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莫言的话题

 大豫坊 2020-09-25

关于莫言的话题








晨之风

    那个本是农民的莫言火了,真的火了,火得超乎想象,这在时下的中国的确是活生生的现实。中国一向沉寂的文学界像是注入了重磅兴奋剂,一阵狂喜。中国作协发电祝贺,主管意识形态的大员亲自发电祝贺,这是罕见的。我感觉,中国的文学界经过漫漫长夜似乎终于寻到了光明。对于莫言获奖,我倒不以为然。中国的文学莫言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应该说莫言不能算得上第一人。对于一个泱泱大国,我要说,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莫言获奖似乎又是一个不小的悲剧。我们的文学水准难道真的需要靠欧罗巴审美思维来判定吗?

关于莫言,有些人也许比较陌生,这是事实。生活中的莫言生于19552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还是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自1980年代中他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长篇小说《酒国》、长篇小说《檀香刑》、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以及20118月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蛙》。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评论家认为,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这基本上是官方对于莫言的解释。






莫言是获奖专业户。这些年来,莫言和他的作品获得过“联合文学奖”(台湾),“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法国“Laure Bataillin(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NONlNO(诺尼诺)国际文学奖”,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大奖”,香港浸会大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等国内外奖项,但是莫言的获诺奖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连锁反应。又因为它发生在共产党十八大以前,更是共产党文艺大繁荣的一个标志,所以意义非常。就连我这个以前不看好诺奖的业余作者也很激动一阵子,毕竟这是真正的中国人获得的,获得理直气壮,可喜可贺还是应该的。我们这个号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似乎太需要这个奖项了,中国的文学界也似乎可以从此扬眉吐气了,再也不必在外国的所谓大家前自卑了。从这一点来看,莫言获奖的事情是绝对应该大书特书的。中国人喜欢某一件事情后紧接着就是疯狂,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大概我们这个民族以前太不自信了,有一点世界级的成绩就要沾沾自喜,这也是值得理解的。

难忘那个时刻,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短短几小时内,关于莫言的各种话题占充斥了整个网络,对莫言陌生的人开始关注他曾经的作品,开始狂购他的书,开始欣赏他作品改编的电影,文学界的人们也被这一股力量顶的沸腾了,就连中国股市也受影响。出版界大喜,莫言的书一下遭到前所未有的热销,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缺货的现象,莫言的作品也将引发一次读书热,为日趋没落的读书文化打了一针强化剂。








由此可见,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单单是一个文学领域的事情,而成为全民话题,一下子影响了各界。得知获奖消息,莫言还在老家高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事先策划好的。于是,不知道有多少家知名媒体嗅到了莫言就在高密的消息,成群结队在高密这个地方第一时间采访了他们心仪的莫言,当然关于高密的话题也屡屡见于报端。在一段时期里,高密这座以前名不见经传的城市因为莫言而名扬全球,全城的各级官吏和老百姓也为莫言获奖而昼夜难眠。我没亲见,据说当地高效的政府立马拿出一揽子推介或者说是开发方案:斥巨资打造万亩红高粱观光旅游区,但是后来听说又取消了;招商引资建造红高粱酒业集团,让全国乃至世界的游客品尝上原汁原味的高粱酒;旅游局的专家们拟以莫言老家故居为中心,结合电影《红高粱》拍摄地,打造一条“寻觅莫言”旅游专线。莫言所在的荒凉的村子一下子热闹起来,热闹得让老家人没有思想准备。莫言以前居住的老屋子不断有人光顾,不断有人拍照片留念。莫言的二哥退休在家,当起了新闻发言人,他很骄傲地向来客讲述着关于莫言的话题。连莫言九十多岁的老父亲也不得安生,频频有知名媒体采访他老人家,老人家耳朵不太好使,记者都是让嘴巴靠近他的耳朵大声问话。他们使出浑身解数试图挖掘关于莫言成长的哪怕是一丁点儿有价值的信息。这几天还得知,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据说是莫言的粉丝们,或骑车或步行,不远多少里来到莫言故居,仔细审视莫言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寸土地,在他们眼里莫言家的稻草就是金条。他们甚至带着朝圣的心理,末了还会带走莫言故居的一片草叶,有网友干脆拔了莫言故居院子里生长的萝卜,美其名曰要沾染一下作家的灵气。我敢断言,随着时光推移,莫言想要“莫言”真的是不可思议了。








关于莫言,我有模糊的记忆。似乎地球人都明白,莫言的走红是源于他的《红高粱》,而张艺谋把它改编为电影无疑是把莫言推向了高峰。莫言写得成功,张艺谋也拍得成功。《红高粱》电影获得了洋人的金熊大奖。我们可以记得,在上个世纪时的八十年代后期,全国人一下子醉倒在了《红高粱》里,醉倒在那个“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里。那种冲破牢笼的感觉让人们找到了思想解放的快感。我那时正读初中,从小道消息也得知了《红高粱》获得了国际大奖,但是不知道莫言什么面目,当然也不知道《红高粱》的魅力。我们学校离周口市很近,几个学生耐不住诱惑,冒着被开除的危险,说瞎话欺骗老师偷偷溜出去到周口看了《红高粱》。我是老实本分的学生,主要是兜里没多余的钱。打心眼里也认为这几个学生不是什么好学生,因为我当时一直认为不安分的学生或者不听话的学生都不是什么好学生。但接着又听到了不少的议论,说《红高粱》就是黄片,相当地黄,就是暴露中国人的愚昧和无知。张艺谋该千刀万剐,搞一部迎合洋鬼子的电影其实就是汉奸。看过影片的那几个学生按捺不住,开始在校园里绘声绘色描述《红高粱》里“我爷爷”“我奶奶”野合的事情,他们很有成就感,还耸人听闻地讲里面的“剥人皮”镜头。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的传播使得校园里相当一部分学生一段时间神情恍惚。校长终于大怒,指派班主任老师查实了这几个学生违纪的确凿证据,开除了一个首要学生,理由是在圣洁的校园里传播淫秽色情信息,不可饶恕。今天看来,“我爷爷”“我奶奶”高粱地里那点事儿比起当今那些小青年根本就不算事儿,要知道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事儿,国人观念初开是值得理解的。









后来在高中读了莫言的《红高粱》,大概当时没什么艺术细胞吧,自认为那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现在看来似乎有点不知道天高地厚了。以后莫言消逝在我的视野里。再后来,因为上学,因为工作压力,生活中缺少了读小说的闲情逸致。不过到了2011年,茅盾文学奖结果揭晓,莫言的《蛙》榜上有名,我再一次关注莫言。我认为在当今中国文学界凡是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绝对可以代表中国当今小说的顶尖水平,当然作者也是值得崇拜的。于是在网上订购了莫言的散文集子和小说集子。忙里偷闲读起来,潜心体会莫言的魅力。突然发现莫言真的很伟大,在他的笔下,高密东北乡一幅幅民俗风景画栩栩如生。尤其他独具特色的叙事笔调,娓娓道来,不修边幅,让人心醉,总能在不经意间让人陶醉。莫言在他的作品里运用魔幻现实主义写实手法讲述身边的故事,挖掘人性劣根性,歌颂真善美。他敢于直言不讳,敢于指摘时弊,他没有跟着潮流跑,他敢说真话,这是莫言的可贵之处。我很欣赏莫言对于农村题材的把握。他用白描这种中国传统的表现手法演绎古老大地上的悲欢离合,以写实的立足点观察审视变幻的人情世故。诺奖评委认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这是很有道理的。关于作品的魔幻现实主义我不太认同,但是肯定的是,莫言就是在写自己,写真实的自我。

莫言的作品对于高中生来说,我感觉还是有些距离的。尽管如此,迅速兴起的“莫言热”还是不可遏抑地影响了一部分高中生,这权叫做“诺奖效应”吧。我执教的高二两个班的学生,最近总是向我打听有关莫言的话题。我感觉应该让学生了解有关莫言的东西。其实了解莫言也是了解中国文学,这一点一点儿都不虚夸。我是学校羲陵文学社辅导老师,麾下有几百文学社热血青年。他们血气方刚,有着美好的文学梦想。我感觉有必要在他们之间开展一次“走进莫言”文学专题活动。我在网上查阅了关于莫言的作品,向学生推荐莫言的作品。后来选定了莫言的著名作品—《红高粱》。学生喜爱莫言的作品出乎我的预料,这也是诺奖效应所致。全体社员和我班的学生一下子竟然订购了莫言的小说500多本。我分三次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红高粱》,并且又让学生观看一位评论家的关于《红高粱》的讲解视频。过后我还组织一场讨论会,从文学的角度感知莫言。我策划的一系列活动相当成功,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通过这次活动我在反思当下的语文教学。我感觉到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树立起学习探究语言文字的乐趣,这是目前语文教学工作的首要出发点。









当然,关于莫言的话题还会继续发酵下去,中国文学也会跟着发酵好一阵子。冷静思考,我认为,狂热之后应该归于理智,这是文学界应该反思的话题。莫言获奖了是大好事,但中国文学不能仅为一个莫言而活着。莫言不获奖不意味着中国没有好文学,洋人的标准有时候很难说得清楚。

获奖后的莫言头上有了光环,他被推上了神坛,他的感觉肯定不同以前。我在思考,头上有了神圣光环的莫言会走向何方?他还会写出震撼的作品吗?这也许是时下关注莫言的人应该并且是必须思考的话题。

                                                                      (20121025)





相关链接: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 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2011年莫言凭借小说《》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民间故事历史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