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九成宫》第一个'成'字看学欧之人对欧体的认知偏差

 Glxjh 2019-08-17

自从欧阳询的楷书被世人认可以来,可谓'从之者甚众'。而《九成宫》又是被人们摹写的首选。但是千百年来并没有见到形神兼备的临品。欧体之难是人所共知的,但到底难在哪里却又莫衷一是。本文试图通过'成'字窥一斑而见全豹,分析一下《九成宫》原字和学书者对欧体字的认知偏差。

对着字帖写字叫做'临帖'。临帖的基本要求是临出来的字与原帖越像越好。最经典的例子是唐太宗时期令多位书法名家临摹王羲之的名帖《兰亭序》。传世的有冯承素、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的临本。虽然每幅临本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但总体上还是在极大程度上保留了原帖的面貌,从而成为后世学习王羲之的范本。

但是《九成宫》的状况似乎要悲观一些。在接下来的一千多年中,并没见到像样的临本流传开来。直到清朝末年。才有姚孟起和黄自元的完全临本传世。

当下,学习欧体之风方兴未艾,临习九成宫者也是浩浩汤汤。但具有影响力的还首推田英章和卢中南两位先生。

本文将通过这四位古今名家所临写的'成'字展开分析。

首先来看姚孟起的:

从《九成宫》第一个

姚孟起临《九成宫》”成“

姚孟起这个字可谓笔画精到,但是他的体势却与原字有很大差别。原字是非对称平衡,左面小而撇较直,右面的戈勾向左倾斜较大,而下面向右伸展且较长。它的平衡是戈勾的伸展来实现的,整体看上去右大而左小,整个字似乎并不对称,但是又实现了视觉上的平稳。这就叫结体的险绝。姚孟起把字写得四平八稳,两侧几乎对称,没能体现出欧体的这种结体特点。

再看黄自元的

从《九成宫》第一个

黄自元临《九成宫》”成“

其实在我的感觉黄自元的字并不能称为'欧体'。无论是笔画还是结体,都与欧体相去甚远。大家之所以把它称为欧体是因为有整本的九成宫临本流传下来。虽然是九成宫的文字内容,却没按九成宫的技法写字。个人所见,如果学欧体最好不要参考黄自元临本。

下面是当代人田英章的

从《九成宫》第一个

田英章临写《九成宫》”成“

实在说田英章先生的临字已基本上摆脱了欧体原字的影子。不仅结体四平八稳,笔画也是无踪可寻。同时技法也发生了改变。在这个字中左面的撇他写成了撇勾,里面的横折写成了提按折,这与欧阳询一横加一竖两笔的写法是不同的。当然,田英章先生字非常美,据说学习田先生字的人已达千万之巨,可见田楷受欢迎程度。田门弟子只认识田楷是欧体,欧体原字什么样好像大家并不关心。田先生已做到'我手书我心'自成一体,离欧体越来越远了。

再来看卢中南先生的:

从《九成宫》第一个

卢中南临写《九成宫》“成”

卢中南先生的临字是四位先生中比较接近欧体原字的,但是戈勾还是短了,倾斜还是小了。尽管左边的撇和下面的横折还是有问题,但也就是最接近原字的临写了。

下面是我通过总结和对比,努力追求欧体原意的临写:

从《九成宫》第一个

窦国学临的《九成宫》“成”

这是参考了《九成宫》另外的两个版本“三井本”和“李商裔”本后的临写。笔画比“李琪”本稍细,使得笔画更加修长。虽然还不能完全体现欧公的精神,可我已经尽力了。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欧体楷书的传播并不乐观。其实很多人正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书写欧体,真正的欧体已不被人所视。这是个严重的问题。衷心希望有识之士行动起来,为维护纯正欧楷做出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