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釉上系|将诗、书、画三绝齐汇于瓷上的釉上名品

 千冰室 2019-08-16

谈论二十世纪的中国瓷器,浅绛彩瓷器的一个绕不过的话题,应该说浅绛彩在近现代彩瓷进程的意义上起得来承前启后的功用。浅绛彩是清末时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

从同治、光绪到民国初约50年之间,将中国书画艺术的“三绝”——诗、书、画,在瓷器上表现,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结合,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

“浅绛”原是借用中国画的概念,指以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画,起源于元代。而浅绛彩瓷中的“浅绛”,系特指晚清至民国初流行的一种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绘出花纹,再染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及紫色等,经低温(650—700℃)烧成的一种特有的低温彩釉。

瓷画界所说的浅绛彩,是借中国画的术语,指晚清景德镇绘瓷界流行的一种釉上彩绘画品种。浅绛彩黑料“粉料”含铅,绘制的线条及画面完成后,就不需要再用“雪白”来覆盖就可以进炉烧造,出炉后,浅绛彩的黑料显得浅而淡,酷似中国画的水墨效果,因此别有韵味与雅致,极具文人画趣味。

浅绛艺人则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多数兼善山水、人物或花鸟。浅绛从图稿设计、勾画都由一人完成,能自由表达画者的风格与个性,而浅绛则是文化层次较高的艺人得心应手之作,故粉彩板而浅绛活。晚清粉彩多取自前代瓷器图案,浅绛则多借宋元以来的文人画稿。其文化气息更加浓郁。

除上述之外,浅降彩瓷还有一大突破是在瓷画上题写作者名字,或题诗、署款兼备,这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种创举。因为它首次使中国画自宋元以来形成的“诗、书、画”一体的优良传统表现在瓷器上,也为近、现代的新粉彩瓷创造了新模式。

同治、光绪两朝是浅绛彩瓷最为流行,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在文物商店中有许多这类浅绛彩瓷器,当时许多人都不认识这类瓷器,国家博物馆和民间都少有收藏。文物店在销售中几乎是成批的低价销售。后来,少数人意识到了它的收藏价值,开始有选择地收藏。


文 |  景德壹瓷  ·  图  |  部分来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