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北发现朱元璋诏书,600年来完好无损,专家说足以推翻《明史》

 昵称606340 2019-08-16

《明史》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部由政府主导编修的大型史籍,保留了很多明朝时期的人文风貌、社会状况以及其他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史料。但是在《明史》的编撰过程中,由于受到清政府的影响,很多史料并不是真正的历史。所谓七分真,三分假,让这部数以千万言的大型史书充满了争议。

2014年,考古人员在河北境内发掘了一座明代的古墓,在古墓里面找到了一封朱元璋时期的诏书,而这份诏书,经历了600多年,还是完好无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份诏书上的内容,推翻了《明史》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史料,我们可以从这个案例中,就可以看出《明史》在编撰的过程中是多么地不严谨。

在朱元璋的这份诏书中,有这样的字句:“洪武五年,燕山侯兴祖征沙漠黑龙江;八年,征大石崖;十三年,任燕山右护卫;二十三年,征以都宁夏回还。九月,老疾而终。”

那么,诏书中提到的“燕山侯兴祖”是谁呢?通过查阅相关史料,我们可以得知,“燕山侯兴祖”就是孙兴组。说起孙兴祖这个人,熟悉朱元璋和他的创业小伙伴儿都知道。在朱元璋早年起兵的年代里,孙兴祖与常遇春、徐达一样,都是朱元璋身边不可多得的将才之一。随着朱元璋势力的坐大,孙兴祖也从一个小小的兵丁,渐渐成长为了徐达身边最为重要的左右手,特别是在北伐蒙元的过程中,多次立功。

徐达曾经这样评价孙兴祖:“北平有孙都督,不足虑!”能够被一代名将首肯,孙兴祖确实也是一个人才。

孙兴祖在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位列21位功臣之末,虽然位置有些靠后,但是要知道能够被朱元璋所封的这些功臣,都是功勋昭著之辈,并不是等闲之徒。

但是在《明史》中,孙兴祖却英年早逝,“洪武三年,帅六卫卒从达出塞,次三不剌川,遇敌,力战死,年三十五。太祖悼惜之,追封燕山侯。”在《明史》中,孙兴祖在洪武三年就战死沙场了,而在前文提到的诏书里面,孙兴祖一直活到了洪武二十三年。

那么,编撰《明史》的人为何要给孙兴祖减寿二十年呢?在洪武三年到二十三年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会让编写《明史》的人这样忌惮,甚至不惜伪造历史来进行掩盖呢?

让我们回到前文提到的朱元璋的诏书上,就可以找出其中的端倪来。“洪武五年,燕山侯兴祖征沙漠黑龙江”、“八年,征大石崖”、“十三年,任燕山右护卫”这几个事件的发生地都在东北,沙漠黑龙江自不必说,古往今来都是东北的土地。那大石崖又在哪儿呢?是不是白山市大石崖呢?而白山市,就在今天的吉林省,根据孙兴祖留守北京的史料,我有理由相信“(洪武)八年,征大石崖”中的大石崖就在吉林省。“燕山”历来就是北京的象征,所以孙兴祖作为驻守北京的大将,被朱元璋委以重任。

从诏书上说记载的几件事情来看,孙兴祖后期的功绩主要是在东北创立的,而东北,自金国败落之后,就成为了女真族的繁衍生息之地,一直到明朝末年,清军入关之前,东北都是女真部族的后花园。即便是明朝与高丽联合起来,也不能够完全收复这片土地。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就明白《明史》是怎么回事儿了。原来清王朝的先祖在东北一带游牧为生,遇到了孙兴祖,先后多次被孙兴祖打败。而清政府的统治者觉得祖上的这些事情太过于窝囊,有辱名声,就将孙兴祖的相关事迹隐去,并且为孙兴祖折减了二十年的寿命,这样一来,自己祖先曾经受辱的事情就被掩盖住了。这真是史籍编撰者的春秋笔法啊!

如果不是河北出土的这一道诏书,孙兴祖的很多事迹可能就这样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了。但是苍天不负有心人,善恶到头终有报。当年某些人刻意隐瞒的史实,还是被后人所发现,更加证明了满清这个王朝在统治上的不正统性,连自己的先祖历史都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又有何德何能来统治这数千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土地呢,大家说是吗?

参考资料:《明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