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写这方面的题材,心里总是沉的,我们总是劝一些家长:期望值定的低一些,这样有进步就很开心,面对孩子身上的种种问题,有时候真的不知道要从哪里先教起。 有一位家长最初是因为孩子没有语言才去看的医生,后来诊断为谱系障碍,所以从那以后语言就成了她的心病,每天盼着孩子能开口说话。 几次问我孩子什么时候能有语言?还能不能出来语言?会不会一直就没有语言? 她的焦虑和重心都在语言上面,似乎孩子只要开口说话了,“自闭症”这个标签就可以摘了。 事实上真的是这么回事吗?语言表达这一块在自闭症儿童身上,真的这么迫切和重要吗? 先来看看自闭症儿童的三大核心障碍:
我们逐一分析一下这三大障碍的问题: 先来说一说重复刻板行为和兴趣狭窄这方面这一项看上去似乎不是那么至关重要,即使孩子将来走出家门,好像这一项也不会让众人觉得孩子是有问题的,也许只是有点个性而已,其实这种心理只是家长自己找个安慰罢了。 说的最简单一点,相比较会说话的自闭症儿童而言,家长认为至少这个行为表现的不是那么“明显和怪异”,而不会说话,就觉得问题“很大”,好像一下子什么都暴露了。 事实上自己的孩子到底怎么回事你心里还是最清楚的,轻度的孩子还好说,重度的,重复刻板行为严重的孩子甚至只吃一种饭,三百六十五天就吃米饭,别的都不接受。 走路就走一条路,换另外一条就会哭闹,家里的摆设一成不变,稍微变动一下位置他就会焦躁不安,必须复位才能安静下来,水龙头坏了不出水,也会哭闹,一直要看到它出水为止……,而兴趣狭窄呢,每天只看一部动画片,只听一首歌,只玩一种玩具……。 除此之外,重复,刻板行为还有以下几种表现:
等等…… 面对这些种种令家长头疼的行为,还是有方法去改善的,虽然进步和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并不是没有希望,随着孩子理解能力的提高和情绪的稳定,这些行为的程度也会减轻,能够得到一些逐步的改善。 再来看语言沟通障碍语言和言语问题障碍,有些家长理解的比较浅显,以为只是不说话,或者说的少,事实上,语言障碍问题具体到孩子身上会是怎样的呢?
也就是说,孩子的语言就算出来了,但是也会存在以上问题,谱系中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语言虽然流畅,交谈也可以,可是也有以上问题。 由此可见,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出来之后,并不是只要他能张嘴说话,其他什么就都跟着解决了,人们反而会从他们的话语方式和语气上听出孩子是有问题的。 这方面我们尤其感到无望和头疼,因为好像无论怎么努力,怎么训练,孩子们也很难达到语言流畅自如的水平。 即使孩子们语言沟通这方面有所提高,但也不会带动社交能力,有的孩子也有自主语言,甚至社会性语言偶尔也有一些,但在社交方面,他们仍然很难跟别的小朋友建立起友谊,更不要说去维护友谊。 这些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这是因为自闭症儿童的脑部发育出现了异常,负责语言功能的这一块存在障碍,这是内因,这就如同,一只胳膊的人无论怎么努力,在某些方面还是做不了身体健全,有两只胳膊的人做的事。 最后说一下社会交往能力的问题在三大核心障碍中,这一条尤为重要,最难改善的也是这一条。家长最应该致力于的应该是社交能力的训练和和引导,这是因为,只有这方面的提高,才能够改善和减轻那两个障碍的严重程度。 而自闭症儿童,最严重的就是社会交往能力的缺失,阿斯伯格除外,他们有社交意愿,也愿意同别人交流,但只是不会合理的运用语言,也没有延续和建立友谊的能力。 先说一下什么叫做社交,怎样才算是社交? (一)什么叫做社交
有的家长问:我的孩子和家人,和哥哥姐姐玩的可好了,也特别爱笑,这不是社交吗? 如果孩子能和家人以外的人也可以做到嬉戏玩闹,那才真的叫做社交,只和家人的互动玩耍是不能叫做社交的,另外,自闭症儿童开心起来也是用笑来表达情绪的,并不是大众狭义的认为就是一脸呆滞冷漠。 (二)怎么才算是社交 举例:
等等……,以上例子是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假如发现孩子有以上行为说明他们已经有社交意识了,家长要抓住时机去引导和鼓励,并强化他们的这种行为。 一旦自闭儿社交意识有了觉醒,代表着孩子开始有了简单逻辑思维能力,开始有了荣辱感,这不就是一个正常孩子应该拥有的吗,假如我们的孩子在社交上有所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认识,能够懂得人际交往,明白其中之规则和常识,那他们的语言逻辑性,和兴趣爱好也就随之开始扩展开来。 以上解释完什么叫社交和怎样才算社交之后,家长就会发现,这一切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太难了,简直就是奢望,因为自闭症儿童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社交。 具体表现如下:
…… 我们的孩子因为对外人,外界没兴趣,就算是有兴趣却又不懂得去维护和学习,所以就把自己封闭在了一个单调无趣的世界里,他们有意无意的屏蔽着外面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想而知,行为怎么能不刻板,兴趣怎么能不狭窄? 不去社交不去结识自己以外的万事万物,智力和认知怎能提高?所以,在三大障碍中,唯社交最重要,只要在这方面下功夫,循循善诱,做好干预和引导,我们的孩子才能看到质的变化。 那么在这方面家长又该如何做到最好最恰当的引导呢? 权威专家邹小兵有一篇很好的讲述,专门就是跟家长们解释和介绍如何训练孩子的社交能力的,邹教授认为社交干预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孩子的荣辱观,原话如下:
举例说明:
以上例子都是社交领域内的一些行为举止,都表现出了不知荣辱,不知好歹等特点。 面对这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家长到底该从哪里入手,又如何训练才能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让他们有荣辱感呢? 首先教孩子玩一个简单的输赢游戏,比如猜猜看,先让他们明白什么是输赢。 明白之后,等到孩子赢了就要极力的表扬和夸赞,同时给予强化物进行奖励,而输了的那位,则什么都没有,还要露出特别沮丧的表情,让孩子清晰的去感受输赢带来的不同。 同样,孩子输了之后什么也得不到,而对方则手舞足蹈的庆祝自己赢了,还能得到奖励和表扬。 如此鲜明的对比,孩子才能明白输赢,建立起荣辱感,逐渐有了争胜之心,也会因为输而体验到失落的感觉。 这样的游戏或者活动要经常做,比如外出走路,比快慢,和小伙伴比跳高,参与的这种东西越多,孩子的感觉越强烈,慢慢就可以知羞知耻了。 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年龄段都有对应的荣辱观,家长要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一点点灌输对应的荣辱观。 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在社交上逐步而上,一点点敞开心扉,对外界产生兴趣,他们接收的事物越多,认知也就越来越丰富,其他方面也就跟着提高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