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鲸歌作者徐则臣“喜提”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谈写作《北上》“初心”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19-08-16

祝贺徐则臣老师!

就在今天,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在经过第六轮投票之后宣布了五部获奖作品。鲸歌作者徐则臣的《北上》赫然在列,这使得他成为70后作家中第一个摘得中国最高文学奖第一人。这确是70后作家的光荣,这确是开启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

一年前,徐则臣在谈到当时还未出版的《北上》时,就透露过他写作的“初心”。与大家分享。

 

问答

 

问:您现在就职于《人民文学》,除了日常创作,还是修改作家稿子的编辑。您是怎样处理“作家”和“编辑”这两种身份的?

答:各干各的。刚做编辑时,经常会把两种身份搅到一块儿,现在没问题了,作家服从的是自己的创作,编辑服从的是刊物的整体要求,两者固然有艺术鉴赏力的交叉,但基本上是两回事。

问:人们习惯以年龄来划分作家群体,目前非常活跃的60后、70后、80后,乃至90后作家群体中,你认为70后作家群是一个什么样的现状?

答:大家都说70后夹在60后和80后之间,论成就比不上60后,论市场不如80后,所以上不上下不下,困在中间很难受。我觉得想多了。起码作为70后的一员,我没这感觉,我不觉得尴尬。70后的象征资本积累比不过60后很正常,他们出道早十年,又赶上了八十年代那个特殊的时期,这么硬比对70后不公平。因为同样的问题可以拿过来质疑60后,在文学的账面上,60后赶上50后了吗?所以,我不觉得这是个多大的问题,让时间说话。跟80后比市场,这已经是文学中的另外一个问题了,市场不是文学优劣的唯一标准。跟某些80后作家比市场,60后、50后有胜算的也没几位。我所了解的70后,相对沉默,不擅长来事,怀抱残存的理想主义,文学品味还比较纯正,传统在他们身上还能看到一些踪迹,他们会犹疑、纠结,我把这些看成是他们的美德,他们大部分人勤奋、坚持,没那么疯狂但激情一直在,他们在证明自己的过程中唯一欠缺的就是时间。所以,给他们时间,最终时间会告诉你,这一代作家究竟如何

问:改革开放四十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肯定是无比巨大的。作为改革开放的同龄人,主办方邀请您谈“改革开放四十年当代文学流变”,能否用一些关键词对中国四十年的当代文学流变做一个概括?

答:在我看来,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文学有几个回合的“内”与“外”的反复。改革开放伊始,西方的文学和文化思潮涌入,中国文学在反思自我的前提下学习西方,也在西方文学和文化的冲击和启发之下反观自我,这一时期,有反思“文革”的伤痕文学,有学习西方的先锋文学,也有到传统文化中寻找文学生机与出路的寻根文学。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先锋文学思潮降温,先锋作家转身回归现实主义和中国的现实和日常生活,重新向内转。这一时期,有新状态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有“现实主义冲击波”。文学更加“中国化”。九十年代后期到新世纪,中国文学开始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多的作品译介到国外。不必讳言,在“到世界去”过程中,因为诉求相对明确,在一定程度上更在意外面的眼光,在面对世界文坛时,中国文学因为边缘和弱势,难免有些不自信。到了新世界,尤其是2010年之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随着莫言、曹文轩、刘慈欣等作家不断获得国际文学大奖,以及中国文学走出去步伐更加稳健,中国文学开始慢慢被世界关注,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即便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边缘化的境遇,但对中国文学的自信心还是一个极大的提振;因为自信和更为平常心,中国文学开始新的自我反思,重新发现自己,重新认识“中国故事”的独特性和价值。基于此,可以说,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后,中国文学开始了新的一轮主体意识的觉醒,也许也开始进入了新的自主的“寻根文学”的时期。

问:大运河边的“花街”是您纸上的第二故乡,是您创作的重点,就跟阿来的藏寨、莫言的高密乡一样。但我觉得您的“花街”更有“时代气息”。包括您的北漂系列,跟我们年轻人的生活更紧密。您的大部分作品其实都反映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迁。这个时代背景对您来说是一种自觉还是无意识?

答:开始完全是凭直觉去写,没有刻意与时代之间建立起可靠的联系。没有这个意识,也没有这个能力。后来逐渐发现小说中的背景和人物与时代之间的张力,这个时候,个人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基本已经具备,便开始有意识地在作品系统地与时代建立联系。这也符合我的文学观,文学应该在艺术的意义上与时代血肉相连。

问:您的作品关注了很多社会边缘人,把他们当成光彩照人的主角在写,如失语的西夏,找男友的居延,办假证的子午等,为什么关注这些人?跟您的经历有关么?您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体验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的。

答:我熟悉这群人,有很多这样的朋友。因为是朋友,了解起来就很容易,我尊重他们,也一直努力理解他们。没有刻意关注他们的身份,只是因为碰巧了认识,也没有因为要写作才去刻意关注,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然后水到渠成。我希望能够把他们真实的内心呈现出来,用文学把他们还原成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问:能谈谈您接下来的创作方向和重点么?

答:我正在写一部关于京杭大运河的长篇小说,像写《王城如海》为了把北京这座城市作为主人公来考察一样,这部关于大运河的小说,也希望能把大运河作为小说主人公推到前台来,看它千百年来究竟如何影响了中国和中国人。这条河在过去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动脉;在今天乃至将来,起码在文化的意义上,可能依然是我们的大动脉。我们从文学的角度对它的发掘还远远不够。

2018.08.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