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吃过冰淇淋的人,你对他再怎么样描述冰淇淋都没有用的,是不是?如果他真正地尝了一口,那么所有的语言都是多余的了 --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 有的人,一直想着通过发展兴趣爱好混口饭吃,结果没吃着,还把兴趣爱好弄丢了,于是听信了兴趣无用论。 有的人,早已过滤外界嘈杂之音,坚持探索自身兴趣,虽然不是个个年入百万、名利双收,但却可以做到严格律己、顺心而为。 也有的人,还没开始行动就被“兴趣无用论”给吓退了,他们就是一群“听信别人经验”的受害者。 同样都是以兴趣为出发点,为什么三者的反差会这么大呢? 那是因为,别人口中的“经验之谈”已经给太多人造成了思想上的阻碍,有些走着走着,遇到个坎,就止步不前了; 有些甚至还没起步,就被扼杀了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当“个人兴趣”的探索受到“经验绑架”的影响后,人和人的差距也就这样被拉开了。 所以,你更需要提升自己的防干扰能力,探索“个人兴趣”对你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突破事业瓶颈,成为新一代的职场精英。 一、“兴趣论”只是一种谎言?初入职场,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你可能没有太大的影响,你一样可以参与工作,解决问题。 但是,当你步入事业的发展期,你会发现,没有兴趣,就难以找到热情和动力,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不管是升职加薪,还是择业创业,你遇到的问题,似乎一个比一个棘手。 如此看来,个人兴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于这个问题,“国际九型人格协会创始主任”海伦·帕尔默就给出了答案。 她写过一本书,叫做《九型人格》,书中描述了九种不同的人格类型,并指出了每种不同人格做事的差异性。 九型人格属于应用心理学中的一种,书中将其分为三大中心,分别是情感中心,思想中心和行动中心。 每个中心又包含了三种性格的人群。 1、情感中心包含的三种性格分别是:给予者、实干者和浪漫主义者。 情感中心类型的人,遇事容易情绪化,喜欢感情用事。他们内心敏感、情感细腻,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感觉。他们非常在乎别人的评价。 2、思想中心包含的三种性格分别是:观察者、怀疑论者和享乐主义者。 他们比较理性,喜欢思考,他们拥有高超的想象力、联想力与分析力,一旦遇到事情,他们更喜欢去分析、了解、归纳。他们喜欢论理,但是行动力相对较弱。 3、行动中心包含的3种性格分别是:保护者、调停者和完美主义者。 这一类人的关注点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他们做事不需要反复思量,不爱空想,具有较强的行动力,是天生的问题解决专家。 每一种性格都有各自专属的潜能,会通过你的兴趣爱好等表现出来,这就是你不同于别人的特殊信号。这些都会影响你的行为和对事的态度。 所以说,“兴趣论”并不是谎言。 它既不是你的老师,也不是你的人生规划师,而是你的专属心理咨询师,你可以通过它摸清自己的性格,更好地了解你自己,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兴趣论”的背后,藏着你独一无二的人格特征,以及先天具有的独特优势,这需要你认真去探索。 二、破解“投射效应”,解除经验绑架。那么,到底能不能把自己的事业建立在兴趣爱好之上?悟空问答上,也有一个类似这样的问题。 一位名叫“志略正德”的答主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另外一位名为“三界草民”的答主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其次,人对兴趣和爱好的坚持需要有持久的毅力,并不是几个月或一两年,就可以的,真正的能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并走下去的真的很少,有的那也是社会的精英……” 还有一位名为“何传人”的答主,更是以现实角度出发,来思考这个问题,他说:
兴趣到底能不能当成工作?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备受争议,每个人几乎都有自己的一套说辞,即使这套说辞并不适用于大众,但依旧会形成强大的群体认同效应。 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做“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 就以你自己为例,假设你不小心掉到坑里了,看到下一个人往那边走,你就会下意识地喊停,提醒别人前面有个坑,用你的经验阻止别人的探索。 这种“经验之谈”常常是以个体出发总结观点,然后授予大众。它忽视了个体生命的差异性,是扼杀希望和可能性的元凶。
这话很多人都听过,但真正能够做到不被外界的声音所影响,确实需要一定的历练。 那怎么办呢?下次在茫然不知所措之时,不妨提醒一下自己: 你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有你的性格特征,别人说的再有道理,那也是属于他的道理,于你来说,只能当成一种参照。 同一条路,不同的人走,都会收获不同的风景。 别再被别人的观点或经验绑架了,你的兴趣到底能够爆发出多大的潜力?这个问题,只有你自己才能写下结论! 三、面对兴趣和现实收入的双重拷问,该怎么做?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中提到:
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在不同的阶段都会遇到瓶颈期,这个时候,能否寻得内心这股力量助你突围,就显得非常关键了。 那么,这股力量源自于哪里?不用怀疑,你的兴趣就是最好的来源。 那要怎么将你的兴趣转化为这股强大的内在力量?这里有3个小建议: 1、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你的兴趣与你的优势是否相匹配。 如果你的兴趣和你的个人优势、优点偏差很大,那么你就得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兴趣了。比如说,你口才特别好,又很善于交际应酬,但你偏偏对雕塑很感兴趣,那么,你是选择当一名需要安静且有匠心的雕塑家,精心雕琢作品;还是选择当一名游走于展会、论坛的雕塑作品鉴赏家?或者能在两者之间探索更适合自己的定位?这就需要你去认真权衡了。 2、你的兴趣点是否有足够的变现空间? 现实是击垮梦想最残忍的手段。无法变现或变现空间较小的兴趣领域,一般很难长久地陪伴你健康成长。 3、关注自己成长阶段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兴趣的航向。 每个年龄段都会有每个年龄段的认知。你不可能一辈子都对一件事情感兴趣,而是会随着年龄以及阅历的增加,去调整你对兴趣的热衷程度。 所以,请给你的兴趣一个健康成长的空间,让它跟上你成长的步伐。 认知自己本来就是一个漫长且需要孤独探索的过程,在这期间,有阻碍,也自然会有惊喜。 每一个通过兴趣走向成功的人士,他们已经习惯了这场漫长且痛苦的探索过程,所以他们的每一步,才能走的如此坚定。 能否通过挖掘个人兴趣实现升职加薪?或另创一份佳绩? 这是个人素质的终极较量,而非兴趣单独引领的结果。 只有当你自己去试了,才能给出最合理的答案。 所以,别人的话,暂且听着就好,在还没有行动之前,请保护好你的兴趣,这是你与生俱来的优势,也是你最与众不同的地方。 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你的兴趣,将会为你冲刺最后一公里,提供最足的动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