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喻嘉言讲中医第十六讲:中风病以小便利否定里证等五法

 为什么73 2019-08-16

喻嘉言讲《伤寒论》第十六讲

(述自喻嘉言《尚论篇》)

   

十五、中风病以小便利否定里证等五法

(喻嘉言先生结跏趺坐开始讲了。)

列位,我们今天接着讲。

22、中风病以小便利否定里证一法。

(41)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我们看“小便清利”这个症状,太阳病,而“小便清利”,这也是“本为邪不在里”的一个表现。

但是,关键在后面一句,若这一个“小便清利”只是因为“饮水过多”,而导致的“小便之利”,则可见水入于体内而不能化,则水未入腹,必先与邪争,因此一定会有“心下悸”的症状并行。

假若,饮水多,但出现的是“小便少”,也就是“小便短赤”,则说明“里证已具”,本文说“必苦里急”,则指明是说“饮水多而小便少”,则体内邪热足以消水,故直指为“里证已急”也。整条以“饮水多”三字贯下,其旨跃然。

(芃澜注:今各家一般解本条为蓄水症,中焦蓄水,则表现“心下悸”,膀胱蓄水,则表现下腹硬满或胀满,实际上是解“苦里急”为“苦下腹急迫不舒”,教科书也是这么解的。

我个人比较支持将二者结合起来看,喻嘉言所说的“邪热消水”,则给出的是另一个思路,即热结下腹,而非水停膀胱,则未必会出现下腹硬满或胀满,但也同样可以出现小便短少。)

23、中风病汗吐下后,小便不利,宜俟津回自愈一法。

(42)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本条归结起来就是四个字——“泉之竭矣”!

虽未特别点明,但也可见,古今通弊,是有那些行医事而操霸术的人,眼见患者“已亡津液”,还要强去“责其小便”,最终只能是导致患者膀胱“气化不行“,转生出”满、鞕、胀、喘”等诸多变故。

所以解决的办法,就是“以不治治之”,等待患者津液自回,于是“小便利”,必自愈也。

由此,我们也可以察觉到,汗、下两法,贵在恰当,能够“津液不伤”,才算措于不倾,藏于不竭之良图!

24、中风病,下后复汗,因虚致冒,先汗解后议下一法。

(43)太阳病,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后下之。

所谓“冒”者,是指“神识不清,似有物蒙蔽其外”的症状。所以必须“得汗”,让外邪先从外彻,然后辨其二便之和否,再来一一分解其邪。

然而对于这种“表里俱虚”之证,两解的法子,最好是“又轻而且活”,所以本条说“汗出自愈”,意思是不一定要服药。又说“得里未和,然后下之”,也只是指出方向,并不出方。这里的用心,后人能够省察得到,这是仲景遵从《内经》“虚者责之”的教义吗?

如果一定要问用什么方子,则解表无非“桂枝”,解里无非“大柴、五苓”。

25、中风病,表里已虚,余邪未解,辨脉用治回异初病一法。

(4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主之。

病久而外邪不解,不过是入阳入阴之二途。假如此时脉象既然已经出现“阴阳两停,初无偏胜”,那么也就到了可以解的时候了。但仍然需要“先振栗,始得汗出而解”,患者其虚可知了。

但是如果“不为振汗,邪无出机”的话,此时辨脉用法,要考虑到和初病时情况已然不同。初病时,邪气胜,则实之脉;而病后,却是“正气夺,则虚之脉”。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假如出现“阳脉微”的,就是“邪乘其阳”,那么“汗之而解”;假如“阴脉微”的,就是“邪乘其阴”,要“下之而解”。必须透此一关,始得用药与邪相当。邪去则正自复,不补虚而自补耳。至于“虚者责之”之意,前条就已经显示出来了。

这里讲到“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意更在于“轻活”,而不能取于“大汗、大下”,这层意思尽在言外了。

26、中风病,呕利痞满,表解可攻,与攻胃实迥异一法。

(45)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本条所述的证与结胸证很类似。但是结胸证,是“邪结于胸”,其位高;而本条之证,则在心下及胁,其位卑。但是,“必表解乃可攻之”,这条原则,是与攻结胸之戒一样的。

“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而不是昼夜俱笃,这是表欲解的征象。虽然有“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诸证,这都是邪结的本证,不能用表证名之。

假如,一定要等这些本证都尽除了,才来考虑攻法,那不是“坐误时日”吗?所以,本条后半段,在此重复申明思想,若见“汗出不恶寒”,就是“表解可攻”之侯,仲景的考虑是何等之深啊!

要明白,“外邪挟饮,两相搏结”,这种情况下,假如外邪不解,哪里会“得汗出津津”呢?

攻药取“十枣汤”的原因,正和“结胸”用“陷胸汤”相类似,因为伤寒门中,种种下法,多是“为胃实而设”。所谓胃实,就是“邪热烁干津液”,肠胃俱结,不得不用苦寒以荡涤之。如今,本证在胸胁,而不在胃,则胃中津液,未经热耗,而荡涤胸胃之药,不可以用。所以采取“蠲饮逐水”于胸胁之间,以为攻法!

列位,今天的内容就是这样,下次我们接着讲。

来来来,让我们一起关注“腔调中医”,把一个《伤寒论》逐一道来!

(众人鼓掌,今日课毕,来日方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