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天赐给台湾的珍宝「牛樟芝」

 知识传承永恒 2019-08-17

文/杨顺发  图/笠铨摄影

中科科技人文雑志

长期以来国人罹患肝病机率始终居高不下,一度被称为国病,尽管现代医学在肝病防治上已发挥不小的效用,但肝炎对国人健康的威胁仍挥之不去;然而,值得庆幸的是,上帝关了一扇门,却会另外开一扇窗;上帝给了台湾人国病─肝病,却也赐给台湾人一项国宝─肝病的救星「牛樟芝」。牛樟芝的子实体和菌丝体,制成各种防治肝病的健康食品,已成为生技界的明星产业。

牛樟芝顾名思义就是生长在牛樟树上的真菌类植物,欲认识要先认识台湾特有的牛樟。樟树系本土山林常见的树种,早期台湾各地盛产樟树,造就清朝、日治时代盛极一时的焗樟脑产业,亦是雕刻和建材的常见材料。台湾的樟树计有本樟、芳樟、阴阳樟、油樟、牛樟、栳樟、有樟等七种。

台湾特有种的菇类(真菌)

牛樟也可用来提炼樟脑,牛樟与本樟的生育环境颇为相近,因此也常与本樟混生于阔叶林中,它比较喜欢长在湖的地形,亦即坡度较缓,较广的山凹地形。牛樟早期分布北起苏澳鹿坡溪,沿中央山脉西侧南至恒春的南仁山。目前因阔叶林的开发与盗采,仅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地方尚有其踪迹,林务单位乃将之列为保育类的树种。

牛樟芝 (Antrodia camphorata)民间的称呼尚有樟芝、樟菇、樟菰、樟内菇、牛樟菇、红樟等等,是台湾特有种的菇类(真菌),截至目前为止,世界上仅发现于台湾,堪称为世界的珍宝。牛樟芝生长于台湾山区海拔450-1500公尺间之牛樟树树干腐朽之心材内壁、或枯死倒伏之牛樟木材阴暗潮湿之表面,为一种木材腐朽真菌。

牛樟芝得之不易,它只生长在台湾本土的老龄牛樟树上,不会生长在一般的樟树、白樟、冇樟、阴阳木等类似之树种。牛樟芝子实体形态多变化,有板状、钟状、马蹄状或塔状,无柄,紧贴着生于木材表面;菇体表面孔状,初生时鲜红色,渐长变为乳白色、淡红褐色、淡褐色或淡黄褐色,老熟的子实体边缘常呈放射反卷,并四周扩展生长,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多年生子实体形态若为钟状、马蹄状或塔状,则表面呈橘红色或棕色,老熟后变为棕褐色至黑褐色。

牛樟芝的菌丝具有营养菌丝(generative hyphae),具扣子体(clamp connections)与骨架菌丝(skeletal hyphae);担子(basidia)棍棒状(clavate);担孢子(spores)圆柱状,偶而略弯曲,透明无色、平滑,不具淀粉质。

牛樟芝子实体于牛樟树干的中空内部长出,亦有自倒伏牛樟树枯木底部长出者,有强烈的牛樟香味,气芳香、味辛苦,新鲜子实体含于口中久之则令舌尖有辛麻之感,干品含于口中久之则为辛苦之感。

牛樟芝身价已远远超过灵芝

对于牛樟芝的疗效,早期的传说是原住民特有的饮酒文化之故,因喝酒过多导致肝病变的比率居高不下,但在喝过牛樟芝的烹煮液之后,肝病竟可不药而愈、强身健体,解酒效力更是一流,因此原住民将牛樟芝奉为上品,成为原住民的传统珍贵药材。民间流传的功效有祛风行气、化瘀活血、温中消积、解毒消肿、镇静止痛、抗菌、抗病毒及抗肿瘤、腹泻呕吐、食物中毒、毒菇中毒、糖尿病、肾脏炎、尿蛋白过高、尿毒症、肝硬化、肝癌、流行性感冒、中暑、晕车等。

牛樟芝和灵芝一样一直民间的常用药;不过,先前大家都重视灵芝,对牛樟芝并未特别注意,近年牛樟芝因其稀有性而声名大噪,身价远远超过灵芝,牛樟芝的身价不断飙升,一公斤市价可达五十万元以上,因而引发野生牛樟芝的盗采歪风,以致原本已经骤减的牛樟树,生存上更面临严峻的挑战。

庞大的商机促使山老鼠盗伐牛樟树以摘取生长在树干空洞中的牛樟菇,由于树龄高、主干够粗的牛樟树才有树干空洞供牛樟菇生长;因此,遭砍挖空的牛樟,至少得是百年以上的老树。有些树太大了,伐倒工程浩大,山老鼠改以火烧牛樟树根部,因为一般相信牛樟根部烧过后更容易出菇;根据林务局一个林管处的统计,辖区内一年被伐、被烧的牛樟树就有三百株之多。

牛樟芝遭到「屠杀」的情形越演越烈,林务单位不得不采取保护措施,将牛樟芝林列为保育区,查获盗伐的山老鼠均送警严办,使野生牛樟芝取得越来越不容易,但市场需求却越来越大,于是业者转而投入牛樟芝子实体和菌丝体的人工培育,其中不乏葡萄王、长庚生技、国鼎等大型企业,中科园区亦有一家专门研发牛樟芝相关产品的厂商利得实业。甚至有宗教团体成立生物科技公司投入牛樟菇子实体的栽培,例如九龙山台中慈惠堂负责人李音缘向林务局标得一大批牛樟树漂流木,多达一、二百吨,成为国内牛樟菇子实体人工栽培最大宗。

牛樟芝的研究大专院校扮演重要角色

学术界对牛樟芝的研究亦前仆后继,行政院农委会,南投县政府等单位提拨经费于南投设立生技中心,委由台大农化博士赖敏男首创牛樟芝子实体无菌室栽培,经二十余年之田野调查汇整良好的温湿度及筛选品种优良菌种,以人工温室大量栽培,在培养基植菌前确保完全消毒,无任何污染源,比野生更能确保质量,突破了以往牛樟芝无法人工栽培之困境,成功的延续此项珍贵菇菌的生命,免于牛樟树与牛樟芝之滥垦盗采而灭种。


目前赖敏男博士更接受国科会提供之经费主导牛樟芝之基因鉴定,药理、临床等研究计划并与台大、台北医学大学、高雄医学大学进行产学合作,期望牛樟芝能为国人健康加分,让需要帮助的患者重现曙光。

牛樟芝含有独特的三帖类化合物

南台科技大学生物科技系所教授(兼生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陈启祯对牛樟芝亦有深入的研究。陈启祯指出,根据国内外研究报告及相关文献指出,食药用菇类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其具有机能性成分如多醣体、类三帖化合物、腺甘、锗化合物与有机硒,因此具有抗癌、降血压、降血糖、抑制胆固醇、免疫...等。

目前有关牛樟芝的研究主题大多集中于三帖类的化学成份分析和结构式的建立等相关研究。从诸多研究成果得知牛樟芝确实含有独特的三帖类化合物,具有抗癌细胞生长能力、活化神经细胞生长能力等潜力。 

段木栽培、固体培养与液态发酵  

目前台湾业界对于牛樟芝(牛樟芝)菌种开发利用方法有三种,即段木栽培、固体培养与液态发酵:  

一、段木栽培

利用牛樟芝原有宿主已枯死之牛樟树段木为培养基栽培牛樟芝,优点是能获得与野生子实体較类似的成份,特别是特有的三帖类苦味成份,四季生长速度较一致且稳定;缺点是虽然比野生牛樟芝在野外生长快很多,但培养时间仍长,平均一年子实体生长平面直径约十至十五公分。   

二、固体培养

将牛樟芝菌种以太空包进行菌丝体培养,太空包内含有纤维物、醣类、五谷杂粮类等。能获得与野生牛樟芝相近的成分,培养时间约三个月以上,培养成本略高。前面说到牛樟芝之所以称做台湾国宝,只因为它需要生长于台湾特有之牛樟树中,而牛樟树越来越稀少故被列为一级保育类植物。现在可以用太空包种植,不使用到牛樟树、牛樟木,可以避免野生牛樟树被盗伐的命运,维护自然环保。

将红色菌丝体移植到太空包中培养或直接植菌,可以使菌丝继续成长,但因成长几转不明,约三个月左右会停止生长,具孢囊但无扣子体属无性生殖且无明显子实体的完整构造,其成分中之多糖体与三帖类会因培养基的内容物而改变。固态培养法是国家积极辅导的生技产业,只有在稳定、安全的环境下才能大量生产牛樟芝的产品。  

利用固体培养基栽培牛樟芝,优点是能获得与野生子实体相近(但不一样)的成份;缺点是培养时间较长,耗时且成本较高。而牛樟芝固体培养生产的重要意义在于是否能生产与野生牛樟芝相似成份的培养方法,固体栽培萃取物具有有效的生物活性物质,若能与野生牛樟芝重要成份(如三帖类)做对照比较,可以以野生牛樟芝相似程度替代之。  

三、液体深层发酵

利用500公升到吨级公升以上液体发酵槽,进行菌种液体发酵以收取菌丝体,优点是培养时间短(一般约十天以内要收槽),虽然普遍上可获得较高的多醣体含量(含培养基的养份),但缺点是无法取得野生牛樟芝特有的三帖类(苦味)成份,且与野生牛樟芝子实体所共有的成份相去甚远。主要是因为牛樟芝菌种在高张的液体培养基内生长,所有的代谢反应与野外牛樟芝在树干上生长(属于等张环境下生长),其代谢产物与野生长出的牛樟芝子实体有相当大的差异性。

研究发现牛樟芝菌丝或红色菌丝体只能萃取出相当少的脂溶性萃取物约 0.5% 到 2.4% 之间( 引述国科会数据 ) ,而子实体一年生可以萃取出 32% 到45% 的脂溶性萃取物,由此可以知道为什么一般大多推崇牛樟芝子实体的原因了。     

消费者的权益谁来保障 

在学术研究单位的努力下,并结合国内成熟的农业技术,以人工栽培牛樟芝已不是很难的问题,终于可以让惨遭毒手的牛樟树可以喘一口气。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坊间牛樟芝各种产品充斥,究竟是属于固体栽培的子实体?抑或液态发酵的菌丝体?标示却很模棱,让消费者无从辨识,常以较高的价格买到成本低的液态发酵菌丝体。再者,对于牛樟芝的功效也过度夸大,误导消费者。以上种种仍待卫生单位加以规范整顿,以确保消费者的权益!  


野生牛樟芝子实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