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体字以瘦硬劲峭为特色。写出的字往往是坚挺峭拔又不失温婉灵动,显示了其极强的控笔能力。 这一切的效果当然是通过其劲健的笔画和玄妙的结体来实现的。学习欧体,当然要从这些书写技巧和精神气质去追求。但是遗憾的是,纵观欧公以后千余年来欧体学习的状况,却没有一人能够做到形神兼备。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欧公的高超技法濒于失传了呢? 我想这里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功利的原因,更有时代的原因。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了更多的人不愿意去潜心研究欧公的技法。于是产生了许多伪欧体,简化欧体。 时至今日,这种状况是愈演愈烈,以至于学书者只知道有含有欧体元素的改造欧体,已不识纯正欧体的样子了。 今天,我们就《九成宫》中几个气韵清矍的字,结合当今大师的临字,对欧体的现状做一个简要的梳理,力求以正视听。 先看“灵”字 上图竖“灵”字在字帖中的样子。左起分别是李琪本、三井本、李商裔本。 按说李琪本的锤拓时间应当早于其他两个版本,其脉络也应当更加清晰。但实际上在很多细小的笔画上却没有后两个版本更易辨识,这可能是锤拓手法的原因。其中,中间的三井本最为纤毫毕现,它几乎把每一笔都清晰地呈现给我们。 “灵”字笔画众多,但欧公每一笔写得都很到位,笔画纤细而有力量,每一笔技法都得到充分体现,没有丝毫妥协之感。使整个字看上去错落有致,清晰练达,稳重而不失峭拔,充分显示了欧公的功力所在。 这是一个难度极高的字。那么我们看看当今大师的临字吧。 上图下面的字,左边是田英章先生的,右边是卢中南先生的。 我们看到,田先生的临字其书写结构,大体上遵循了原帖的书写脉络,但是从技法上看就有了一定的区别。 首先,田先生的笔画过于绵软,笔画弧度较大。而原帖的笔画却很坚挺。坚挺不等于生硬。我们看到欧体原帖的笔画也是有弧度的,但欧公做到了坚挺与弧度的完美协调,这就是“灵动”的表达方式了。欧体的灵动是靠读书和练习行书所不能达到的,还是要靠技法的表达。 其次,田字在处理“折”的技法上与原帖根本不同。原帖包括“宝盖”的横勾和中间三个小“口”的横折,欧公都是两笔写就。也就是说,写完横然后另起一笔再写竖。田字却是提按折,大家都会吧? 如此下来,效果就是,原帖像一个挺拔矫健的仪仗兵,田字像一个油腻的中年大叔。 卢先生的字,跟田先生差不多,但由于其笔画更加虚妄,方笔使用更加不够,其形象就更差。 再看“屡”字 “屡”字清晰度的情况和“灵”字差不多,也是三井本要清晰些。 “屡“字也是笔画比较纤细,技法却非常完备。那么我们看一下当今大师的临字。 田先生把这个字写“胖”了。我们看到田先生每一个笔画的处理都增加了宽度,使这个字看上去比较臃肿。其笔法也和上一个字一样,横折都是按提按折来写的。再重复一次。这 样写的效果是缺少挺拔度,劲峭的气息表达不够。 卢先生的字有点勉为其难的感觉。结体写宽了。也就是说。卢先生对这个字的结体把控不够,其挺拔意味就不能实现。再加上卢先生向来不喜欢使用方笔,而虚笔又过多,使整个字陷入了迷离的状态,对于原帖意境的表达是不清晰的。 再看一个“遗”字。 遗”字仍然是一个笔画纤细,技法完备的字。具体情况我们还是要做比较。 这个字在结体上两位大师还基本把控。但表现这种清矍意味是不够的。 首先,两位先生都把笔画写“粗”了,这就与原字“瘦硬”的笔触有了区别。 另外,技法除了和上面的字一样不同外,还要特别指出的是,“走之”的这一横折。大家只是把它当成一个特殊笔法的特殊写法,是不拿它当“折”的。但我们仔细观察原帖可以发现,这里仍然是一个“两笔折”,即一横后另起一笔写下面的撇。 更为人不可思议的是,撇下面的“弧”撇,居然也是单独的一笔。虽然“走之”的这两笔看上去是连着的,但是从笔意看应当是两笔。 在这些细节方面,两位先生都没有注意到,因此整体气韵也有所损失。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现在欧体的学习已经严重背离了欧公的精神实质,欧体既挺拔劲峭,又温润灵动的高妙技巧已消弭殆尽。 各种形式的“简化欧体”、“改造欧体”、“特色欧体”大行其道,已经无以复加的掩盖了纯正欧体光芒,欧体玄妙技法传承的前途一片渺茫。 我前文说过,并不反对你学习含有欧体元素的楷书,毕竟它们也能提高你的楷书水平。但是想领略欧体真正的奥妙,还是来临原帖吧。只有临原帖,才能让你的书写水平达到高妙的境界。 原帖右面是我的学临字,由于功力有限,肯定毛病更多,还望各位书友不吝斧正。另外,我所有的临字都是悬肘临写,也都有视频记录,如果感兴趣可以翻出来看看。 欢迎对本文作者猛烈吐槽,您的真知灼见将是我挺高的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