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肌电图专辑【八】重复神经电刺激解读(1)

 萃萃婆婆 2019-08-16

在正式介绍重复神经电刺激前,先回顾一下神经肌肉接头的解剖生理知识吧。

一.神经肌肉接头结构

(1)突触前膜:有突触囊泡且内含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    

(2)突触间隙(较狭小):内有乙酰胆碱酯酶,能降解Ach;

(3)突触后膜(肌膜的终板)含有许多皱褶,乙酰胆碱受体(acetycholine receptors,AchR)分布于皱褶上。

    大量的乙酰胆碱以微小泡形式存在于突触前膜附近,并以量子形式逐渐释放。量子存在于突触前区三个不同的部位,可分为三个梯队

(1)第一梯队——即刻可用仓库:大约1000个量子,存在于突触前膜终末区,随时准备释放;

(2)第二梯队——调动仓库:大约10000个量子,存在于突触前膜中区,在第一批量子释放后几秒种即可补充到第一梯队;

(3)第三梯队——储备仓库:大约100000个量子,存在于距离突触前膜较远的轴索和细胞中。

二.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息传递

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是电学和化学传递结合的复杂过程,大致如下:

神经冲动到达 -- 突触前膜去极化 -- 电压门控式钙离子通道激活 -- 钙内流 -- 囊泡中的Ach释放 -- 进入突触间隙 -- 与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结合 -- 突触后膜钠通道开放 -- 局部去极化 -- 形成终板电位(EPP)

其中,突触前膜释放的Ach去向有三:

1/3的Ach弥漫到突触后膜与AchR结合--阳离子通道开放--Na 内流、K 外溢--肌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扩散至肌纤维--引起肌纤维收缩;

1/3的Ach分子被胆碱酯酶水解灭活,生成乙酸和胆碱,胆碱被突触前膜摄取重新合成Ach;

1/3的Ach分子即被突触前膜重新摄取--准备另一次释放--肌浆中Ca2 浓度下降--粗细肌丝复位--肌肉舒张--Na 外流、K 内流--静息膜电位恢复,一次收缩周期完成。

综上,当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后,离子通道开放,肌膜去极化,产生肌纤维微终板电位(musle end-plate potential, MEPP)。MEPP大小与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的多少有关。当乙酰胆碱活动极大同步化后,产生很多MEPP,并相互叠加,而形成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 EPP)。当EPP超过肌细胞兴奋阈值时,就会产生一次动作电位,这个动作电位传播就会通过兴奋-收缩藕联机制引起肌肉收缩。正常情况下,EPP总是能够在兴奋阈值之上,导致肌纤维产生动作电位。这种能够在兴奋阈值之上使肌纤维产生动作电位的EPP叫做安全阈值(safety factor)。

三.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病变机制

(1)突触前膜病变: Ach合成和释放障碍

(2)突触间隙病变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降低或含量减少,突触后膜过度去极化。如:有机磷中毒。

(3)突触后膜AchR病变

参考文献:

《肌电图诊断与临床应用(第2版)》—党静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