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知道唐朝高僧玄奘,未必知晋朝高僧法显,法显其实是玄奘的偶像

 人的终极幸福 2019-08-17

拜吴承恩的神魔小说《西游记》所赐,唐朝高僧玄奘成了个妇孺皆知的名人。

不过,很多人对唐朝高僧玄奘的了解,也只停留在去西天取经,拥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的层面上,甚至可能还不知唐僧玄奘姓甚名谁。

所以特此在这儿简略介绍一下。

玄奘是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曾祖父陈钦,曾任北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食邑周南(河南洛阳);父亲陈惠,做过隋朝的县官——玄奘出生于隋朝仁寿二年(602年),注意,他的母亲可不是《西游记》里面说的唐朝开国功臣殷开山的女儿殷小姐喔,当然,小名江流儿也是《西游记》瞎编的。

玄奘本名陈祎,隋大业八年(612年),在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法名就叫“玄奘”,当时,年仅十岁。

玄奘聪明伶俐,悟性极高,先是跟景法学《涅槃经》,后从严法学《摄大乘论》,精通佛教的经、律、论三藏,故获名号:“三藏法师”。

三藏法师在佛学世界里敬佛、敬如来;在现实人生中独敬法显大师。

法显大师是晋朝高僧,是中国第一个越过葱岭,从天竺取回大量梵本佛经的人。

玄奘能够拥有不平凡的一生,就是去天竺取经;而他去天竺取经,却是受法显事迹的启发、激励和鼓舞。

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一书中,玄奘坦承:“昔法显、智严亦一时之士,皆能求法,导利群生,岂使高迹无追,清风绝后?大丈夫会当继之!”

即玄奘发愿西行,就是要继承法显的足迹、效法法显的行为。

玄奘的一生是伟大的,但通过玄奘的自述,我们应该知道,法显的一生更伟大!

唐代另一个高僧义净,也是继玄奘之后的伟大西行者,他是这样比较法显与玄奘的成就的:“观夫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显法师则创辟荒途,玄奘师及中开王路。”

即法显是西行求法的开创者;玄奘是西行求法的发扬者。

一个开创,一个发扬,哪个更高,一目了然。

另外,玄奘是在二十六岁的青春年华迈开西行脚步的,而法显西行之年,已经六十有五。

玄奘西行经历无疑是艰辛险恶的,但法显之行,在艰辛险恶之上,又多出几分精彩。

下面,我们来说是法显西行的故事。

法显出生于东晋咸和九年(334年),并州上党郡襄垣县(当时属于后赵)人,本姓龚,没有俗家名字——他的佛缘比玄奘还深,三岁时就被父母度为沙弥,送到了宝峰寺当了小和尚,送的时候,连名字都没想好。

就因为三岁投身佛门,法显对佛教信仰之心非常虔诚,修行极为严谨,有“志行明敏,仪轨整肃”之称誉。

随着对佛法修学的深入,法显越来越迫切地感到,国内拥有的佛经已赶不上佛教发展的需求,而且,许多律藏残缺,使佛教已偏离正道,在往一条歪路发展了。

法显于是立志要往西方求取新经。

到东晋隆安三年( 399年),已经六十五岁的法显深感时不我待,去日无多,毅然决然地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位师弟一起,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

在张掖(今甘肃张掖),他们遇到上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慧达六人。

这六人,都是志同道合者,于是结伴继续西行。

过了敦煌(今甘肃敦煌),出了阳关,就是让人闻风丧胆的“沙河”(即白龙堆大沙漠)了。

沙河气候干燥,酷热难当,当大股热风流沙扑来,行人常常被活埋丧命,即使小股热风流沙袭击,也可灼伤肌肤。

法显后来在他的《佛国记》中记录这一段,犹自心惊,称:“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

不过,心中有大爱,他们无惧无畏,抱着朝圣取经的神圣使命,勇往直前,甩开两条腿,咬紧牙关,走了十七个昼夜,行程一千五百里,硬是闯出了这片充满着死亡气息的大沙漠,进入了西域诸国中的鄯善国(今新疆若羌),尔后又进入了茑夷国(今新疆焉耆)。

茑夷国国民信奉的是佛教中的小乘教,视法显一行的大乘教为异端邪说,很不友好。

法显等人在茑夷国受尽白眼,忍饥受寒,非常狼狈。

智严、慧简、慧嵬三人实在受不了,声称是要往高昌(新疆吐鲁番)筹措行资,脱离了队伍;僧绍则是受了一个西域僧人的蛊惑,改变了信仰,转投入小乘教,跟该僧人去了罽宾(在今克什米尔)。

剩下法显等七人,互相对望了望,苦笑了笑,抬头看天,继续鼓起勇气,一路向西,准备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

如果说前面的沙河是个人间地狱,那么,这个塔克拉玛干沙漠就是人间炼狱。

热风、流沙、缺水、干旱……样样苦难不比沙河少,面因为其沙漠面积太大,无任何植被,造成昼夜温差极大——白天太阳高挂的时候,如同高温酷暑,火烧油煎;而到晚上太阳西沉,又如极地冰冷,感觉身上的血都要冻僵。

法显后来心有余悸地说:“行路中无居民,沙行艰难,所经之苦,人理莫比。”

在沙漠中兜兜转转,一共行走了一个月零五天,才走出了这片让人绝望的死亡之地。

法显七人回首那一望无垠的茫茫黄沙,泪流满面,稽首号佛,连连高呼:“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他们在西域佛教大中心于阗国(今新疆和田)观看了佛教“行像”仪式,停留了三个月,养足精神,积蓄能量,临行前,再吃得肚子圆圆的,然后迈步前进,穿过子合国,翻过葱岭,渡过新头河,到达那竭国。

在那竭国,慧景患上了重病。

没奈何,慧达、道整负责留下来照顾他,法显则和慧应、宝云、僧景继续上路。

法显四人经过宿呵多国、犍陀卫国,到达了弗楼沙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

弗楼沙国是北天竺的佛教中心。

宝云和僧景到了这里,已经很满足了,认为这就是目的地了,不再愿意西行了。他们在这里了参访了佛迹以后,求取了一些经卷,兴冲冲地打道回国了。

慧应倒是愿意陪法显继续西行,但他的阳寿已尽,大限已到,在这里的佛钵寺病逝了。

没奈何,法显料理了慧应的后事,独自返回那竭国,与道整等人会合,

找到道整后才得知,慧达已经一个人去了弗楼沙国,而慧景的病也已经好了。

于是,法显与慧景、道整三人重整旗鼓,一起南度小雪山(即阿富汗的苏纳曼山)。

小雪山长年积雪,奇寒无比。

三人爬到山的北阴,大病新愈的慧景体质虚弱,经受不起寒流的袭击,被活生生地冻死了。

法显抚尸痛哭,说:“大愿未了,你却中途而逝,奈何奈何!”

这么着,取经队伍由出发时的十一人变成了两人。

这两人互相扶持、相依为命,连爬带滚地翻过了小雪山,到达罗夷国。

在达罗夷国,两人互击掌心,说好了一生一世再也不分离。

然后,一起沐风栉雨,走过跋那国、新头河、达毗荼国、摩头罗国、蒲那河,进入了中天竺境。

他们尽情地周游中天竺,从春到夏,从秋到冬,许多佛教故迹都出现了他们成双成对的身影。

晋元兴三年( 404年),这对身影游到了拘萨罗国舍卫城的祗洹精舍。

传说,这是释迦牟尼传法时间最长的宝地,因此,也被奉为佛教的发祥地。

法显与道整就像初入大观园的刘姥姥,惊奇地打量这里的一切。

而让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里的僧人听说他们是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土,不由得嘴唇哆嗦,顶礼膜拜,视为圣僧下凡。

法显两人还到释迦牟尼的出生地迦维罗卫城美美地游览了一番,可惜当时没有手机,不能拍照片,也不能发朋友圈。

法显能做的,就是把此行的见闻如实记录在自己的大作《佛国记》中,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读到。

晋义熙元年(405年),两人到达了佛教最为兴盛的达摩竭提国巴连弗邑。

法显认为,此地僧人的梵语最为纯正,建议住下来,用心向他们学习梵书梵语,抄写经律。

道整举双手同意。

他们在这里一住就是三年。

法显收集到了《摩诃僧祗律》、《萨婆多部钞律》、《杂阿毗昙心》、《方等般泥洹经》、《綖经》、《摩诃僧祗阿毗昙》等佛教经典。

道整虽然什么也没收集到,但他已深深地爱上了这里,决定以这里为自己的最后归宿,正式向法显宣布分手。

法显的愿望是要将西天戒律带回祖国,两人道不同不相为谋,说好的天荒地老成为了昨日云烟,法显挥手道别,潇洒转身,像《大话西游》里的至尊宝一样,一个人迈开大步继续前行。

法显孤伶伶的一个人东游西荡,就像一个孤魂野鬼,他游遍了南天竺和东天竺,又在恒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国(印度泰姆鲁克)写经画佛像,逗留了两年。

东晋义熙五年(409年)年底,法显恋恋不舍地离开多摩梨,搭乘商舶,渡过孟加拉湾,到达了狮子国(今斯里兰卡)。

在狮子国住在王城的无畏山精舍,法显大有斩获——他求得了《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以及《杂藏》等四部经典。

细细看起来,法显已经在异城飘荡了十二年了。

但是,还不能就此而回,因为,还有北天竺在等着自己去游荡呢。

法显游北天竺所到的第一个国家是陀历,相当于今克什米尔西北部的达丽尔;接着到了乌苌国,其故址在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脱河流域;再到宿呵多国,相当于今斯瓦脱河两岸地区。

宿呵多国内有一个地方,传说是如来佛割肉贸鸽处,信徒起有高塔纪念,他们说,您爱信不信。

法显当然信,他在那儿盘桓了好些天。

游呀游,法显就像一条在水里游来游去的鱼,游过了犍陀卫国(故地在今斯瓦脱河注入喀布尔河附近地带)、再游过了竺刹尸罗国(今巴基斯坦北部拉瓦尔品第西北的沙汉台里地区)……总算是结束了印度之行。

东晋义熙七年( 411年)八月,法显搭乘上商人的大舶,循海东归,在大海中饱经风暴,九死一生,终于在东晋义熙八年( 412年)七月十四日踏上了青州长广郡(山东即墨)的土地。

青州长广郡太守李嶷听说法显从海外取经归来,立即亲自赶到海边迎接。

法显六十五岁出游,前后共走了三十余国,历经十三年,回到祖国时已经七十八岁了。

在山东半岛登陆后,法显旋即经彭城、京口(江苏镇江),抵达建康(今南京)。

不用说,法显的最大功绩就是取经和翻译。他携归和翻译佛经有多种,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而实际上,他所写的《佛国记》对于世界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他的翻译对于中国的影响,现在世界上有多种外文译本。

最搞笑的是,印度古代缺少真正的史籍,印度人要研究古代历史,必须乞求中国古代典籍,其中比如法显的《佛国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和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等等。但《佛国记》的分量最重。

印度的史学家坦承:“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不可能的。”

法显回国后,在先在建康道场寺住了五年,后又转到荆州(湖北江陵)辛寺,元熙二年( 420年)圆寂于此,时年八十六岁,善哉,善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