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自己,知世界 全方位综合评估法,是美本招生官审阅申请者材料最常见的方式。 标化,文书,课外活动...... 这一切申请材料都是构成申请者画像的一块块拼图,但在这些背后,却总有一块拼图会被大多数申请者忽视——推荐信。 推荐信在申请当中会起到什么样的角色?一封优秀的推荐信又会对申请者的录取过程采取怎样的影响? 今天,本文的作者 Elina 和 Christine 将把这其中的奥秘来为你娓娓道来。 作者:Elina & Christine 责编:某个神棍 一个被推荐信坑过的天才...... 权聚德捡起来一看,原来是他的推荐信...... 第一封的洋洋洒洒写了好几百字,他眯着眼扫读了好几遍,越过了长篇大论的推荐人自我介绍和项目概述与前景展望,终于在末尾看到了他自己的名字:该同学(名字还打错了)在此公司某职位勤勉工作了 xx 小时,特此证明! 打开第二封,内容倒是没有离题,细节实例也都有,唯独写得有些像段子:这位同学天资聪颖,虽然时常在课堂内捣蛋不认真听讲,还偶尔翘课补作业,但却一直神奇地保持着完美的 GPA;虚心肯改,在我提醒一个学期旷课 20 节以上就会要求重修之后,他最终努力将次数维持在了 18 节,迟到频率也越来越低……
论推荐信在申请中的重要性 在整个申请季中,我们常常提到一个招生官审阅申请的标准:holistic review,即全方位综合评估法,换句话说,申请 profile 里的每一个板块 —— 标化,绩点,活动,文书,推荐信等 —— 都是拼图里的一部分,没有任何一项指标能签下梦校的录取保证书,完全缺失任何一个部分都会让拼图无法完整。 现如今,大部分申请者往往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到标化考试,课外活动和文书这三块 “申请拼图” 上,而从忽视了另一块同样重要的拼图 —— 推荐信。 相比于能够相对 “直接” 反应申请者画像的课外活动,标化和文书,推荐信在这份拼图里有着一个极其不同的作用。广大申请生已经逐渐在每一年愈演愈烈的申请争夺战中学会了如何包装推销自己,而推荐信是招生官极少能从旁人的角度了解到学生个性的渠道,通过该渠道的直接反馈,尤其是在校老师的推荐信,可以:
推荐信全攻略 从以上提到的目的出发,要是能拥有一封详细、正向、充满热情与期待的推荐信可谓是一大定心丸。而推荐人本身的身份、能力反倒退而求其次了。 许多人会问找校长写的推荐信是否就会比找班主任要更有含金量,或者紧急提问该如何迅速认识并且让马爸爸们/哈佛教授们给自己写推荐信,可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这些答案都是无意义的。 如果申请者经常找校长谈心喝茶还主动帮忙做了事情,而与班主任的交情就是每天早上点名,你觉得校长推荐信含金量高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的校长身份吗? 同样,许多学生去顶尖夏校想拿某大佬教授的推荐信,但从未与教授交流,结果教授都无法把申请者的脸和名字对上,即使你通过某种手段得到他的推荐信,你觉得招生官真的能认可这份信吗? 所以,一封推荐信的含金量在于其内容,而一个推荐人的含金量在于 Ta 对申请者的了解程度,而不是这个推荐人本身是否是个大佬。 接下来我们再分别来说说常见推荐信的获取方法和注意事项: 首先对于美高/国际部的小伙伴们: @ Christine Fang 在美高的同学一般会准备三封推荐信:一封来自 college counselor,两封来自任课老师。而任课老师比较常见的会选自己擅长的学科任课老师,或者选跟自己接触比较多的 advisor。这里有两点需要额外注意: 某些大学会要求一文一理,或者制定要某门学科的老师,所以在选择推荐人的时候可以留心一下,尤其是梦校的推荐信要求。 三封推荐信最好能展现申请生两个或以上不同的方面,比如一个推荐人对学术能力最了解,那另一个推荐人可以选对课余生活或者社团了解的。 在自己悄咪咪地敲定人选之后,这才展开了推荐信的漫漫长路。正因为推荐人对自己的了解程度极大地决定了内容的好坏,对其内容的准备开始的越早越好,甚至可以在确定人选之前。 偶尔在学校大舞台上露个面,在课间去请教老师问题,碰到什么有趣的话题去找专家多探讨,很多时候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反倒会大大拉高推荐人的好感度。比如一次我打开电脑想找一份文件,counselor 看到我一层层点开整理好的文件夹便惊叹了一句:You are so organized! 又或者是一次我应科学老师要求在学校集会前分享的科研经历,竟也让counselor 对我演讲时的形态和语言赞不绝口。让一封推荐信出彩的人是申请生,而不是推荐人。 美高党的朋友们如果学校里会配对 college counselor 的话是件很有优势的事情,他们会在申请的每一步都提醒学生现在该做什么,比如四五月份(最迟在 Junior year summer 开始前)应该已经和推荐人面谈过并正式发出邀请了。 毕竟是在请求他人帮忙写,在找推荐人时应以较为正式(划重点)的语言发一封邮件,和老师预约一个时间面谈。为了礼貌一点,可以在邮件中主动标明自己有空的时间,让老师选择合适的 meeting time,并且说明目的是想谈论推荐信。此处不太建议在课后直接拦住老师直接问。即便老师可能会很快依旧答应写,但是毕竟会留下一点不好的印象,而且会错失一个极好让老师再次了解自己的机会。 既然难得预约了一次面谈,便不仅仅要让它成为一个一句话请求的时刻。我们在面谈之前,即便未能准备好关于自己的纸质资料,但也最好能先打好腹稿,想清楚: 为什么想请这位推荐人? Ta 最了解我的什么方面? 在老师开开心心同意写之后则可以礼貌地问一句 Ta 是否有自己喜欢使用的推荐信表格需要填写。 许多老师会在写推荐信之前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来更好的了解学生,比如你在课外做些什么,你在这堂课上印象最深的瞬间,等等。但是如果老师没有如此一个表格,并不代表我们就什么都不需要准备,可以主动提出给老师发自己的资料,如此即便没办法亲眼撰写推荐信,却也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让里面的内容变成自己想要的呈现的。 补充资料可包括但不限于: 1)简历 2)成绩单 3)专业和职业规划 4)小故事集(一切你想让老师留心甚至写入推荐信的小故事:曾经和这位老师的精彩瞬间,课外的兴趣爱好,某些只有这位老师知道的小故事,曾经 Ta 赞扬过的表现等等) 5)选校 list 和推荐信 ddl(仅限于确定了选校 list 之后)…… PS. 以上资料对越少交集或者越少写推荐信经历的推荐人越重要 Tip:如果学校使用 Naviance,可别忘了把推荐老师加到推荐人名单里。如果想在不同的大学申请时找不同的老师也记得跟老师说清楚,确认 upload 的是正确的学校。 以及最最重要的,记得在发补充资料的同时再附上一句感谢。 接下来对于普高的小伙伴们: @Elina Ren 普高一般情况下不会有美高或国际部那样丰富的资源,但是推荐信方面却是有些相像的:一封来自班主任,两封来自任课老师。 由于不少普高在三年制的情况下还有分班,班主任也许会有更换,所以一般大家会选择十到十二年级期间,比较熟悉和亲近的老师进行推荐信的写作。教学时间也是越长越好,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他们熟悉自己,并配合自己一起完成申请相关的任务。毕竟,普高的班主任一旦担任 counselor 这个职责,不仅需要负责推荐信的写作,还需要帮助填写 evaluation 和递交成绩单。 除去班主任,在我看来任课老师的选择反而在普高有一定的优势。相对而言,普高的必修课程更多,因此能够选择的余地也更大。通常情况下,大家会选择至少一个文科老师(政治,历史,地理等),和至少一个理科老师(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如果有额外的空间,那么英语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学术方面的推荐,而语文老师的推荐信写作则会相对难度较高 —— 不仅因为语言经常不通,更因为文化上的差异很难消除。 需要额外注意的是:在任课老师方面,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擅长或即将申请的专业相关的老师们。人选也是越早确定越好,这样也可以提前和老师熟悉起来(但不要为了推荐信功利社交哦),方便之后提出推荐信的要求。比如说,我申请的时候对化学很感兴趣,就邀请了我的化学老师。她从初三到高二都负责我们班的化学教学,在课后也经常一起讨论问题,那么在最后我提出推荐人的要求是,她也非常乐意帮忙。 当然,对于普高生来说,其实还有其他两种推荐人。一种是社团指导老师,可以辅助证明你在社团的活动投入,也能佐证活动的真实性;第二种是,如果你与某个校领导十分熟悉,那么也可以考虑让这位校领导作为 counselor,让班主任作为任课老师(假如班主任负责你的班级教学的话)推荐你,来与其他可能的同校申请生拉开差距。 尽早确定人选后,普高同学的战役才刚刚开始。语言与文化上的隔阂让推荐变得举步维艰,许多老师在课内的压力也很大,这时候就要求大家尽早规划,我个人建议在高二下半学期的期中考试之后,就和老师提出相关的要求,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沟通。如果同时有其他同学一起申请,那么这个 process 还要再次提前到期中考试以前。 另外,在邀请一位普高的老师时,要充分考虑到老师们的工作周期。通常情况下,月考、期中、期末等大考前或出分之前,老师们都忙于出卷改卷,“焦头烂额”之余也就很难分心再负责推荐信。因此,还是避开这个时段(通常是出分前一周到两周)再去提出要求。于我而言,我会下课先和老师说好一个时间见面,在确认两方都有空余时间时再去正式提出邀请,并解释清楚推荐信于出国党的重要性,这样成功概率会更大。 在联系好推荐人之后,普高同学们的另一大考验则是提供哪些补充资料。由于语言方面的限制,从“你直接写完我看下签个名”,“我要看下翻译稿”,到“你提供资料我来写”的各种情况均可能出现,所以一定要提前和老师沟通好大家都方便的方式写推荐信。 通常情况下,补充资料包括: ① 个人简介 ② 小故事集(和老师之间的交流、课外你做过的相关活动、老师曾经赞扬过的地方等等) ③ 可能需要写完的推荐信初稿或一封样稿推荐信作为参考样式(这个很重要) ④ 选校、专业等未来发展方向 ⑤ 甚至可能需要直接写完推荐信……(大声哭泣) 当补充材料都交给老师之后,建议每隔一段时间(例如两个月,总之是不能惹人嫌也要勤交流哦)旁敲侧击一下推荐信的进度,并将推荐信的递交时间定在第一个 ddl 早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候,防止意外发生。递交完推荐信后,感谢一下老师,就基本可以收工啦。 推荐信的内容可以写什么? 从活动列表出发 当一个推荐人难以下笔的时候,有时候是忘记了一些和学生的互动,而有些时候则是生活中的小事太多,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说起…… 这个时候,活动列表就派上用场了。你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活动履历,给推荐人一个大概的关于你个人经历的印象,方便ta在推荐信中提到。 一般情况下,如果是任课老师,就会提到一些学科相关的活动或事例;如果是 counselor 或者班主任,那么可能会多提到一些大型活动,来佐证综合能力,等等。这样一来,不仅推荐人有话可说,推荐信也将成为对于活动列表含金量以及真实性的佐证。 从文书撰写出发 当然,作为申请 package 的一部分,推荐信也要和文书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时候,他们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一个相同的题材(例如一个精彩的活动),而有时候他们会将申请人的履历串联起来,互相提到不同的部分。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可以对申请产生正面的效果。但相比文书这类带有叙事性和思考性要求的写作任务,推荐信则通常要显得更加务实:推荐人一般都工作多年,语言风格经常是简朴真切的,力求做到解释清晰。 从人物品质出发 当然,推荐信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以一个旁人的身份来推荐学生,是在学生的申请画像上补上最后几笔。一封好的推荐信不仅会写下与学生的关系,提到佐证的一些事件,最后还会落脚在学生的个人特质与道德品质上。通过推荐信中提到的事件,推荐人自然可以展示在ta 们心目中那些可以在大学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transferable skills,以前辈的身份来挖掘这个年轻人身上的闪光点和潜力。 写在最后 对于如今费劲心思才刚准备完推荐信,即将踏入这场申请季战役的你来说,未来几个月会面对的更多:你会因担心 ED 梦校是否中举而焦虑、会因在最终在 12 月刷不到那个“标配”的 1550 而迷茫、会被身边形形色色的信息搞得不知所措,变得风声鹤唳;会被身边大佬“金光闪闪”的简历所带来的 peer pressure 压弯脊梁…… 但不论结果,我都希望你都能用一个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不要害怕,不要迷茫,因为此时此刻的你,这位面对申请逆流勇敢而上的你,都已经活成了一个最好的自己。 既然在平时都已经努力到不留遗憾,那么现在,我们只需要放空心思,静静的等待自己的花开。 你只需要记住,命运,永远不会亏待每一个曾为梦想挥洒汗水的人。 来源:mirror微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