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圣经与功过格

 愚人道缘 2019-08-17

明代末叶至清代道教劝善书的流传与兴盛以《三圣经》和功过格为主流表现出来。日本学者酒井忠夫将此期这些劝善书分成两类:一是基本的善书:《感应篇》、《阴甥文》与《觉世经》,三书合称《三圣经》,加上其注释本,与《太微仙君功过格》 (1171 年成书)可说是“古典善书”;二是继《感应篇》及《功过格》之后产生的善书,多依据这些善书的写法与模式编成,并以扶乩启示的形式著造为主流,可称为“新善书“。(参见游子安:《善与人同一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北京:中华书局 2005 年版,第 21-22 页。

《三圣经》特指《感应篇》、 《阴竖文》与《觉世经》三文,但民间“三圣庙”则因地或因善信而异。民众心目中的“圣经”还包括吕祖等仙圣经文。明清时期,可谓善书遍布各地,其中尤以江浙和四川刊刻甚多,相当盛行。光绪二十九年 (1903)江苏

一份杂志说:“《感应》、《阴甡》之文,惜字放生之局,遍于州县,充于街衢。”(光绪二十九年江苏同乡会创办发行《江苏杂志》第9、10期合本《社说:江苏人之信鬼》.东京:江苏同乡会重印,第 157 页。

《三圣经》在清代更是成为中国传统的蒙学读物。《感应篇》被视为教人去恶从善的童蒙教本。清代的家塾课程或祠堂小学的塾规,都将《三圣经》、朱柏庐《治世格言》和家训及其他一些启蒙读物放在一起讲授,或者作为业余的辅助性课程。郑观应说:“然著述之最易感人者,莫如多著善书;善书之最著者,莫如《太上感应篇》、《帝君阴甡文》、《朱子格言》、《颜氏家训》。(夏东元:《郑观应集》下册《训俗良规序》,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1162 页)

而功过格最初指道士逐日登记行为善恶以自勉自省的薄格,后来流行于民间,泛指用分数来表现行为善恶程度,使行善戒恶得到具体指导的一类善书。中国的功过思想最早可追溯至《易经》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到了《太平经》则发展为“承负说”。

1171年成书的《太微仙君功过格》属南宋净明派首创的功过格,是道士自记个人善恶的簿册。功过格这类劝善书所奉行的是一种积极的“立命之学”,有的外国学者评论说:“功过格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人认识到,可用自己的手段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吉凶,这是他们精神生活中划时代的成果。 '([日]福井康顺监修:《道教》第 2 卷,朱越利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46 页)

到了明代末叶至清代,功过格类善书的印行,不仅仅是某些知识分子个人积功修德所为,而且更是受到了善会、善堂及一些地方性相关团社的积极推助。如《汇纂功过格》的宣传和推广即与兴善堂、云起会、云间团社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下為廣告本人經營的產品

中秋茶礼,选张天福有机白茶,有里有面。

无化肥,无农药,无添加,色泽翠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