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茅盾文学奖(一)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19-08-15

昨天下午,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品发布,晚上我就干了两件小事:一是度娘查询了一下茅盾文学奖的历史与规则;二是网上下单,买了几本还没读过的提名作品。虽然我知道无论是否得奖,这中间都有一些不是我的菜,这又何妨?谁能保证自己买回来的每一本书都是心头所好呢?不爱读就等待将来有机会,和有兴趣读的人玩一场有借无还的游戏。
茅盾文学奖每四年一届,算来也有四十年的历史、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尽管获奖作品历来褒贬不一,但并不影响茅盾文学奖号称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事实上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当代中国小说家还没有得过茅盾文学奖,不管声名有多显赫,总归都有一点儿遗憾。当然不要把王朔当人算,他不在乎;格非、苏童都得奖了,余华心里怎么想?天知道。
本届(2015-2018)提名十部作品有一个有趣现象:2015年没有作品入选;2016年有一部入选;2017年有两部入选,2018年一下子入选了七部,而且很多都是年底前匆匆面世。明显旱涝不均嘛。以我简单粗暴的逻辑看,就是中国当代文学还缺乏历史感,还缺少能够流传一段时间的作品,因此,时间才过几年,作品就已经被评委们忘记了,只好从刚刚出版的作品中草草选择几本。从另一角度看问题就是,作家创作也要把握节奏:凭经验判断,今年出版的小说,如果没有超乎寻常的意外影响力,基本上就跟茅盾文学奖无关了,明年出版的也够呛,而有心之士应该学会当“憋精”,无论如何也得憋到2021年之后(温馨提示:秘笈慎传)。
茅盾文学奖与诺贝尔文学奖最大的区别:前者是对作品的评选,后者是对作家的褒奖,作品往往有偶然性,但作家却必须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偶然性的作品不具备获奖价值,比如《芙蓉镇》。古华至今保持着最年轻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纪录,但除获奖作品之外,极少见到古华的其它作品,典型的一纸风行。尽管如此,个人还是以为,《芙蓉镇》也算是获奖作品中经得起考验的作品之一。而诺贝尔文学奖则绝大多数给予了垂垂老者,以至于很多作家人比作品命短,抱憾弃世。
当然还是得说一下今年的提名作品。看到有人只读过一本,我就有点欣欣然。
从媒体倾向看,最有可能得奖的作品非李洱的《应物兄》莫属。据说李兄为此憋了13年,没有功劳还有苦劳,90万字的作品,死赶活赶在2018年12月完成出版,随后就获得《收获杂志》和中国小说学会的年度小说奖。如果这样的作品不得奖,李洱肯定会憋出内伤。
作品还是有趣的,但有人说是可以比肩《红楼梦》,不知道角度是什么;说是当代《围城》,反正尖刻的钱锺书早已作古,没人会计较。个人感觉得奖在情理之中,但过早给予太高评价多少有点炒作的意味。好文章如酒,年份很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