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哲学记忆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苏德超讲述了中国哲学史上有名的“潘晓讨论”,即1980年《中国青年》杂志上提出的关于年轻人理想的命题,从而引发了6万多人参与的大讨论。“如今距离那场讨论已经快四十年了。当年参与讨论的那一批青年,如今都已经是爷爷奶奶了。他们的讨论勾勒着他们的青春,他们的奋斗见证了祖国的强大。可怕的不是内心彷徨,可怕的是没有襟怀坦荡;可怕的不是青春迷茫,可怕的是没有正确方向。一切关于人生问题的答案,都在行动中”,苏德超说。 ![]() “一个强盛的民族一定是一个会思考的民族” 随着以数字化为核心的网络媒体兴起,有趣的哲学知识以前所未有的传播效率走向大众,影响着越来越多网友的精神世界。不少网友都在“70年的哲学记忆”话题中回忆了自己走上哲学道路的初衷,网友“归伶昌”这样描述第一次看到《哥达纲领批判》时的震撼:“不是登高远眺时被名山大川所震慑,而是在平地的慕然回首间,发现自以为熟悉的世界中所绽放出来的,自己从未见过的花朵。没有哲学,我们或许便从未想过,原来我们熟悉的世界,或许其实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那样。” 网友“静夜思学”则说道:“我的第一本哲学读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当时觉得这本书好有道理,它批判的那些哲学思想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开始去读费尔巴哈等人的著作,最大的体会就是哲学里的‘坑’太大了,借用一句古话,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站在哲学发展的十字路口,中国的哲学学科将往何处去?网友们也都纷纷表示了自己的见解。网友“思庐哲学”表示:“随着中外交流互动的加强,中国哲学界的视野愈发开阔,中国的哲学在保持理论创新自觉的同时,更在当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批判吸收外国的哲学理论,从而为中国道路提供重要的思想借鉴,愈发展现出中国的文化自信。”网友“楞个想”则认为:“改革开放以后,新研究范式的引入使得思想诠释更贴合经典。哲学家不可能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一切问题,要解决人类与社会的发展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靠主体自身的创造与实践,并予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