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小达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 李玫瑾老师又来《圆桌派》了。 上次她在节目中教女生如何识别渣男的言论刷爆了网络,这次话题升级到了育儿层面,评论翻车了。 育儿向来不是个安全的话题,即使是育儿专家,也不能如某APP高明的算法推荐一样,精准推算出每一位爸妈的需求。 她的育儿观点,从节目到在网上发酵后,引来了不小的争论。 争论一:要不要给孩子立规矩? 李玫瑾教授认为,教育的时机非常重要,父母更是应该从小就给孩子立规矩。 尤其是,溺爱的父母,爱得没有节制,在孩子小的时候对他百依百顺,到了后面突然想管,孩子早就翅膀硬了,油盐不进了。 李玫瑾教授还提出了一个“孩子为什么要亲自养”的教育观点,追求的依旧是父母教育孩子时,孩子要能够“顺从听话不忤逆”。 为什么李玫瑾教授,一直在反复强调管教的重要性呢? 因为,她对孩子有一种预设——小时候不受约束,不守规矩,缺乏管教的孩子,长大之后,很大可能就会变得无法无天、无人能管。 但其实,大部分父母更愿意相信,孩子生来不是一条恶龙,他们会犯错误,也会在有自我修正和自我成长的能力,他们会遭遇青春期,却不一定会骄纵乖张。 瑞典人就坚持大人不要过度干涉儿童,在不妨碍他人和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儿童做任何事都可以自己做主,不会被制止。 只要环境得当,即使不立规矩,父母的言传身教,也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领悟到正确的是非对错,长成独立、优秀的年轻人。 当然,自由养育还是严格管教向来是育儿界battle不断的话题,身为父母的你,是怎样看待立规矩这个事呢? 争论二:打骂教育是挫折教育吗? 脱敏,就是抗挫教育。 如何让孩子脱敏? 李教授在节目中提出,聪明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损孩子几句,在家里开几句玩笑,甚至急了就直接吼他,那么孩子就习惯了,后面就没问题了。 为了给你勇气去面对这世界的残酷,先让你身经百战,提前去体验被生活击溃的感觉。这种脱敏方式,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的一段视频。 视频里,一个小女孩愁容满面地对爸爸说:“有些时候你老是让人不开心,这是一个缺点,你能改掉吗。” 爸爸说:不能。 “为什么不能?” 爸爸紧接着解释道,其实我是为你好。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如果在家里碰到困难和不开心的事情,不锻炼你的抵抗力,等你长大了,离开爸爸妈妈就会完蛋。 所以呢,现在就要经常让你不开心,这样你长大在外面碰到不好的人,你也会跟他斗争,不会那么容易崩溃了。 这个小女孩却说:“我才不觉得,那小孩子如果老是不开心就会得一种不开心病啊,那样就不能健康长大啊。” 这个年幼天真的小女孩,哪里懂得爸爸的“用心良苦”,她只是本能地、单纯地觉得不开心。 现实中也有很多父母,和视频里这个小女孩的爸爸一样,为了培养孩子的“钝感力”,强行制造孩子的苦难和不快,反而有损孩子的健康快乐,甚至是自尊自信,得不偿失。 抗挫力,不一定来自苦难,也可以来自父母的情感支持。 那些火爆全网的夸夸群的存在,也正是因为,人们更爱在夸奖中寻找情感支持。 只要一点温度和爱,便可以点亮人生中的灰暗,抚平生活中的褶皱,对抗生命中的挫折。 那么,在你的育儿认知中,是如何看待抗挫教育的呢? 争论三:父母要不要惩罚孩子? 李玫瑾教授认为,父母惩戒孩子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只有让孩子知道怕,他才会有对法的敬畏心,对长辈的敬畏心。 父母到底要不要让孩子怕自己,很多家长的想法不一样。 我身边就有不少当妈的朋友,在生孩子前,曾信誓旦旦地说要和孩子做朋友,用爱和包容养育孩子,到真当了孩子妈之后,才发现,有时候根本压抑不住自己的怒火,站起来一通火发完,发现比坐下来讲道理管用多了。 但是,教训完孩子,也会常常暗自担忧,这样对我儿子,他会不会恨我? 按李玫瑾教授的说法是,父母亲自带孩子,情感基垫好,就大可不必担心了…… 换句话说,惩罚孩子不是不可以,前提是你得让他知道,父母依然爱你,这个不过是吓唬吓唬你罢了。 节目中,李教授分享了她在小时候的“挨揍”经历,说妈妈一开始来势汹汹追着她跑了半个操场,吓唬她要体罚,结果后面追回了家,妈妈反而没有真的打她。 因为,有智慧的父母,惩罚孩子的方式,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也就是说,惩罚要合情合理,也要有底线,不能伤害到孩子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更不能毫无顾忌地“怎么打”都行。 李教授关于惩罚的一些言论,还是比较符合一些父母的育儿实际的,不过,打骂孩子这个行为,放在现在的育儿语境中,毫无疑问是一个育儿大忌。 不知道又有多少父母能够接受这样的育儿观点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