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12体书法的奇幻世界

 老阿更 2019-08-18

文/游國慶 (國立故宮博物院教育展資處副研究員)

古书记载黄帝之史「仓颉」创制文字,而「天雨粟,鬼夜哭」。黄帝距今约五千年,与史前陶器刻符的时代相近,此是华夏文字的萌生期。后经夏代发展,至商前期,除了陶文,更增铜器铭文(彝铭)。殷人事鬼敬神,故甲骨卜辞的遗留特多,后世所谓「六书」的造字法则几皆见于其中。

其中汉字十二体:「契文」、「彝铭」、「籀文」、「古文」、「奇字」、「篆书」、「隶书」、「八分」、「章草」、「今草」、「行书」、「楷书」之字形基调于焉确立。后世南北朝、隋唐宋,虽有「北碑体」、「狂草」、「行草书」「楷行书」等名目,然均止于笔势的微调,其构形结体皆不出此十二体的范畴。接下来我们细说这12体。

契文,指甲骨上的文字,以单刀契刻为主,双刀契刻与笔书为辅。

商代晚期事鬼敬神、好祀尚卜,故遗留的甲骨刻辞文字特多,后世所谓造字法则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几皆见于甲骨契文中。


作品示例

商晚期帶卜辭龜腹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品)

这是一组「对贞」卜辞,刻字填墨,刻有甲骨文33字。右方是正问,左方是反问,左右都是从近中线那行读起。卜辞大意是,辛酉这天贞卜,贞人「宾」问:商王臣属要去征讨敌国吗?再问:臣属不去征讨敌国吗?在甲骨片左右外方各刻有数字一至五的「兆序」,表示曾正反问各卜五次,显示极其慎重。在左方三、四之间加刻有兆辞「二告」,表示曾再行卜告以求通达神灵。两旁有灼烧爆裂的兆痕,为了明显美观,以刀加刻的五个「卜」形的「刻兆」,为武丁时期的特色。

彝铭,指早期铜器的金文。

商前期(二里冈文化期)文字除刻于陶文外,也铸成铜器铭文──因炼铜、范铸之製作极不易,而製成容器后却极坚固耐用,所以便成了陈祀于宗庙的礼彝尊宝,其「彝铭」风尚,则在精美的铜器上由早商、经晚商、延续至西周早期。


作品示例

西周早期卯邲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卯甗的铭文二行七字,在口缘内壁:雔,卯作母戊彝。语译:身为「雔」徽记家族的「卯」,为纪念名「戊」的「母」亲(以日为名),製作一件礼器(彝),以陈于宗庙。

史籀大篆,以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中期之金文為代表。


作品示例

西周晚期毛公鼎(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耳,三蹄足。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古文,專指東周齊、燕、晉系的文字,時代約在春秋中晚期至戰國。


作品示例

春秋中期子犯和鐘(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龢钟就是编钟。在《说文解字》当中,「龢」字同「和」,运用在钟上则指汇和青铜钟以成乐声,所以成套的青铜钟称为「龢钟」,《周礼》则将这些成套组合的钟称为「编钟」。编钟成组八件,各有刻铭,连读共132字,记载晋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后返晋掌权,及晋楚城濮之战等重要史实。作器者子犯,即晋文公(重耳)之舅父狐偃。子犯龢钟的铭文,具体条列出子犯协助晋文公复国、打败楚国,以及会盟诸侯完成霸业的三件事,依据这些记载,推测子犯龢钟是春秋时期晋文公五年,也是周襄王二十年时铸造的,也是一件春秋时期极具代表性的青铜器。

奇字,專指東周南方楚系文字。 包含吳、越、蔡、曾、楚諸國的鳥蟲篆、金文、簡帛書等,時代約在春秋中晚期至戰國。


作品示例

春秋晚期蔡侯產戈(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铭文分别在「援」部及「胡」部。全铭共六字:蔡侯产之用戈,铭文六字镶嵌金丝,字形结体常以错金形式出现,高贵华丽,富有装饰效果,笔画作鸟形,文字融合图案,或在文字旁以鸟形作装饰,具春秋晚期到战国初期蔡国鸟虫书特色。

篆书(小篆),指春晚至战国的秦系籀篆文字,与秦一统后的篆书(小篆)。《说文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作品示例

秦代秦量(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秦始皇鑑于当时各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车涂异轨,所以有多项统一行动:如颁布官製的度量衡铜器、确订制度;禁绝六国文字、用秦文字所谓仓颉篇为标准;亦即以秦吏为师,改习秦文字。

古隶书,指战国晚期、秦至西汉早期之隶体文字,存有篆书结体而波磔隶法尚不成熟。


作品示例

西漢早期漢五鳳二年刻石(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五凤刻石〉又名〈鲁孝王泮池刻石〉。出土于鲁灵光殿基西南太子钓鱼池。石侧刻有金代高德裔的楷书条文,记述获石的经过,此刻石文字长短参差,结体舒朗自然,线条于圆转中蕴含方折体势,显现粗细变化,起收笔平稳均匀,却已能反映西汉隶书横势发展的轮廓,此石刻线条结构紧密,朴厚扎实,偶有纵笔,一显空灵。

八分,指波撇明顯之八分隸書,盛行於西漢中晚期至東漢。


作品示例

東漢禮器碑(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东汉桓帝永寿二年立。此碑四面环刻,书法遒劲雄强,端庄典雅,兼得厚重与流丽,极富变化。清代书法家王澍认为「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最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礼器碑〉文字可说代表八分隶书石刻文字的正宗极则,将隶法酝酿成熟的造形与结字法则充分展现,精熟多趣,得法不板,规整中极富韵味,夸张厚挺的波磔,与细劲的辅笔相衬下更显雄强,意高脱俗,故有「汉碑第一」之美称。

章草,指存隸法波撇(隸書筆意)的草書,由隸書的簡捷、草化寫法發展而成。

起源於西漢中晚期宣、元之間,至東漢成熟,盛行至西晉。


作品示例

西晉索靖出師頌(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索靖,字幼安,敦煌人。传张芝草法而形体不同,称自己的字势为「银钩虿尾」。书法特色是用笔浑厚圆熟,结体紧密,为极具魅力之书家。《出师颂》和《月仪帖》、《七月帖》为其传世法帖。草书使书写有著便捷的实用价值。章草将隶书极度地简化,应用在各种合体字上具有一定的准则,使人容易学习与辨认。延续隶书的特徵,波磔分明,规整化而易于运用于较正式的场合。

今草,指無波撇之草書,始於漢末、經西晉、東晉而成熟、至唐大盛。


作品示例

唐懷素自敘帖(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怀素(约活动于八世纪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本姓钱,字藏真,僧名怀素。个性洒脱,草书绝妙,受到颜真卿等书家、诗人及名流贵卿的激赏,纷纷赠以诗文。大曆十二年(777),他摘录部分赠诗和序,以狂草写成此卷。通卷大字以细笔劲毫书写而成,笔画圆转流畅,所谓「铁画银钩」,起收笔锐利出锋,线质盘绕曲折。全卷连绵草势,运笔八方翻转,疾速相参,若轻若重,节奏起伏,富有动感。点画之间,笔断意连,灵动多姿,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美感。

行書,與「今草」約略同時,解散隸法的新隸體逐步形成「古行書」與「古楷書」,其形體結構和筆法亦散見於兩漢的居延、敦煌簡中,歷東漢、三國,到魏晉而成熟。


作品示例

晉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山东临沂人,后来移居浙江会稽。为名门之后,曾任右军将军,所以又有「王右军」的称号。王羲之初学卫夫人,后来博採众长,书风妍美流丽,有「书圣」的美誉。此作为双钩廓填法(以透明或半透明的纸覆于原作上,先双钩字的轮廓,再逐笔填墨),摹写在硬黄纸上,包含三封短信。三帖中,「平安帖」的笔风转折提按变化较多,富含牵丝引带的草书笔法;「奉橘帖」的字形大小偃仰,体势变化或静或动;相较之下,「何如帖」书风较端整。

楷書(真書、正書),楷書在東漢出現(鍾繇古楷)、東晉(二王小楷)成熟,南北朝(魏碑體)至隋唐(諸大家)而大盛。


作品示例

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九成宮」原為隋煬帝行館,貞觀六年唐太宗李世民避暑於此,無意間發現湧泉,遂命魏徵製文、歐陽詢書丹立石誌之。全碑一千兩百餘字,字字嚴整,絲毫不得移易。歐陽詢楷書有北朝碑刻的遒健,也有南朝書帖的溫婉,點畫穠纖合度,結構奇正相生,寓險絕於平正之中,雅俗共賞,堪稱唐楷第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