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63年沙市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名单,90%都毁了

 谢保安 2019-08-18

根据《沙市市志(第一卷)》记载:“1963年8月31日,沙市市人民委员会公布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万寿宝塔、白庙子东周遗址、金龙寺铁桅杆、尊胜石幢、张居正墓、胡太守豁免门摊碑、斗棱碑、白骨塔、孙叔效墓、沙石、卷雪楼、青杨巷22号革命遗址、梅台巷79号革命遗址等13处。是月,沙市市文物保护委员会成立。”

现在根据我手头有限的资料,将沙市这十三处国宝级古迹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毁坏情况进行简单整理,不完善的地方请大家补充和斧正。

沙市第一古迹:万寿宝塔

现状:今存,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沙市志略》记载:接引塔,在观音寺石矶内侧。宝塔有七层,高高耸立,矗立在荆江大堤之上,为全市建筑的最高点。原本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五子朱植六世孙、 辽王朱宪㸅,如今题写为湘献王建造,是沿用了《江陵志余》的错误。

接引塔前有两座小塔:一座为湘献王所供养的国师无方和尚的圆寂塔,如今还留有塑像在左侧;另一座为某位主持的圆寂塔。乾隆四十八年,何杰《庙碑》说:“接引塔为明朝嘉靖二十七年湘献王国师的徒弟孙某募集资金所建,辽王为之撰文。”由此观之,则并非湘献王所造,就可以知道了。而主持为湘献王国师的弟子,由此可见凡事以讹传讹也是有来由的。

该视频为1928年沙市港、万寿宝塔视频,由美国水手拍摄

(按:塔顶铜钵金光耀日,道光乙酉年,陈绪达等人用重修望江亭所剩余的资金,铸生铁将塔砖围住,使其不会损坏。详情可见《亭碑》。戊申年间,钵口忽然裂开,飞出用泥金书写的《尊胜经》两页,为辽王朱宪㸅的母亲毛太妃亲笔书写。随着风吹到长江南岸,寺庙里的僧人驾船拾了回来。咸丰年间,被荆州太守唐际盛借去观看,没有归还。如今钵口仍然缝合着,看不见任何裂痕,这也是一件很灵异的事情。又按:辽王《塔记》,在第四层佛像的背后。)

沙市第二古迹:白庙子东周遗址

现状:已毁 

图为1960年白庙子出土的汉代蹲兽脊瓦,鸡头壶等历史文物

据《沙市市地名志》记载,蛇入山,又称阴德山,虽名之为山,其实为一土垅。远望山体为一独立土丘,东西长不过200米,南北宽仅百余米,顶部海拔31米许,与邻近地面高差不过2到3米。其上原为白庙子第四生产队菜地,旁有民舍数间。传说为孙叔敖少年时代斩杀两头蛇的地方。

据《沙市市志(第一卷)》记载:“1960年2月,在市近郊白庙子发现有铭文的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蹲兽脊瓦。4月,又发掘出白庙子东周遗址。”

自1960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蛇入山(白庙子)及其周围发现了大量东周及秦汉时期的文物,先后出土有绳纹陶鼎、铜戈以及镌刻“汉光元年”铭文的蹲兽简瓦等等。1980年又在此发现一处长70米、宽60米、厚约1米的夯土层。据推测,可能是一座古代大型建筑的台基。进一步发掘对研究江汉平原的古地理和楚文化的发展,以及沙市的历史起源有着重要的价值。

据《沙市市建筑业志》记载:沙市古建筑产生的年代甚至可追溯至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年间,据今从市郊蛇入山出土镌刻有“汉光元年”铭文的蹲兽筒瓦亦见线索。

这类筒瓦虽物体细小、微不足道,但论其独运匠心,堪称 ‘“尺幅天地,气象万千。”史料记载,此种筒头瓦当多出土于阿房官、始皇陵、汉城、茂陵等遗址,形状分半圆和圆形两种。图案除单独外,且多呈对称型分布,图案内容又比较泛:一,动物题材:龙、虎、豹、兔、鹤、鹿等。二,植物题材:葵、菱、莲等。三,自然题材:云、水、(波)等。四,带有神话特点的物类等。沙市出土之蹲兽筒瓦,与一、四类相近,线条简练明快、造型异常生动,金石之味扑面。

沙市第三古迹:金龙寺铁桅杆

现状:已毁,毁于“文革”。

据《沙市志略》记载:金龙寺,就是如今的山陕会馆,在沙市西区白云桥东。

据《沙市市建筑业志》记载:金龙寺,面积约160平方米,进深为10~15米,正殿为堤坡,堤外系龙门河(便河) ,寺前有高四丈余,重4万余斤的金属盘龙桅杆两根,桅杆石座基础,由条状青石组成六方型围护,各边长一米五,高两米。该会馆(寺)以压倒其它会馆建筑物为目标,所以既照北京三大殿之一的保和殿缩小,并采用了琉璃瓦,又巧妙地避开了妄用 “御用品”的嫌疑,便借了被满清王朝尊封为关圣帝君的汉代名将关羽之讳,使其拔类超群,又不受诛伐问罪,故另有名“东关庙”。可叹,谁知在1 9 6 6年以后的“文化大革命”中竟遭毁一旦。在历史性大灾难的十年中,像这类事件简直举不胜举。

沙市第四古迹:尊胜石幢

现状:已毁

据《沙市志略》记载:象鼻矶,位于万寿宝塔的东边,也是起捍激江水作用的天然屏障,矶上有著名的古迹尊胜幢。

另据《沙市志略》记载:邑志称,宋朝末年的遗物。上面镌刻着《尊胜经》,用来镇住江流。立在接引塔东边,屡次扑倒,屡次重立。道光初年,明经张圣裁(清朝江陵人,乾隆乙酉年,即公元1765年贡生)倡议众人加以修缮,围绕着石幢新建了一圈石墙。广征诗词,锓刻在石幢的背面以志纪念。

(又按:《江陵志余》说:“在旧分省公署后面,有两层,像宝塔的样子。上面一层镌刻着《老子道德经》。下面一层刊刻着宋代末年游宦诸人的名字。贾似道当时为司户参军,也包括在内。”)

如今有一座像华表一样的建筑挺立着,跟以上诸多记载并不相同。暂且引用《舆地志》的一个说法:“唐朝贞元年间《江陵石幢记》说:‘荆山苍苍,楚水汤汤……’残余字句,如今已经无从考证。有的人说:观音后寺有元代人建的石幢,就是这个。(按:王昶《使楚丛谈》有个记载:‘乾隆五十五年十月十六日,过观音寺。老僧七十多人,携行前往观阅尊胜陀罗尼幢,是元至正六年,由都水使者赛音不花建造的,用阿拉伯文字书写。因为长江流经此处犹如象鼻,因此造这个石幢来镇水。石碑是明朝崇祯年间由熊汝学立。’)”

参考元代陆友仁撰写的《吴中旧事》一书:“郡城往北数里,有古代石幢,石幢上的字由唐代中书舍人徐浩书写,书法精美。宋朝时,太守陈师锡将这个石幢搬走放到府衙花园里。乡人夜晚在这里过河上岸时,常常看见孤魂野鬼游荡。于是接二连三向太守反映,请求将石幢归还原处。太守迫于压力,只有将石幢物归原处,其后那些灵异鬼怪之事才没有再发生。”所以说,这个石幢的显圣、灵异,并不是现在才开始出现的。

沙市第五古迹:张居正墓

现状:毁于“文革”,后重建,现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沙市志略》记载:张文忠公居正墓,在北湖。明朝江陵尹石应嵩为其改葬,如今碑文仍然清晰可读。

(按:张居正父亲张文明的封翁墓,最初是葬在太晖观前。有人举报封翁墓侵占了湘献王墓地,后迁葬到了张居正墓附近。封翁墓有明朝文坛领袖王凤洲(名世贞)撰写墓志铭,当张居正一家遭万历皇帝清算时,王凤洲连夜花钱雇人在深夜里将墓志铭上的文字悉数磨去。)

笔者按:如今张居正父亲张文明的墓志铭存放在荆州博物馆,石碑露天展示区,任风吹雨淋,巨大的墓志铭上仅存一行小字,可能是那个夜黑风高的晚上,王凤洲雇的人还没来得及将最后十几个字磨完,就因故收手了,抑或是深夜天太黑,没有看太仔细,以为全部磨完了,却剩了一行字。笔者见过这块墓志铭,其尺寸之大,超过明代亲王墓志铭的规格,可见由于张居正官至首辅,张居正父亲受到了明朝皇室极为隆重的封典。同时,张居正父亲去世,张居正作为大明首辅,从北京回江陵守丁忧,是中国明代历史上极为重大的一个历史事件,张居正的仪仗接近皇帝级别,他当时也确实是明朝最高权力的实际控制者。

张居正死后被万历皇帝清算,被抄家,子孙自杀、流放,但有明一代并未毁坏张居正及其父亲的墓,江陵的地方官对张居正的祭祀一直持续到民国年间。明清两代江陵地方官,逢年过节,都会去张居正墓祭拜,据张墓守墓人告诉笔者,民国时期,荆州城与沙市仍有一条红砖路,为荆州东门到沙市张居正墓大门口,为历代地方官员从荆州城前来张墓祭奠所走的路。张墓守墓人为张居正后裔,被誉为“守墓张”,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他们手中仍旧保留着明代张居正画像一幅,张居正书法手迹一套等文物。

“文革”时期,张居正墓被挖掘、破坏,墓前月牙形风水池塘被填埋,棺材劈为长条,用于大队建筑瓦屋的瓦椽,墓碑用作铺路架桥,墓前石人、石兽、石头祭台打碎后变为石灰,用作沙市江汉电影院刷墙的石灰,不久该电影院发生一场火灾,石灰不存。张墓被毁后,有守墓人、部分文保人士偷将张居正部分遗骨收集到一个罐子里保存,八十年代恢复张墓时将这罐遗骸重新安葬。张居正墓的损毁,为“文革”时期荆州、沙市两地文物破坏中的最大的一例。

在沙市张墓被破坏时期前后,沙市文物收购站曾收到一件张居正砚台,为明代皇帝御赐之物,所幸被人截获,并未流失外地,现存于荆州博物馆仓库,曾有展出,笔者曾在荆州博物馆综合楼二楼传世文物展厅见过几次,不知何故近几年来未展出。近年来,张居正墓园已经得到恢复,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不过规模较原有规模小。据守墓人介绍,以前张墓前的月牙形水塘为现有月牙形水塘的两倍以上,且月牙塘中有野生的荷花,大致位于现在的首辅路路中央位置,比现在的月牙形池塘偏南约20米。据传说,这个月牙塘为“月”字边,而圆形的张居正墓为“日”字边,两者合在一起就是大明朝的“明”字。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明朝有一副很有名的对联:“日月共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仰太岳相公”。这正是将“明”字拆分为“日”、“月”,将张居正的号,拆分为“丘”、“山”,与“日”、“月”形成对仗,由此可见明朝的朝野以及张居正本人,对于张居正就能够代表大明,这方面是很有共识的,张居正也是很有自信的,我猜他的墓或许也是他自己亲自设计的,这个墓的格局分明是在说,他的长眠之地就是大写的明字,“我就是大明”。

张墓以前四面环水,为张居正生前乐志园别墅所在地,后于六七十年代,沙市西区北湖大面积水域被填埋,如今成为北湖小区、北菱小区、北帆小区等,如今仅能从这些小区的名字中,感受到当年沙市北湖烟波浩渺、遍地野鸭和菱藕、渔舟唱晚、白帆点点的迷人景象了。沙市有一句俗话,叫做“南湖的萝卜、北湖的藕”,如今南湖、北湖皆不存,这两种美味的蔬菜自然也消失了。)

沙市第六古迹:胡太守豁免门摊碑

现状:已毁

据《沙市志略》记载:胡太守德政碑、豁免门摊碑,俱在白云桥北。胡太守,名公胄,字问欹,明朝万历己丑年进士。天启年间在荆州担任太守,多惠政,并且不为权奸宦官魏忠贤建生祠,本地书生和民众因为这个原因为胡太守在公安门外立祠堂。对此郡志、邑志都有记载。

豁免门摊碑建于崇祯初年,“门摊”是指挨户摊派捐税,是地方社会组织沙市七总乡约所立。而德政碑则是荆州府文化领袖、首辅张居正第四子、状元张懋修等人所立,本地乡宦徐矿(万历葵丑年,即1613年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撰文。可惜历朝志书都没有收录记载。如今本地人竟然将这两块碑视为“姊妹碑”,真是不禁让人捧腹大笑。

(碑后面记载:“胡太守,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

沙市第七古迹:斗棱碑

现状:已毁

背景资料不详,暂略

沙市第八古迹:白骨塔

现状:已毁

据《沙市志略》记载:白骨塔,一处在便河西岸的高岗上,乾隆年间设置;另外一处在金龙寺大堤上,咸丰年间设置。

沙市第九古迹:孙叔效墓

现状:今存

据《沙市志略》记载:遨游冢,便河西边的一座大山冈,又名敖玉冢,取叔敖瘗玉之意。自古流传为孙叔敖墓葬所在之处,众多志书都有记载。乾隆年间观察使来谦鸣来此实地考证,他也认为这里确实是孙叔敖的墓葬之处。至于历史上孙叔敖是否确实埋葬在这里,也不能一概而论,可以确定的是遨游冢上确有许多新旧坟墓累累相望,这里也是市区北郊的坟墓区。

另据《沙市志略》记载:楚令尹孙叔敖墓,在便河西边、遨游冢东部。乾隆二十二年,荆宜施道来谦鸣经过实地考察,指定如今这个地方为孙叔敖墓,然后封土立石。

(按:邯郸淳《碑记》上记载:“楚相孙君讳饶,字叔敖,期思县人。”与传文不符,在此就不抄录了。 

又按:孙叔敖墓,與地所记不一。考《山海经》狄山注,帝王冢墓皆有定处,而《山海经》往往复见之者,盖以圣人久于其位,仁化广及,恩洽鸟兽,至于殂亡,四海若丧考妣,无思不哀。故绝城殊俗之人,闻天子崩,各自立位而祭醊哭泣,起土为冢。恭读《钦定礼记义疏》,所言舜葬苍梧,大旨符合。

又按:后周大祖崩,令具冕服分葬各处,事载欧阳修《新五代史》,亦一证也。

叔敖,楚国的贤相,楚国百姓或许会效仿这些礼节来安葬他的。

沙市第十古迹:沙石

现状:现存,但风化严重 

据《沙市志略》记载:“张氏墓祠,在便河北岸,为乡宦张可前祖墓祠。诰轴亭犹存,墙外一太湖石,形如猴。相传可前阅兵某处,爱之,某邑令专力移赠。又一石,在灵官庙巷。王柏心有诗,不具录。”

王百川《沙市竹枝词》

嵯峨一石势如猴,百节玲珑好系舟。

问尔前生能记否,几时脱化在山头? 

(按:周密《齐东野语》一书,多记载南宋旧事,关系兴亡治乱,这本书上记载了一个故事,宋代赵葵统军进入洛阳,过灵璧县,见到一块奇异石头,有点心爱,后来就有人把那块石头运来了。感觉这个故事与张可前获得沙石的经过没差别,所以附带着记上一笔。)

笔者按:如果不会说沙市话,那么用普通话念“沙石”与用地道的沙市话说“沙市”,在发音上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很多人把便河里的那一块古老的沙石说成是沙市的象征。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沙市之名即因“沙石”而得。实际上,沙石乃清康熙朝兵部左侍郎张可前私宅园中之物,由云南某县令千里迢迢作为礼物送致沙市张府,而那时的沙市已被称作“沙市”有一千余年了。唐元微之有诗云,“阗咽沙头市,玲珑竹岸窗”,宋陆游也有“沙市三日风,万鼓鸣船头”,“萧萧沙市雨,淡淡渚宫花”等诗句。

张可前告归后,辟“梅园”于今肖家坊,并置来自云南的两块沙石于梅园之中。张母去世后,张可前为表孝思,于是将自己心爱的两块石头移于母亲的墓侧,据说张母葬于便河边的曾家岭。

清朝末年,年深月久,墓址凌夷,两块奇石被弃于荒野,其中一块不知去向,剩下的一块被后人移至今址。在便河之中用青石板修筑台座予以放置,成为便河一绝景,四时游人络绎不绝,每每流连忘返。清人王百川有诗赞曰:“嵯峨一石势如猴,百节玲珑好系舟。问尔生前能记否,几时蜕化在山头?”

纽约的象征是自由女神像,伦敦的象征是大本钟,北京的象征是天安门,武汉的象征是黄鹤楼,这每一幢显赫的建筑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而沙市的象征仅仅是伫立在窄窄的便河河面的一块小小的沙石,它不是显赫的建筑,它没有传奇的故事,但是“沙石”与“沙市”谐音,而每一个沙市人都对“沙市”这两个字有着深深的眷念。

沙市第十一古迹:卷雪楼

现状:已毁,近年于沙市中山公园江津湖畔重建

据《沙市志略》记载:卷雪楼,在故大王庙(见后面“寺观第六”及“建置第五”中的“赤帝宫”条)前面,公安袁中郎(宏道)的别墅,卷雪楼取“层楼耸翠,俯瞰江流,风起涛涌如卷雪”之意。如今已经沦陷于长江之中。这座别墅中的亭子在袁中道(小修)所作日记《游居柿录》有记载,如今也已经淹没于江中。

(根据张圣裁的诗的说法,在拖船埠)

附:袁宗道《卷雪楼记》全文

中郎卜居沙市,治一楼如“砚北”,以瞰江。其前隙地,植两楹,承溜而出之,如头上髻,始尽得江势。举江自蜀趋吴,奔腾颓叠,澄鲜朗耀,震盪天地,淹润河山者,悉归几席之下。凡巴西之远峰,梦南之芳草,九十九洲,乍隐乍现。千帆竞举,惊沙坐飞。棹歌渔唱,接响互答。霁雨旦暮,烟景万状。于是中郎登而乐之。时暑方升,九市如炙。而登此楼,则大江如积雪晃耀,沁人心脾。字之曰“卷雪”。

沙市第十二古迹:青杨巷22号革命遗址

现状:今存。门牌号更名为青杨巷18号,仅存一孤零零的单个建筑,无住户,未对外开放。其周遭原本连片的青杨巷、白杨巷明清古建筑群已于十几年前修建沙市中山路步行街时悉数拆毁。 

据《沙市志略》记载:青杨巷,梁朝湘东王萧绎曾于公元552年到554年在江陵称帝,在梁湘东王时期,兰陵萧昚居住在青杨巷,西城何妥居住在白杨巷。《梁书》记载:“世有两隽,青杨萧昚,白杨何妥。”《池北偶谈》韩翃诗云:“春衣晚入青杨巷,细雨前过皂荚桥。”桥在杨州,偶借对。超云松《诗话》曾驳正。

另据《沙市志略》记载:白杨巷,今又名芦席巷,这条巷子里有很多以织席为生的人,所以叫这个名字。

沙市第十三古迹:梅台巷79号革命遗址

现状:已毁。建筑本身连同梅台巷中段、北段明清古建筑群已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拆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