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在放松状态时出现的自发电活动,叫自发电位(spontaneous activity)。在肌电图检查时,几乎所有的自发电位都属于异常自发电位,但除外发生在终板区的自发电位(正常自发电位的特点在之前的肌电图专辑<四>中已经进行过介绍)。 产生自发电位的部位可以发生在单个或很多联系在一起的肌纤维上,也可以发生在神经肌肉接头、运动神经元、轴索以及轴索终末分支处。检查者在观察自发电位时重要观察它的形状、稳定性、发放频率,并且一定要注意听其特有的特点。 本节先来学习异常肌纤维的自发电位: 通常正常人当针插入终板区以外的区域时,肌肉呈现电静息。任何持续超过300ms的终板区以外自发电活动都被认为是异常。 这些自发电活动可以出现于针插入肌肉时或针移动时,在肌肉非终板区找到两个以上自发电位是肌电图最有诊断价值的发现,它多见于失神经支配的肌肉或肌源性损害。 它的产生是由于在失神经大约2周后,肌纤维对乙酰胆碱敏感性大大增强,可达到100倍,而这种过度敏感可造成失神经支配肌纤维对血中很小量的乙酰胆碱也可产生自发电位。 在临床上,通过观察这种自发电位的分布,可判断受损是在脊髓、神经根、神经丛还是在周围神经。 常见的肌纤维自发电位包括:纤颤电位、正锐波、复杂重复放电、肌强直电位。 一.纤颤电位 纤颤电位(fibrillation potentials):是一种起始为正相波而后为负相波的双相波,时程为1-5毫秒,波幅为10-100uV,发放频率比较规则,多为每秒0.5-10Hz,有时可达30Hz。 在失神经支配的早期,纤颤电位相对较大;而当6-12个月后病情进入慢性期时,纤颤电位就逐渐变小。 在肌电图检查时,除了荧光屏上可以看到起始为正相而后为负相的双相波以外,还可以同时听到像雨点落到篷布上的声音。纤颤电位在正常肌肉上偶然会出现,汤晓夫等研究发现大约4.3%的正常人在终板区以外可以发现一处纤颤电位。但如果同一块肌肉上出现两处以上的纤颤电位,就应该考虑病理性。 出现纤颤电位通常多代表是神经源性损害。但也可见于一些肌源性损害,特别是炎性肌病和一些肌营养不良,主要是由于肌肉坏死后继发失神经改变所引起。 二.正锐波 正锐波(positive sharp waves):正锐波是一个起始部为正相,继之伴随出现一个时限较宽,波幅较低的负相波。它可以伴随插入电位出现,也可以自发发放,它的波幅变化范围较大,从10-100uV,有时可达3mv,同纤颤电位一样,它的发放频率比较规则,介于每秒0.5-10Hz,有时可达30Hz。 在肌电图检查时,可发出比较钝的爆米花声。正锐波这种规律发放和特殊声响很重要。因为,有时在患者没有完全放松、而针又离放电运动单位较远时,会出现正锐波样改变,但这种改变不是规则发放,且不伴特殊声响,可以和正锐波鉴别。 正锐波通常多和纤颤电位一起出现,但也可单独出现,尤其在肌肉失神经支配的早期,但也可在一些肌源性损害,特别是炎性肌病和一些肌营养不良中出现。 纤颤电位和正锐波分级:
(2)±:可疑自发电位发放,单个出现,持续时间少于1秒,发放频率慢,并且只在一块肌肉某个部位出现。 (3) :至少在一块肌肉的两个不同点检测到持续超过2-3秒以上的自发电位发放。 (4) :至少在一块肌肉的三个或更多点检测到中等量自发电位发放。 (5) :检查肌肉的所有点均可以见到很多自发电位发放。 (6) :检查肌肉的所有点均可看到广泛的、密集的自发电位发放。 三.复杂重复放电 复杂重复放电(complex repetitive discharges,CRD):又叫肌强直样放电或怪样放电。纤颤电位和正锐波是由单个肌纤维自发放电而产生,而当一组肌纤维同步放电时,就会产生复杂重复放电。 通常是由于一个单个肌纤维去极化而相继传导至相邻失神经支配的肌纤维,产生一组肌纤维循环放电,如果这种循环过程反复同时出现,就会出现复杂重复放电。 在肌电图检查时,它表现为突发突止,频率为20-150Hz,波幅为50-500uV,规律出现,每次发放的形态基本一致。并且会出现持续的像机关枪样的声音。 它可以出现在神经源性损害或肌源性损害。但通常它的出现多提示病变进入慢性过程。 四.肌强直放电 肌强直放电(myotonic discharges):它是病理性的持续肌纤维异常放电的结果,多出现在当针尖插入或移动时。 就每个单个肌纤维肌强直放电形状来看,可以是一种正锐波样放电或是纤颤电位样放电,两种电位都有波幅和频率时大时小的变化,波幅在10uV-1mV之间,发放频率为20-150Hz。因此,在检查时,可以听到典型的飞机俯冲样声音,或是像摩托车发动时的声音。 出现肌强直电位不一定非要伴有临床上的肌强直,可以出现在萎缩性肌强直、先天性肌强直,但也可以出现在低钾离周麻和一些肌病,如多发性肌炎。需要注意的是,在有些失神经支配的神经源性病变中也可以出现较短暂的肌强直放电。 最后,小结一下: 参考文献: 《肌电图诊断与临床应用(第2版)》--党静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