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卜算子》,营造了一个凄神彻骨的悲凉境界

 昵称63703230 2019-08-16


苏轼于元丰二年八月入狱,同年十二月获得释放,即被谪贬黄州,“充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苏东坡年谱》)实际还是一名监外执行的“罪人”。“乌台诗案”株连甚广,凡与苏轼有过交往、承受过诗文的文武官吏如曾巩、李清臣、张云平、黄庭坚、晃补之、范缜、司马光等,均受到滴贬和罚铜。其胞弟苏辙,还被远滴到江西瑞州。面对这种豺狼当道,回天无力的残酷现实,词人只能保持一种近于冷冻的绒默。寓居黄州定慧院写的《卜算子》词就象是在风雪凌压下绽开的一树灿烂冰花。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卜算子》,营造了一个凄神彻骨的悲凉境界

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卜算子》,营造了一个凄神彻骨的悲凉境界

此前苏轼曾入狱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词人勾勒的这个环境,从视觉感到:伦寒萧疏的梧桐,冷挂着一瓣残月,愈显得深夜的索漠,是凉透了的颜色;从听觉上感到:铜壶滴漏,单调重复,终于滴穿了漫漫长夜,使整个院字沉入了梦的寂灭,是凉透了的声音。在这纵横渲染的寥廓环境里,竟还有一个夜行者在踯圈徘徊!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卜算子》,营造了一个凄神彻骨的悲凉境界

残月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词的三、四句点出:夜行者踏出的足音虽然很轻,不眠人透露的心事却是很重。随着笔势的转拨,就把开头已经导入寂静的感情搅动起来,而使词的意境沉入一个错综复杂的精神世界。“幽人”本为幽居者或隐居之士的简称,但还有别的含意。荀子《王霸》篇说:“公侯失礼则幽”。故又有“因禁”之义。此处“幽人”的确指,毋宁还是后者。“鸿”,雁之最大者。刘邦《鸿鸽歌》有“鸿鹊高飞,一举千里。”(《史记·高祖本记》)陈涉为人佣耕时说:“嗟呼,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卜算子》,营造了一个凄神彻骨的悲凉境界

荀子

都是把这种大鸟比作奋发有为的俊杰之士。鸿雁的高飞远翔,本应是成群结队,在万里长空布成阵势,可其中一只无端受创,中途跌闪下来,变成落伍者,使远大的理想堕入了缥渺、迷茫。词人于“幽人”之下着一“独”字,“鸿影”之上着一“孤”字,便把凄切气氛进一步深化,使人读来感有“寒塘鹤影,冷月诗魂”的阴森。而尽管如此,词人以孤鸿自况,宁愿“深居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苏轼《与李方叔书》),也绝不肯趋附时流,随人俯仰。上片包含的未尽之意,形象地概括了苏轼的愤滋生涯。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卜算子》,营造了一个凄神彻骨的悲凉境界

孤雁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词一换头,就抓住“孤鸿”两字落墨。被惊起的孤鸿,回头望望,感到出路的艰险;人间失意的“孤鸿”,遭受到偌大的创伤,对敌方的打击和暗算,怎能不前瞻后顾,看看它的来势,掂据它的份量和重新估价一切,重新凝聚自己的生活勇气呢!这位失意的政治家,又毕竟是具有更多浪漫气质的词人,当他坐着喘息,舐扎伤口的时候,此刻浮上心头的,主要还是彷徨苦闷的情绪。词人慨叹于“人醉我醒”、“举世溜滔”;桃触自己的“纳而学,壮而行”,终于不能一展抱负。“有恨无人省”一句当是全词主旨和抒情中心。词人的不为他人省识的深恨,以及由此生发的孤独和彷徨失路之感,把整首词推向一个凄神彻骨的悲凉境界。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卜算子》,营造了一个凄神彻骨的悲凉境界

苏轼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人间的孤鸿要在凉透了的世界寻找出路,而处处是寂寞,处处是空虚。灰濛濛的沙洲,光秃秃的寒枝,视野所及的范围,竟然找不到一个比较暖和、比较宁静的地方。然而词人并未绝望,末句的“拣尽寒枝不肯栖”表明:人间的孤鸿还要寻觅,还要等待,还在憧憬大地的春光。

参考资料

《卜算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