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盘点一下扇骨装饰的三个大坑。。额,不不,三个大类

 闲情偶的 2019-08-16

这一期,我们来聊一聊文人折扇制作中,大边装饰上的三大类工艺,也就是:

水磨、髹漆和扇刻。

水磨玉竹:欣赏竹子最本原的美感

水磨玉竹是有魔性的,很容易上瘾,上瘾之后难以自拔。上瘾的症状是——看见一根断丝心里就别扭难过,看见一处色差就恶心难受。看见竹丝连贯细腻,颜色统一,光洁顺滑的玉竹,内心销魂蚀骨,摸几下直接高潮。

竹子,全中国随处可见的多年生禾本科竹亚科植物,像我妈这样的人就完全不能理解——怎么能那么贵!?以前烧锅还烧掉过那么多呢。

我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两种形式的稀有,一个是天生独特加量少的稀有,比如钻石,一个是万里挑一的稀有,比如竹子。正是因为太多太多了,就像高考一样,参加高考的人那么多,竞争那么惨烈,最后能考上清华北大的,你说金贵不金贵?

折扇国大师徐义林用木贼草打磨玉竹扇骨

因为是用砂纸或者是莎叶蘸水打磨,所以叫水磨。从明代开始,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折扇文化,文人把水磨后光洁如玉的竹子称为玉竹,喜欢用这样的竹子做成的折扇。还因此分了级别,最高级市玉级。

参照行业内不成文的规定,所谓的市玉级就是干净无瑕,竹丝细腻,有荧光效果,没有明显白筋的竹子。

这样的竹子如何修成呢?

当然不是随意砍几根竹子都能达到这个级别,这样的竹子多数要在山里生长超过五年的时间,也就是生长时间要足够;采伐后又要存放超过三年的时间,也就是陈化时间要足够。再从中挑选出干净透亮,竹丝细腻的,才能做成市玉级水磨玉竹折扇。

玉竹折扇是明代以来文人墨客最青睐的折扇。这个级别的竹子做扇子往往手感轻盈,但是质地坚韧,做成扇子后能够保存更长的时间,而不易折坏磨损,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色如琥珀。

好的竹子也需要经验丰富的师傅去处理。刮皮和打磨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可能伤害竹子的肉,使得竹子达不到市玉级。熟悉竹子特性的朋友一定知道。越靠近表皮层的地方纤维越细腻,质地越致密;越靠近内侧竹黄的地方纤维越粗,质地越疏松。所以既要把皮刮干净也要保留纤维最细腻的一层。打磨竹子的时候,用力要均匀,否则会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也会使得竹丝中断。断了丝的竹子,自然卖不过无断丝的。

髹漆:高端工艺的强强联手

由于小林我也没收藏到优秀的大桼折扇,网上的图片也不敢随便用,一个是版权问题,一个是真假莫辨,所以桼扇这一节就不配图了。各位担待。

我们现在对漆器的态度,跟古人完全不同。因为现在的“漆”,太常见了。油漆,喷漆,钢琴漆等等,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谈不上稀奇。但以古人的眼光,咱们说的漆不叫漆,叫“涂料”,古人所谈的“漆”实际上是“桼”,你看从文字角度来说,“桼”也更准确——树木上开个口,流下来的液体。好家伙,这就完全不一样了,“百里千刀一两桼”,你体会一下采集这桼有多费事吧。所以古代漆器品级很高,轻便耐用美观,地主都用不起,贵族家里才有。实际上瓷器正是作为廉价版的漆器替代品流行于世的。

所以古代人看见精美的桼器,就相当于现代人看见爱马仕全球限量版这种感觉。

到了清代,中国的人口成功突破了2亿人大关,直奔4亿而去,并且奇迹般地没有发生战争。要知道明代以前基本每次过1亿就要打一仗换个皇帝。人力多了,经济规模立马不一样,桼器开始向中下层推广,就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尝试用大桼制作扇骨。流传至今的大桼折扇不仅数量可观,精美异常,而且很多保持着非常好的状态,是很多专业折扇藏家在拍卖会上的目标。

制作大桼扇骨的工艺和其它桼器一样,要在竹子的大边和小骨上逐层刷上大桼。制作周期长,保存环境要求苛刻,十分考验手艺人。并且,制作过程中还要提前考虑到成品的厚度。大桼扇骨的胚子要做得比正常的扇骨薄很多,成品扇骨的厚度才能符合文人折扇的制式。

在老扇骨中,红色和黑色的推光大桼扇骨最常见。更高级的还有在黑色的大桼里加上撒金箔的工艺,使得整个扇子看起来金光闪闪。

除了单纯的在扇骨上刷漆之外,还有雕漆工艺。就是在刷好的漆扇骨上,再用刀刻出各种各样的花纹。有的是百福图,有的是百寿图,还有刻出云纹火焰纹的,都非常的古朴漂亮。这门手艺至今未绝。

扬州王新老兄的红雕漆扇骨作品

在刷漆、雕漆完毕后,还是需要进行打磨。打磨的过程,也就是将表面找平的过程。最后一步叫推光,就是用细砂纸蘸水,最后用自己的手指蘸水轻轻地摩擦漆面,使得表面呈现镜面效果。这样的一把大漆扇子就算做好了。

同样尺寸的漆器扇骨往往比玉竹做的扇骨更加轻巧。因为漆很轻,漆器扇骨的胚子也比原本的要更薄。古代文人就非常推崇这种轻便而又美观的漆器扇骨。

几年前跟着红木潮流一道火起来的红木扇子如今销声匿迹。因为它笨重至极,即便拿到古代去卖,也是卖不动的。

为什么要轻?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文人折扇相当于古人的名片。古代当官都要习字,学画两笔也是常见现象。我们想象一下,几个文人见面,有熟悉的有不熟悉的,他的扇子展开来一看,市长题的字,我的扇子展开来一看,省长题的字,后台,实力,也就心照不宣了。既然要随身携带,那跟手机一样,当然是越轻越好,你看哪个手机厂商把手机往笨重了做?

大桼工艺最大的敌人是造假。化学漆就不谈了,还有腰果漆;还有内层腰果漆,最外层加一层大桼,都是速成造假的常用方法。

好在如今的手艺人也不窘迫了,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很多桼器手艺人现在只愿意用大桼,不然就不干,老板逼他也没用——因为只有大桼对人体无害,其它的都会对人体造成不小的伤害。

好的大桼折扇价值不菲。如今在很多小型的拍卖会上,或者是微拍堂里也能看见一些。不过你懂的,各位慎重购买。

这把桼扇小林在微拍堂看到,但是没抢到,不知给谁买了去

扇刻:文人坐不住了,说要带他一起玩

最后要来说一说扇刻。在扇刻在这个门类里面,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竹刻艺人:一个叫“作家”;一个叫“清客”。

作家是指竹刻作坊里的工人师傅,他们重复生产非原创画面的刻扇,做成高级的商品扇。比如我们现在还能买到民国时期落款“子安”的一些刻扇扇骨。小林也经手过一些,里面也有刻得好的,保存的好的。不是说作家的东西就不够好,只是相对而言存世量大一些。

虽然折扇的目标客户从古至今都是文人,但做扇子跟文人一直没有直接关联。文人坐不住了,想要参与进来做出更特别的扇子,于是就想到了在扇骨上做雕刻。文人写画稿子,再找人刻出来,这些与艺术家合作的竹刻艺人就叫清客。

清客们专门为文人艺术家服务,甚至有些是文人亲自操刀。这类作品跟工艺作品最大的不同在于,每件作品独一份,并且作品被注入了文人艺术家的才情和创意,一只脚跨入了艺术品之列。

清客的作品,形式有笔筒、折扇还有臂搁等等,墨线稿子是由书画家直接写画在竹子上,然后交给清客二次创作,用刻刀把笔墨的趣味在竹子上表现出来。所以清客们多半会写能画,不是文人也算半个文人,大多根本就是文人。举个例子,现当代清客的代表人物张泰中老师,以竹刻蜚声国内外,但你见过泰中老师的中国画嘛?小林我在泰中老师的高徒张欣威家里见过,技法纯熟,画格高雅,不输于职业画家。

文人加上半个文人,甚至文人亲自创作,清客们的刻扇作品,在品位上自然代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文化。

高品位反映到今天的拍卖行情中就是高成交价和高成交率。一个多月前嘉德的拍卖会上,台湾翦松阁主人黄玄龙收藏的一批晚清民国刻扇,成绩斐然,在圈内圈外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民国以降,竹刻作品再次成为了文人的心头之好。

特别鸣谢

感谢张泰中老师对本文给予的指导!

左为孙少春老弟,中间为张泰中老师,右边是徐家东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