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龟女博士致力“让人活到120”:做女人,就得敢做梦

 经与纬 2019-08-16

说起女博士,很多段子手都会毫不留情:

这世界上有三类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

但是这样的偏见,早已被无数优秀女性打破。

上周应邀去参加Slush(欧洲最酷炫的科技创新大会)深圳站,发现参与者中,有不少女性高管和创业者。

她们说着流利的英文,探讨着最新的科研成果、行业的变化,风采丝毫不输男性,自信又美丽。

鲜翾(xuan)就是其中一员。

后台见到她,刚开口问及她的中文名读法,她的话匣子就一下子打开。

小时候,鲜翾曾抱怨过名字难写,现在倒觉得很特别。

她自小性格大气,爽朗豪迈,和那个一贯要求女孩要文静的文化,显得“格格不入”。

但这种性格反而成为了鲜翾的助推剂,她大大咧咧,每到快要升学时,才突然想起来要学习了。

她笑称:

“我这个人,不是我吹牛,我从小智商就非常高,基本上全是玩着过来的。”

人生嘛,够野才好玩。

鲜翾轻轻松松,就考进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

在这个国内顶尖的学校专业,玩儿了几年,又一脚把自己踢进了芝加哥大学。

她成为了芝加哥大学心理系的一名博士,主攻颜色视觉大脑加工问题:color constancy & chromatic induction。

后来她又继续在斯坦福大学攻读神经生物学系博士后。

鲜翾的女博士之路,怎么看怎么像是一场享乐的游戏,通关都不需要打怪。

人生的绝大部分时候,她都没有努力。

总是在节点的最后一年,稍微努力一下,就顺利毕业了。

“就因为自己没有一件特别想做的事,没有一个目标,每次事到临头了,发现别人都在努力了,我该努力了,也没有一个内因去驱动你的时候,你就真的不会try your best。”

毕业后,她在美国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在康奈尔大学做到了华人最高的职位,是一个研究所的director,平时开会的时候,她是最年轻的。

很多人会质疑她的能力,要去跟政府、合作方打交道,她却能轻易用能力证明给别人看。

在美国呆了很多年的鲜翾,生活得很舒服。

可她觉得,不好玩。

真正的转变,源于鲜翾三年前回国。

鲜翾非常直白:

“在美国我真的不努力,可能工作两三个小时就能把我的事做完了,但回国以后好努力的,我真的24小时都在学习。”

她加入深圳碳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任合伙人和首席数据官,负责搭建客户数据(consumer data)的采集和分析平台。

她常常对外介绍:

“我们是做科学算命,科学改运,让人健康活到120。

这件事很难做,但她觉得,挖掘多组学(包括基因等)数据,对人类身体的健康和风险预测,可以帮助大家避免某些疾病的发生。

尽管现实很骨感,但鲜翾终于找到了想拼力做好的事。

她总开玩笑对友人说:

“120不是梦,我们还是宝宝。

同样的,在Slush大会上,我注意到另一个美貌和才华的女高管:

Queenie chan。

她声音温柔,但性格却是典型的“港女”。

一路顺风顺水,父亲视她为掌上明珠,曾在她读大学时阻止其出国留学。

Queenie 依旧想出去看看,她后来坚持不学理工科,而是喜欢的文科专业,翻译。

毕业后进入一家法国投资银行,因为“这份工作可以飞来飞去”。

三年前,她厌倦了已经很熟悉的工作。

加入Symphony Communication Services(美国云端通讯服务公司),成为亚太地区总经理,接受着人生新的挑战。

在金融行业,她必须像女汉子一样。

保持激情,保持专注,不断花精力去学习专业知识,要去和各大银行行长交涉,同时还要让团队的人信服她。

虽然忙,但她乐在其中:

“做的事情,要让你觉得是在做对的事情,要有价值,能让自己成长,那忙一点也无所谓。”

她也不觉得累,只说:

“经常在学习,这是保持青春的一个方法。

鲜翾和Queenie一样,每天要在男性偏多的环境中工作。

她们都会受到一定性别偏见,也会有水土不服的时候。

可她们都坚信,当女人在经济上、思想上都足够独立了,事业上成功了,那些偏见自然会消失。

除了工作上的挑战,她们在生活中,同样要面对着和普通女性一样的问题:

生育。

鲜翾有两个女儿,一个12岁,一个8岁。

她拿出照片给我看,是两个阳光小美女,被她称作“这是我们家的总管,这是宠物。”

鲜翾从不多偏爱老二,反而是有玩具了,会让老大先挑喜欢的。

她给两个女儿各自分工不同,大女儿会因为得到了足够的爱,而愿意共同去承担照顾、教育妹妹的责任。

鲜翾对两个女儿赞不绝口,caring,organized,cute and sweet...

还不忘打趣自己:“老天爷对我真好,我这么皮的人居然能养出来这么乖的娃。”

鲜翾的比喻恰如其分,她说养女儿就是你在培养你最好的闺蜜。

“要是活到120,她也比我小不了多少啊。”

她始终不吝啬对女儿的鼓励:

“你作为一个家长,你是比她懂的多很多吗?她能写7000字的英文小说,我就做不到。”

最好的父母,是做一个鼓励者,在她旁边,为她的成功鼓掌。

在鲜翾看来,一家人就是一个战壕里最好的战友。

她回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那么孩子的爸爸,则会选择支持她。

谈及怎么处理夫妻两的矛盾,平衡家庭和事业,她说还是要多交流:

“妈妈在妥协的时候,那爸爸也要学会妥协啊。”

这一点,和Queenie的想法不谋而合。

她有一个两岁半的女儿,因为常常要全世界飞,所以家人照顾女儿的时间更多。

但她的老公,依旧支持她的事业。

“因为我生的是女儿,如果我能做一个能兼顾不同东西的女性,让她看到你也可以兼顾不同的东西,这个年代是需要这样的。”

鲜翾也说,女性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自己个人的修养和事业上,才最重要。

“我们是需要在养育小孩的时候,让她们看到妈妈在做的工作的重要性,看到妈妈在很努力的改变世界。”

歌德曾写道:

“就妇女在其他方面的才能来说,我倒是经常发现妇女一结婚,才能就完蛋了。”

是啊,多少女孩都被“骗了”呢?

她们常被灌输“女孩不用太努力”的思想,毕业没多久,就忘了梦想,忘了奋斗。

她们的成长,从那一刻就停止了。

可是鲜翾和Queenie,这样的女性让我们看到:

女性之力量,引领人向上。

她们全身心地投入生活、事业、孩子的教育,孜孜不倦,乐此不疲。

既能生娃,也能升职;既能给家人稳妥的保障,也能给孩子永不减弱的爱。

做女人,就该野蛮生长。

年龄,从来都不是问题。

说不定鲜翾宝宝,真的实现了“让大家活到120”的梦想呢?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