲,右手持剑,左手作印契。北上角五代画观音立像一身。——数字敦煌—榆林第25窟

榆林窟是敦煌艺术综合体的重要部分,虽然规模不似莫高窟,但因游客稀少,讲解服务也很到位,所以能很大程度地提升观赏体验,也比较推荐大家前往。距离莫高窟2小时的车程,因此吸引了一些对壁画艺术真心爱好者和外籍研究专家。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洞窟内的主体是彩塑,壁画则布满了全窟,如莫高窟西魏第285禅窟,它是敦煌石窟中最早有确切开凿年代的洞窟。

窟室中央现存一元代所建的方形坛台,南壁和北壁对称地各开凿4个小禅室。主龛内为倚坐说法佛,小龛内各一身戴风帽禅僧塑像。——敦煌研究院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东披画伏羲,女娲、飞廉、飞天、十三首的瑞兽等,下画山居禅僧八身。

画面中央为二力士共举莲花摩尼宝珠,宝珠两侧的伏羲、女娲均人首、人身、蛇尾,腹部各绘一圆轮。身着大袖袍服,披长巾,手持规、矩和墨斗。 其两侧及下方绘乌获等各种形象。在这些形象之间,云朵、花朵点缀其间。


1944年,敦煌研究院的前身——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当时几乎所有的洞窟都是敞开的,游人、居民、香客自由进出,且不说人的呼吸产出的二氧化碳与水结合产生酸性物质腐蚀壁画,甚至有宗教人士对塑像、壁画肆意破坏。

一代莫高窟人常书鸿先生抵达莫高窟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修筑围墙以限制游人和当地居民的随意进出。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常书鸿先生

其次,由于地处大漠深处、背靠几十公里延绵的鸣沙山,莫高窟也时时受到风沙的侵蚀,底层洞窟便是一个重灾区,西风、西北风将沙粒吹进石窟内,对壁画和彩塑的磨损尤为严重,部分甚至被风沙掩埋。

从研究所成立以来,几代人都在与风沙抗衡。清理积沙、修建挡沙墙、挖挡沙沟,正是前人的教训启迪后人设计出“生物防沙,工程挡沙”的莫高窟风沙防治体系。

“崖体加固工程”也是近现代莫高窟的保护措施之一。1962年,梁思成先生提出对莫高窟全面性加固的十字保护性原则——“有若无,实若虚,大智若愚”。此次全面性加固工程中,采用重力挡墙、岩石刷顶、支顶等措施,制成砾岩状的挡墙,并且最大程度地保持相似和相近。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从试验性加固到全面性加固

随着修缮手段的更新,锚固、裂隙灌浆、PS材料防风化加固等更先进的技术相继解决了坍塌、漏水、和风化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莫高窟的保护进入到科学技术保护阶段,包括与国际组织合作、颜料分析、环境监测、壁画病害机理等。比如与美国盖蒂保护所合作修缮的第85窟项目,称得上这一时期的里程碑。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莫高窟 第85窟复原及保护

在科技部和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莫高窟建立了保护预警系统,用以全方位地监测和保护。

不可不提的,就是数字化敦煌石窟——数字敦煌系统的诞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种对壁画和彩塑高保真数字化存储就采用了光栅式3D扫描、三维重建打印等方法对145个石窟进行了专业采集和复制。虽然这种方法能对壁画永久复制,但因为壁画层数较多等原因,能完成的量也比较有限,更多的,是完成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的过渡。

保护从未停下脚步,研究院等相关组织每天都在更新实质性的工作,未来十年内,将有300多个石窟能够得到数字化存储,敦煌石窟的数字化未来在向我们走来。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梦回敦煌——1650年的斗转星移

数字敦煌官网

除了对敦煌文化的好奇与兴趣,笔者自己参观时同行游客的各种行为也令人难忘。莫高窟本不是5A景区,而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各地的游客汇集于此,也许某一个游客一辈子只会来这么一次,但是每个开放的洞窟承受着千万次腐蚀的同时还要遭受烟头、噪声、饮料和闪光灯。我祖国大好河山,西北疆域地广人稀,一天耗5、6个小时在车上都不是怪事,或许前去敦煌路上的你能看一部它的纪录片、听听导游或是长辈的讲解、在旅游软件上看一篇它的游记,一定能深切感受到它的魅力。

有太多故事仍未讲述,也有许多情感未能分享,至此,记录下敦煌文化的一隅,希望你也能喜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