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的儿童自闭症发病率呈加速增高的趋势。很多家长忧心忡忡,见孩子不说话就怀疑是自闭;还有很多人把性格内向、不合群,爱独处的孩子都符号化地划归为“自闭症”,这是大错特错的。那么,儿童自闭症有什么明显的特征,家长们自己能够为孩子“自测”吗?下面我们根据昕悦飞扬长时间的教学和评估积累谈谈这个问题。 自闭症特征如何发现
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全方位”的发育障碍,不仅仅是“不说话”,“爱独处”那么简单。他们的“独处”也并非人们美好想象中的“自己沉浸于自己纯洁美好的世界,创作或研究着属于自己独特的作品……”,而是因为感知觉统合不佳,不能正确认知周遭世界,和普通人“不在一个频道”,所以无法和人正常的交流,自身的很多能力发展也受到严重的限制。 昕悦飞扬在此想给各位家长善意的提个醒,一般医学研究资料上提到的供直观判断自闭症的特征:语言障碍、社交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行为方式等是一种学术上的归纳,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并不好精确判断。 有的孩子平时显得很孤独,不爱说话,但是认知、理解能力都没有问题。这是性格内向的症结,家长们悉心陪伴,多多交流,慢慢就能让孩子敞开心扉,行为有所改变。但自闭症的孩子有的时候并没有直观的“语言障碍”,他们甚至很爱说话,熟背唐诗、动画片对白、广告词甚至数学公式,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其中的意思,也不知道语言的用法。总挂在嘴边但无法用于交流,这就是问题所在了。 还有所谓的“刻板行为”,并不是所有孩子投入大量注意力的活动都是“刻板行为”,而只有那些无目的的,仪式化的,不自觉也不自然的重复行为才能够算作“刻板行为”。这个,有时候光凭家长的日常观察也难以分辨。 专业的诊断标准长什么样
专业的诊断标准是为专业人员准备的,只有每天对星儿进行诊断和康复训练的专业人才才能对其有相对准确的理解。而家长们下载资料来依照字面意思进行判断,往往不甚准确甚至南辕北辙。如果家长们有兴趣,我们可以摘一些专业的判断标准给大家看一下。 A. 在多种环境中持续性地显示出社会沟通和社会交往的缺陷,包括在现在或过去有以下表现(所举的例子只是示范,并非穷举): 1. 社交与情感的交互性的缺陷,包括,例如,异常的社交行为模式、无法进行正常的你来我往的对话,到与他人分享兴趣爱好、情感、感受偏少,再到无法发起或回应社会交往。 2. 社会交往中非言语的交流行为的缺陷,包括,例如,语言和非语言交流之间缺乏协调,到眼神交流和身体语言的异常、理解和使用手势的缺陷,再到完全缺乏面部表情和非言语交流。 3. 发展、维持、和理解人际关系的缺陷,包括,例如,难以根据不同的社交场合调整行为,到难以一起玩假想性游戏、难以交朋友,再到对同龄人没有兴趣。 B. 局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包括在现在或过去有以下表现的至少两项(所举的例子只是示范,并非穷举): 1. 动作、对物体的使用、或说话有刻板或重复的行为(比如:刻板的简单动作,排列玩具或是翻东西,仿说,异常的用词等) 2. 坚持同样的模式、僵化地遵守同样的做事顺序、或者语言或非语言行为有仪式化的模式(比如:很小的改变就造成极度难受、难以从做一件事过渡到做另一件事、僵化的思维方式、仪式化的打招呼方式、需要每天走同一条路或吃同样的食物) 3. 非常局限的、执着的兴趣,且其强度或专注对象异乎寻常(比如,对不寻常的物品的强烈的依恋或专注、过分局限的或固执的兴趣) 4. 对感官刺激反应过度或反应过低、或对环境中的某些感官刺激有不寻常的兴趣(比如:对疼痛或温度不敏感、排斥某些特定的声音或质地、过度地嗅或触摸物体、对光亮或运动有视觉上的痴迷) 怎么样,不太好理解和分辨对吧,那怎么办呢? 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感觉迹象不对赶紧来评估
正规的康复训练机构,比如昕悦飞扬,都会给前来咨询的孩子进行全面的评估,从语言能力、大运动能力、感统协调、注意力、规则意识等多方面发现孩子欠缺的地方。然后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课程方案。 参与评估的老师都有长期的实操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对孩子们的评估也是按照VB里程碑体系要求仔细地逐项进行。经过这样的评估,才能尽量精确地找到孩子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其过程的精专和繁复程度是没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极难掌握的。 所以,宝爸宝妈们如果想确认孩子是否是自闭倾向或语言发育迟缓,应尽快带孩子到专业机构进行评估诊断,而不是自己凭借泛泛搜索而来的知识进行臆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