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杨绛去世了,媒体和自媒体一片纪念和赞誉之声。“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八个字,被反复引用,据说是钱锺书对她的评价。知妻莫若夫,既然钱锺书这样说,按理别人说不出什么来。不过,对于“最才的女”,我却是有一点疑问的。要说这个疑问,还得从三个月前说起。当时“诗词国学”公号要做一个“当代小说家的诗词水平”的头条,找了杨绛、金庸、莫言、郭敬明等老少几代小说家的诗词。 杨绛的旧体诗在网上能找到的不多,颇费了一番劲找到两首。这两首诗,我当时一看就震惊了,因为,它们离我的想象差距实在太大。杨绛出生于上世纪初,又名头甚响,不只是小说家,更被称作著名学者,甚至离大师的名号也不远。按我原来想的,她的旧学当有相当根柢才对。可是,这两首诗连网上三流诗人都不如啊。这是怎么回事呢?面对这样的作品证据,我不能不对杨绛的真实水平产生了怀疑。 也许有人要说,她写旧体诗不行,并不意味着她别的文字也不行。这话要放在后辈文人身上或许成立。比如莫言,旧体诗写得那么烂,并不影响他的小说得诺奖。但放在杨绛那个年代的人身上不成立,因为那时旧体诗是文化基底。旧体诗写得烂,就表明这人没文化,没文化自然写不好文字,这没什么好辩解的。有人又要说了,她那么多的作品比如小说、杂文、回忆录,还不足以证明其水平吗?这个,恐怕只有她和钱锺书知道了,别人不好妄加揣测。在天朝,一切皆有可能,你懂的。我要强调的是,她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旧体诗写得烂,文化功底是可以一票否决的。观一叶而知秋,旧体诗就是那片叶子。 在今天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提起这一壶似乎不厚道。这也注定了这个文章是个不和谐的文章,会被认为哗众取宠。但面对满屏“最才的女”,还有什么比质疑真相更重要的呢?  以上就是在网上找到的杨绛的两首旧体诗。除了语言十分外行,第一首竟然平仄通押,这得有多不会写才能写成这样。我当时还以为,“共”字极可能是“同”字之讹,别人录到网上的时候张冠李戴了。今天看到一个转自《文汇报》的杨绛手迹,竟然真的是“共”字。这个手迹虽然没有署名,但比对基本同期的杨绛署名的其他手迹,尤其是落款时间的笔迹,应该出自同一人之手吧。说实在话,我曾纠结于标题是用“平庸识字妇女”还是“普通识字妇女”。但一想到与一位大学问家生活了一辈子,还能把诗写成这样,“平庸”可能是最轻程度的形容了。除非有证据表明这两首诗不是杨绛写的,否则我不会改变“平庸识字妇女”这个看法,至于你们怎么看,请随意。
《文汇报》的杨绛手迹(未署名)
杨绛差不多同期的署名手迹(注意落款时间的笔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