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艺术?如何称得上艺术家? 艺术必须有文化的支撑。中国画尤甚。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精粹。因此,审视一个中国画艺术家,应该着眼他的文化情怀,而非枝枝节节的技法。 这在青年花鸟名家杜小荃先生的身上有着鲜明的表现。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手不释卷。更关键的是,他强调向传统致敬,坚守艺术家的底线和责任。 天下没有永恒的真理。如果你据此认为杜小荃是个因循守旧的艺术家,那就打错特错了。他的观点,针锋相对的如今的艺术环境。 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和反思的时代。我们目之所及,到处是“艺术家”的影子。这是一个艺术家空前泛滥的时代。但是,艺术家们显然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无论圈内人还是圈外,都意识到了这个群体的浮躁。艺术家们睥睨众生,社会大众却对其唯恐避之不及。 一切事出有因。当艺术家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熟练地用商业理念运作自己作品的时候,艺术必然成为他们服务于功利的工具。这不过是个人经营,当然和社会大众无关。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的我们和他们,都觉得那些就是艺术。 卓越的艺术家首先是具有优秀人文品质的思考者,不耻于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坚韧地追索和固守人生与艺术之真义,依赖内心的感动来表达真实自然的爱。他们始终为真正的艺术呐喊,即使他们的声音习惯于被人忽略。他们才是艺术家的脊梁,如今却显得有些“另类”。 杜小荃即是这些“另类”的艺术家之一。多年来,他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憧憬,固执地坚守自己的艺术信仰,一直把文化和责任作为身体力行的至高准则。 中国画的根:中国文化 中国花鸟画创作的最高境界是情趣美,画花鸟最难也在于画出情趣。杜小荃先生的画,却做到了画里有情,画外有画,情景交融,把花鸟画画出神来,画出情来。 他的画不仅是视觉的享受,同时也是诉诸心灵的乐曲。过他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万物的温情。他喜爱观察并善于捕捉身边点点滴滴的细节,瞬间的动作、片刻的态势定格在他的画面中,“动”立刻化为了“静”,这份“静”中,蕴含着自然界生命的律动,微妙玄通,让人体味到一种空远幽玄的意境。 如此风格自然是心而来。杜小荃作画,总是先把自己沉浸于文化的意境之中,带着对传统的敬仰和古典的谦卑,从近现代齐白石、吴昌硕、八大山人的绘画中汲取灵感,探索出自己的艺术风格。 杜小荃认为,中国画是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来和罗马、埃及等其他文化并存于世界,充分说明了它超强的生命力。中国文化也一直以自己的独立性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画家和文化人基本上是合二为一的,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趋。杜小荃长于借花鸟鱼虫以寄其意,书画的灵魂是“诗心”,是拔出流俗的对社会人生的审美体认和关照,表现的是生气流行的生命力。这缘于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坚守中国画的传统,一直坚守对中国文化的崇敬。 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典范,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独具特色的民族形式风格。中国画在技法上虽然是可重复的,但在精神气格上却是极难学的。若不能沉潜静思,只是机械地学习技法,实在与传统艺术之精神相去甚远。 而在当代,能真正潜心于国画创作并能领悟其精神的画家并不多见。“我对传统中国画还没有吃透,对中国文化还没有吃透。”他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很快复兴,并成为一股强大的热潮。这也是书画艺术品收藏兴起的重要原因。 永不熄灭的灯,永不凋零的花 最近几年,关于传统和创新的论战经常掀起,杜小荃一直不为所动。 真正的艺术家,一定是首先对人生和社会有着独到的体察与领悟,一定是博学多思、博采众长,方能谈所谓自己的性格。“中国传统画家应是具有广泛修养的人,是具有较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的人。我们的思想并不守旧,并不尘封,我们的作品是承继历史而逐渐成熟的一面旗帜。是永不熄灭的灯,永不凋落的花。西画是讲究写实的,理性的东西多。中国画则不同,它的出发点就是写意的,讲究状物抒情,表达一种感情、一种情绪、一种理念。这是中国画高深的地方。”这就要求中国画家首先要有定力,对传统文化进行执著地研习。 对于很多人轻率的“创新之举”,杜小荃认为,很多情况是浮躁所致。如今,艺术已经全面商业化,很多人经受不住诱惑,以“走向世界”的名义片面求新,运用包装普通商品的体系化商业手段包装自己。这个时候强调坚守传统是一种文化责任。“艺术得和文化息息相关,艺术家得有责任,经得起时代考验的才是真正的艺术和艺术家。”文化,来源于生活,画画是对生活很自然地进行一种艺术表达,只要能反映生活感受的作品,就可以称其为个人的风格。所谓创新,一定要建立在传统和写生的基础上,如果为了创新就在形式上回避前辈大师,最后只能走入死胡同。 当然,他同时强调,这并非意味着要机械地墨守成规。中华民族已经从封闭性的农耕文化走进了现代文明,其文化艺术不可能静止地僵立在原来的思维领地,要不断地在递进和突破中获得新的知性体悟。画家个人的创新必需根植于传统,但决然不能离开大的环境。实际上,在我们看到了一个坚守传统的杜小荃的同时,再细看他的画,梅、兰、菊、竹及各类花卉皆有“新法”,展示了一个青年画家正沿着“学古不泥”这条正途大道前行的身影。 在激情与感动中坚定前行 一个艺术家能否在艺术史中留有痕迹,除精湛的艺术技能外,重要的一点是看其作品是否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所以,艺术家一定要多读书, 读原著、读经典、多穷理, 不断提高自身的器识。曾国藩曾手书:“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十数年来,杜小荃坚持每日写字作画、读书为文,读书、写字、作画一样不落。 值得一提的是,杜小荃认为书法是绘画的基础,为更好地体现创作主体的精神内涵,必须将基础打得牢固扎实。他在临摹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吴昌硕的画艺,同时观照其书法艺术。传统的中国画主要是靠线条来完成,画面形象结构、形态、表情,要靠线的准确性、力量感和变化来表现。神采飞扬的题款、妙趣横生的题诗是杜小荃绘画的一大亮点,弥补了当代许多画家能画不能书,能书不能诗的缺憾。他依靠大量的题书重组画面平衡,书体则多用倪云林小楷,使得聊抒胸中逸气的感觉更加真切;还配合画图进行诗文创作,自题自画,使得绘画的意境深远,精神风貌与众不同。他的诗和画都能够独具匠心,情景交融,别有情趣,不落俗套。 面对累累硕果,杜小荃并未自我陶醉,没有停下精研艺术的道路。当代不少画家在功成名就之后,流失了创作的激情和感动,工作就是不断地重复自己,画作丝毫没有生命力,自己把自己变成了做画的工具。对此,小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他认为,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以有限的生命机体去感悟、体验浩瀚无边的天地乾坤,绝不能蜕变成仅仅是一种人为的形式。杜小荃的画风是发展变化的,举例言之,他早期的写意花鸟较为清秀简约,而近些年来同类之作却饱满的多,更显凝重、丰满。杜小荃不断求画艺的精进且成效颇大,这是值得当代其他画家注意的。有人评论杜小荃“太传统”,但恰恰是这种传统气息造就了今天的他,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希望杜小荃能坚守住他的这份“传统”。 面对面 记者:您怎样认识常说的“责任”二字? 杜小荃:我属于生性善辩者科,而且,是那种不论何事都要讨个究竟的人。尤其是关乎艺术学科的话题,更会探它个水落石出。甚至有一种不了究竟誓不罢休的拗劲。所以,我是那种很容易被人讨厌的那一类。 每每与人辩言时,皆以“责任”二字回应,而对持者皆多回避。甚者鄙视之、唾弃之。而我深知这是时代缘故所导致的“毒瘤”积习,有时我常想,在提倡“尚文”的同时也要兼修“尚武”。“责任”虽大,但社会处处无所不需,倘若人人怀揣责任,事事赖以责任为基,这社会也就真正和谐了。在意识形态领域“责任”尤其显得至关重要,思想方针指导意识行为,意识行为决定创作理念,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违背这个规律就会失去方向。从艺术导向而言,文艺工作者更应该遵循这个原则。 记者:您认为文人画应该是什么样子? 杜小荃:文人画是区别于宫廷画、界画和江湖画的。 谈文人画,首先要谈画格。画格就像一个人的外表气格,精、气、神全在这举止之间,一切的音符全在这“心照不宣”之中。八大山人的淡泊静雅、冷逸高古,全在于他的“入禅合道”的静修行为,他精研儒、释、道,融汇诗、书、画,岂止是天才功力所能企及的。文人画家,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否则,画不出真正的文人画来。思想匮乏、意识愚钝、道德低下、行为庸俗之流,实难于文人画结缘相伴! 本人课研吴昌硕数年,深知其非属天造之才。他的画苍浑劲霸,古厚丰韵,此风格并非是单一绘画所能解决的,他坚实的石鼓文功底与纯朴浑茫的篆刻风格,再加之他博学的诗文国学基础,才真正成就了他伟大的绘画风格。我在学习吴昌硕过程中,体会到了不少的经验,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边临边变,画与书同参共养。以古为新,借古开今。 记者:当代社会,艺术家对社会发展应该起到什么作用? 杜小荃:社会就像万花筒,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是与非皆为常中事、命中理。常人可以随波逐流、无计工拙,甚至可以随风拂尘、人云亦云。但作为智识修养相对纯洁的学人、专家而言,则须有“铁肩担道义”的使命与责任。这也即是鲁迅所说的那种“不通世故”与“深于世故”的假设缘故一样,装糊涂总不如糊涂来的自在,良知或许会改变信念。 时下,有一些“医”无所专,“艺”无所长的“专家们”,其社会声誉与政治地位绝不亚于名副其实者,我时常把这种行为叫做“时代特色”。但因其他们是“御医”、是“宫廷画家”的皇封身份,所以他们尽可肆无忌惮的、堂而皇之的去吞噬黑心法码,进而达到他们伟大的蚕食计划。 改革开放的春风不仅给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同时也给文艺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无形间给他们的创作注入了新的血液,这一时期的创作主张破旧立新,力倡改革创新,一时间举国上下一派朝气蓬勃的峥嵘气象。 最后,我还是要谈到责任。艺术家在现代社会当然要负起应负的责任。我在读《延安文艺史》一书时,思想很受启发,使我重新认识到了“责任”的多重重要性。延安文艺是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应该说他是革命的文艺,她是积极地、富于使命的、争取民族自由的文艺。那一时期的艺术家无不是在用生命去歌颂美、用责任去倡扬美的。他们的伟大之处在于真诚,只有真诚才能创作出动人的作品,在那个居无定所、烽烟四起的年代,文艺创作是他们主要的革命武器,正如丁玲所言:“昨天文小组,今日武将军”。在他们身上我聆听到了来自于战火中的强烈呐喊,他们呼唤民族统一,他们渴望自由民主,所以“延安文艺”的诞生发展,是真正奠定新中国文艺事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