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母教与“家国情怀”

 杏坛归客 2019-08-16

《三字经》中说“养不教,父之过”,似乎教子只是父亲的责任,但实际上,在我国传统社会家庭结构中,父亲往往为谋生而长期在外奔波,与儿女待在一起时间最长、接触最多的是母亲,所以教子的责任也就更多地落到了母亲的身上,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职责分工。在教子方面,历代贤母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一、贤母教子,自古皆然

母亲教子从春秋时期就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列女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末期,晋国大夫赵襄子的家臣佛肹反叛,赵襄子把他母亲抓起来,要处以死刑,罪名是“母不能教子,故使至于反”。佛肹母不服,申辩说,我听说“子少而慢者,母之罪也;长而不能使者,父之罪也。”但我儿子小时候勤而不怠,长大后又能为官任职,我有什么罪责呢?“君有暴臣,妾无暴子”,难道不是你这位领导的责任吗?赵襄子感叹:“佛肹之反,寡人之罪也。”于是释放了这位母亲。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在春秋时代,孩子幼小犯错,母亲是有责任的,甚至为此要受到惩罚。

古人云:“孝廉出于寒门,圣贤在于母教。”历史上很多圣贤更是年纪轻轻便失去了父亲,在贤淑母亲的辛苦哺育、教导下成长起来的。孔子三岁丧父,相传孟子同样幼而丧父,欧阳修四岁丧父,范仲淹是三岁丧父,岳飞、张载等历史上风云人物虽然不是幼年丧父,但也都是在十二三岁左右的少年期丧父。正是在历代贤母的艰难教养下,才造就了我国古代历史上一大批圣哲先贤,留下了大量史诗般的不朽壮举和历史遗迹,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历史发展,正如古人所说:“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

二、贤母以身示范,教子义方

历史上有些贤母在大义面前,说理精当,以身示范,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教子为国尽忠,堪称节义之母。如西汉王陵的母亲,楚汉战争时,王陵为汉臣,项羽劫持她来招降王陵。她对汉使说,“希望你转告王陵,好好为汉王做事,汉王是谨厚之人,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而怀有二心”,说罢,“遂伏剑而死”。王陵的母亲为了不使项羽用自己作为人质来要挟王陵投降,不惜以死勉励儿子为汉王尽忠。在母亲的激励下,王陵“从汉王定天下”。汉朝建立后,位至丞相,封安国候。

王陵母伏剑勉子的事迹,对后世影响很大。东汉赵苞母不惜牺牲自己生命勉子为国尽忠,便是一例。赵苞任辽西太守时,派人迎接母亲和妻子至其任所,途中,其母和妻子不幸被鲜卑部队劫为人质。赵苞母虽深陷敌阵,但为保全儿子的忠义,她大义凛然地对赵苞说道:“人各有命,何得相顾,以亏忠义?昔王陵母对汉使伏剑,以固其志,尔其勉之!”意思是生死有命,不能因为互相照顾而亏损忠义大节,当年王陵母亲对着汉使伏剑自尽,以坚定儿子尽忠汉王的志向,你应当以此自勉。听了母亲的话,赵苞义无反顾地率军进攻鲜卑军队,大获全胜,赵苞的母亲和妻子却被杀害了。

王陵母和赵苞母用自己的生命保全儿子的忠义,她们的事迹为后世所传颂。被周恩来称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的梁、陈、隋三朝的冼夫人,更是一生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己任,且规劝丈夫、训诫子孙忠君爱国,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她一生经历三朝,总是把国家统一摆在第一位,在陈国亡国时,她率众痛哭后才归降隋朝,之后又为平定岭南作出了贡献。冼夫人把梁、陈、隋三朝所赠礼品,分三库保管,每逢过年过节,她便取出这些物品陈列在庭中,向子孙们展示,并教导他们:“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赐物具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冼夫人通过展示三朝赏赐物品,使子孙们懂得忠君爱国之道,她用实物展览的方式对子孙现身说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谓母教史和家训史上的一个创新之举。

清初官员田雯的母亲张恭人,也是一位教子有义方的贤母。张氏三十多岁时丈夫即去世,她边靠纺纱维持生计,边勤读经史,抚教幼子,遇事常以经传中的传统道义教导儿子们。她常常告诫儿子:“官于朝,宜晓大体,其详思礼意以安老人之心,为我先事百婉辞之,惟勿忽也。”张氏教子有义方,因而其子田雯、田需、田霡个个成材。

三、贤母教子晓明大义,为官清正廉洁

有些贤母公私分明,富有远见卓识,以忠正、清廉教子,在利益面前,善于晓明大义,使儿子提高警惕,克己奉公。历史上有很多名臣能够为官忠清,勤谨廉洁,都得益于母亲的训诫,比如田稷子母、陶侃母等,都是教子廉洁的典范。

春秋时期齐宣王的相国田稷子,有一次接受了下级官员的贿赂,拿回家交给母亲。母亲训诫他说,为人臣如同为人子,应当“尽力竭能,忠信不欺,务在效忠,必死奉命,廉洁公正,故遂而无患。”你现在这么做是反其道而行,不忠不孝。不义之财,不是我该有的;不孝之子,也不是我的儿子!母亲的训斥让田稷子感到无比羞耻,他立刻退还了财物,并主动向齐宣王坦白自首。齐宣王被田稷子母亲的义举所感动,赦免了田稷子的罪行,并奖励了田母。

一生以勤勉、清廉著称的东晋名将陶侃,年轻时曾经担任过一个分管渔业的小官。有一次,一位下属送了一坛腌鱼给陶侃,陶侃便托人带给乡下的母亲。陶母收到后,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训斥儿子说:“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你身为官吏,用公家的东西送给我,不但对我没有益处,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陶母一番话旨在教育儿子做官要控制欲望,守住底线,保持清廉。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鲊和回信,羞愧万分,从此下定决心,一生遵循母亲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官。陶母封坛退鲊的事迹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为教子清廉的经典案例。

唐代名臣崔玄暐,年轻时曾担任过管理朝廷物资的官员,其母崔卢氏时常教诫他,做官之人要生活俭朴,还要懂得避嫌。如果家财富足,穿绸缎、骑肥马,在别人眼中花的就可能是不义之财。同时,做官之人要懂得“不能忠清,何以戴天履地”之道。入朝为官,“坐食俸禄,荣幸已多”,如果不能保持忠诚清廉,怎能立身于天地之间?崔卢氏告诫儿子,要始终“修身洁已”,保持清廉的作风。崔玄暐谨奉母训,介然自守,不受私谒,官至宰相,“以清谨见称”,其子孙也传承了清廉的门风,其孙崔涣亦官至宰相。

四、贤母教子精忠报国,舍生取义

历史上,很多贤母尤为注重培养子孙高尚的气节和坚定的志向,在生死面前,她们往往深明大义,教子要忠君爱国,勿贪生怕死,勉子舍生取义,为国尽忠。东汉范滂之母就是这样的典范。范滂为官刚正清廉,因遭人陷害,要被朝廷处以死刑。行刑前,范滂的母亲前来诀别。范滂没有在母亲面前大哭,而是讲了一番劝母亲不要悲伤的话:“母亲大人,儿子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而去了,我们生死存亡各得其所。希望母亲能忘掉骨肉深情,不要再增加哀伤。”范母则大义凛然地回答说:“儿子,你现在能够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已经有了忠臣的好名声,还想要长寿,这怎么能兼得呢?”(李膺、杜密皆为当时忠义之士)范滂跪下接受母亲的教诲,叩头和母亲告别,从容就义,年仅33岁。路边百姓们见此情景,无不伤心流涕。

范滂和范母的故事成为后世人们效仿的榜样。北宋大文豪苏轼小时候读了范滂的故事,就问母亲说,“如果我长大也当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苏母回答说,“如果你能当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当范滂的母亲呢?”看似简单的一句话,教会小苏轼,忠义和气节是排在生死之前的。

苏轼一生尽管起起落落,但他始终活得光明磊落,正直不屈,洒脱豁达,有气节,这些不得不说跟他母亲伟大的人格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苏母教导两个儿子要“立乎大志,不辱苏门,也不悔于国家。”她教授子女诗书的同时,还经常给他们讲古今成败治乱的故事,培养他们的品德、情操和气节。苏母去世后,司马光在为其撰写的《墓志铭》中说,“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称赞她是“勉夫教子,底于光大”的一代贤母。

南宋名将岳飞之母岳母,更是教子精忠报国的母教典范。岳母也被尊称“姚太夫人”,她出身乡野,识字不多,却是一个极有主见、为人刚直、思想开明的母亲。她对岳飞施以严格的家教,教育儿子要学会吃苦,而且要有担当。在国家危亡之际,她大义凛然,主动鼓励儿子从军,报效国家。为了让儿子永远铭记大丈夫当“尽忠报国”的训诫,她用针把这四个字刺在岳飞的背上。励子从戎、精忠报国的岳母,被后世传为佳话,世尊贤母。

古人云,“观一君而知国运,观一人而知其家,观一母而知子之德行。”母亲是家庭风气的主要引领者。中国传统历来重视女德和母教文化,自古以来,母教就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孩子童蒙养正的根本保证。历朝历代,有见识的女性都以把子女培养成圣贤为目标,以做贤母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责任担当,为成为贤母而全面发展、提升自己,使自己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政治素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并且胸怀大志,节操高尚,终始把家国情怀贯穿于子女教育的全过程。“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正是中华历史上这些伟大的母亲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使得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于媛

文化大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