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州突围》看苏轼的蜕变

 凤凰山居士 2019-08-16
发布时间:18-06-1319:19

苏轼是一个可爱的文人,被贬至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处,故乡无此好河山”。

被贬至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被贬至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被贬至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滋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此前一直都顺风顺水,一朝被贬,由原来的的仕途平坦到不断遭受质疑,如果没有他心态上的转变也就没有后来我们所认识的可爱的苏东坡了。

《黄州突围》讲述了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及背后的推力。苏轼来到黄州之前正处于“乌台诗案”的案件中。“乌台诗案”集中反映了文化名人在中国社会的普遍遭遇,那就是文字狱。朝廷大小官员及统治者上纲上线地对文人的作品进行解读。“乌台诗案”也完全是一个莫须有的可笑的事件,一群文化官僚硬说苏轼的词中流露出对政府的不满和不敬,搞了半天,宋神宗也不太相信,他在将信将疑间,判了苏轼的罪。批判苏轼的言论不约而同地剧集在一起,用苏轼的弟弟苏辙的话就是“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苏轼太出色了,于是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这是无可避免的,在这场可耻的围攻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当了急先锋。苏轼的遭遇也是中国文化名人的普遍遭遇。

最终苏轼还是被贬到了黄州,他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在他写给朋友李端叔的一封信中描述得很清楚: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生活情态可见一斑,最难过在于苏轼的人生有一半是为朋友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

没有朋友了那就创造朋友,在黄州他闲来无事就溜达,到处找人聊天,结交朋友,没有实权无法办案,他就做菜: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知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在交朋友和煮菜中,他通过自省,自我剖析,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这一切,使苏轼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成熟的结果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的诞生!

他穿着忙些,拄着竹杖行走在历史的洪流中,浪沙淘金处是我们所喜爱的苏东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