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法《九成宫》全文悬肘临写技法解析“帝避暑乎”

 老阿更 2019-10-29

今天解析的这几个字,在欧体字当中算不上特别漂亮的字,但都是比较难写的字。我想既不漂亮,又难以临写,肯定有其特殊的原因。今天我们还是结合后世学欧大师的临字,看看这种原因到底是什么。

先看一下它们在字帖中的样子:

看了上面的字,是不是有种“歪瓜裂枣”的感觉?是的,这几个字没有一个正道字,都有不同程度的向左倾斜,也没有十分富有力感的笔画。

难道这些字都是败笔?我们还是看看学欧大师们的临字再做判断吧。

先看清朝贡生姚孟起的:

姚孟起把这个“帝”给纠'正'了,完全没有了倾斜的意味。那么这个字漂亮了吗?我觉得没有,反倒少了许多趣味。

比如说,头上的“点”,原帖是“平圆”头,这是藏锋起笔的效果。但姚字是有明显地向右下的斜坡。我们不敢说这是“露锋”起笔的效果,至少他和原帖的技法是有出入的。

还有“宝盖”上的“竖点”,原帖是一个灵动的“柳叶撇”,而姚字虽然写的也不是正常的“竖点”,但仍然没有表现出活泼的气息。

再有最下面“巾”的横折竖钩,姚字减低了难度。本来应该“横、竖、钩”一笔写成,连贯无顿挫。但姚字明显在“折”上使用了“提按折”,钩上使用了“跪笔弹锋”。虽然看上去区别不大,其实气韵上已也很大疏失。

姚孟起在“避”上倒是有意愿和原帖保持一致,但是由于笔画有些生硬,与原帖温润的气息还是有差别的。

我觉得第一个比较大的疏失是“辟”部的撇,姚字写得短了,且弧度不够,因此少了“委婉”的意蕴。

再就是“走之”的“平捺”,感觉过程不够顺畅,“捺角”写得较短,且方笔强调过分,显得有些生硬了。

大致上看,这个“暑”字已于原帖写得很像。不足之处仍然是略显生硬。

仔细看,原帖上下的两个“日”,都没有十分强调方笔,同时都有向外的弧度,使得这个字没有“锋芒毕露”之感。但姚字在两个“折”上方笔都很重,向外的弧度也没写到位,因此,生硬是不可避免的了。

“乎”字姚孟起写得不够厚重,也就是说,笔画写细了。也是过于强调了方笔。

比如说,第一撇,原帖是厚重的“藏锋”效果,姚字方笔太锐;“撇点”和“横”以及“竖勾”,原帖都是圆笔了。而姚字无一例外的都是突兀的方笔,因此没能表达出原帖温润厚重的气息。

下面看一下田英章先生的临字:

田先生的字,从技法方面讲,基本上和姚孟起是一个体系,但笔画的特点却正好相反。

姚孟起特别喜欢使用方笔,但田先生的笔画几乎笔笔发圆。这样倒是避免了生硬的现象,但是原帖强劲的气息又表达不够了。

比如,“顶点”的起笔、横的收笔,竖的起笔等,都是偏圆;第一横和“横勾”的横,弯度也过大。

结构也与原帖发生了变化。“宝盖”以上写小了,而“巾”部又没控制住,写大了。

田先生这个字写得比姚孟起还要“正”,看上去很端庄,但是灵动气韵却没有了。

总之这个字田先生也没能让它“漂亮起来”。

田先生这个“避”字,除了体态上和原帖不大一致外还算是比较成功的。

如果还有问题,就是技法上的不同了。

所有的“横折”原帖都是两笔写成,田先生一直以来都是一笔的“提按折”。所以“横折”的地方田字总是有“疙瘩”,显得比较突兀。

另外,“走之”上的“曲弯”部分,原帖应当是三笔,即“横折”是两笔,下面的“曲弯”另起一笔。田先生是一笔就完成了。怎样虽然很简洁,但与原帖的技法、气韵都有背离。

田先生的这个“暑”字,就显得有些笨拙了。

我觉得问题还是出在两个“日”上。

第一个“日”田先生写得过宽,且高度不够。同时由于写横折技法的不同,田字在横的外沿总是有一个小的“突起”。而原帖由于是“横”要另起一笔,所以比较平顺,温润气息也较强。

另外田字不够舒展,原因是“长横”、“长撇”都不够长。因此田字有点“矮粗胖”的感觉。

田先生这个“乎”还是比较接近原帖的气韵的。其实还是和姚孟起的书写技法极为相似,只是姚字过分强调瘦硬,因此显得僵硬死滞。

田先生在这个字上和原帖不谋而合,都表现了温润、中和的气息。只是从笔画的质量上,田字的强劲气息还是不足。

最后看一下卢中南先生的:

卢先生还是把字写“正”了,而且技法表达不清。

首先这个“顶点”,原帖是明显的“竖点”,但卢先生写得含混不清,到底是“斜点”还是“竖点”无法确定。

“呼应点”的第二点,到底是“圆笔”还是“方笔”也不清晰,同时还写长了,成了“撇”。

“宝盖”上的“横勾”是出勾了还是没出勾,也是不清晰。

总之卢先生行笔一直模棱两可,这也是他的字不够劲拔的原因。

卢先生这个“避”字写得有些拘谨。

“辟”部写矮了,同时两部分有过分向一起靠拢的感觉,显得不够从容。

技法也没能和原帖保持一致。该用方笔的地方都发圆,因此,挺拔意味不足。

“走之”“曲弯”部分仍然是一笔写成,与原帖技法背离。

但需要肯定的是,卢先生这条“平捺”和原帖的气韵还是非常接近。因此这个字看上去舒服很多。

“暑”字卢先生把它写“平”了,也就是说,失去了原帖独有的特色,写了一个“平庸“的字。

问题还是出在两个“日”上。

卢先生上下两个“日”其宽度掌握还是可以,但是高度,技法、体态都有问题。

原帖除了非常干净温润外,还是个瘦高的体形。且有向左的倾斜。

原帖“横折”的写法都是两笔完成。卢先生明显的仍然是使用的“提按折”,所以“折”上就不够干净温润。同时原帖“日”上右面的“竖”都是向外的“弧竖”,但卢先生这里应该没有察觉到,这种意味没有丝毫表达。

“暑”字整个字的体态是向左的倾斜,而且还很明显。但卢字还是偏正,没能足够表现。

“乎”字,卢先生写得还是基本符合原帖气韵的。

虽然方笔仍然不够干脆,笔画也不够强劲,但整个字的气韵来讲,还是在三位大师中表现最好的。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卢先生在这个“竖弧勾”上,“出勾”的部分,圆润饱满,最符合原帖技法。

看了三位但是临写的这几个“歪瓜裂枣”的欧体字,我们发现,即便是大师级别的学欧者,仍没能把这几个字改造得漂亮起来。

也就是说,欧阳询已经把这几个字书写的极为合理了。不是欧阳询没能把字写漂亮,而是这几个字本身的结体特点就是这样,想把他们写得极为俊美是很困难的。

这几个字让我想起了学习欧体字的一些规定,就是“败笔不临,乖时不临”,但是却没有人告诉你哪个字是败笔,哪个字是乖时。更没有人能把败笔或乖时的字写得更加合理。

所以,现在说“欧体字”有败笔或“乖时”的字,大概还没有人有这个资格。还是照着原帖来吧!等到你功力超过原帖,不自觉的你就会写出比原帖更合理的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