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领土最少,耕地面积却不亚于汉唐

 思明居士 2019-08-18

【理性讨论、数据说话,关注明析历史,探究古代的经济真相】

土地兼并和隐瞒是贯穿历史和王朝兴替的现象,在前面的文章《明朝未解之谜2:洪武年间土地被高估,真实的耕地数据在这里》中,笔者已经考证了明朝后期的耕地面积约7.86亿明亩,隐瞒比例达到30%。大家都知道两宋是“不抑兼并”的朝代,土地隐瞒同样严重,那么宋代真实的耕地面积是多少呢?今天笔者就给大家揭开谜语。

宋朝领土最少,耕地面积却不亚于汉唐

失真的耕地数据

官方数据有着异样的波动。北宋耕地数据见于史料《文献通考》中,开宝9年(976年)记载的耕地是2.95亿亩,真宗天禧5年(1021年)达到最大5.25亿亩。可是国家并未出现战乱或者丢失重要领土的情况下,耕地在治平3年(1066年)又下降到4.4亿亩,熙宁2年(1069年)恢复到4.61亿亩。注:文中“亩”均指宋亩、592平方米,约0.89市亩。

宋朝领土最少,耕地面积却不亚于汉唐

土地兼并和官僚勾结,导致耕地减少。宋朝的国策是“抑武修文”,赵匡胤利用“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的兵权,叫他们回家广置土地,传承子孙。所以宋代自开国便滋生了一批大地主阶层,这些人不断兼并土地,再通过与地方官府勾结,隐瞒兼并或开垦的土地,从而导致官方耕地数量减少。

宋朝领土最少,耕地面积却不亚于汉唐

分区域看,耕地数据异常更加明显。京东路(山东)、京西路(河南)、河北路(河北)、河东路(山西)等传统农耕区的户均耕地面积低于25亩。南方福建路、利州路、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的户均耕地更是低于10亩。北方25亩、南方10亩在古代显然无法自给自足。

宋朝领土最少,耕地面积却不亚于汉唐

多少户均耕地才合理呢?先看宋代的粮食亩产量:1)北方,范仲淹在《上执政书》中提到“窃以中田一亩,取粟不过一斛。”粟的出米率为60%,则1亩耕地可得0.6斛粟米;如果是小麦,不需要脱壳,差不多仍是1斛。2)南方,朱熹在《奏救荒事宜状》提到“每亩出米二斛。”南方耕地亩产为2斛大米。

1家5口,北方需耕地50至100亩、南方30至40亩。按人均年吃粮400斤计算,从下表的度量衡可以看到,宋代1斛米重98斤,因此1户百姓一年至少要20斛口粮。老百姓除了口粮,还要交税(10%左右)、留有种子,卖粮购置布料、油盐、铁器等,再考虑耕地的优劣,所以百姓需要约40石的口粮,才能满足温饱。估算下来,北方户均耕地应该为50至100亩(部分种粟),南方约30至40亩。

宋朝领土最少,耕地面积却不亚于汉唐

小结:北宋人口在增长,可是耕地面积在1021年达到最高5.25亿亩后,便开始下降,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也引起了宋朝官员的注意。

王安石变法,重新丈量土地

历史上的北宋,从宋仁宗便开始出现严重的“冗官、冗兵、冗费”现象,虽然财政收入有6000多万贯,可是财政却每年赤字三四百万贯,最终引发了王安石变法。

熙宁5年(1072年)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正是核心内容:对各州县耕地进行清查丈量,核定各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地势、土质等条件将耕地分成五等,编制地籍簿册,确定不同等级耕地的课税额度。

宋朝领土最少,耕地面积却不亚于汉唐

北方5路清丈出1.26亿亩耕地。由于北方人口众多、土地隐瞒明显,因此重点清丈了开封、京东、河北、河东和陕西等5路的耕地。最终清丈后的耕地面积是2.48亿亩,增加了1.26亿亩,隐匿比例(实际/在册)达到2.03。王安石方田均税法得罪了太多人的利益,因此遭到豪强地主的反对,最终在1085年废止,因此并未在全国推行。

宋朝领土最少,耕地面积却不亚于汉唐

2.03的隐匿比例可以推广到全国吗?答案是:不能!下面详细分析:

笔者重新绘制了一份北宋行政区域图,各行政区跟明清和当代的差异很大,总体可以得出这4点规律:1)宋代的成都、潼川、利州、夔州等4路,相当于四川省;2)荆湖北路和荆湖南路加起来,相当于湖北、湖南等2省,即明朝的湖广省;3)江南西路、福建路、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与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4省大致相同;4)淮南路、江南东路和两浙路加起来,与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4省市相同。

宋朝领土最少,耕地面积却不亚于汉唐

需要明确一点:土地总量是有限的,后人会在先人的基础上开垦土地,随着人口增长,耕地面积也会不断增加,因此宋朝在同样地点的耕地不会比后世更多。

利用前面的度量衡,将南方4个主要农耕区在宋朝、明朝、民国、现代的耕地面积都换算成市亩,整理到1张表中,选用1996年的耕地数据是因为此时地产和基建才刚起步,全国的耕地保持完整。观察下面的表格,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规律:

1)江西在宋朝已经开发比较充分。耕地面积达到3582万市亩,不能乘以2.03,因为江西不能变出更多的耕地;

2)苏浙沪皖在北宋时期的耕地面积已经超过明朝。因此总量1.4亿市亩是合理的,不可以乘以2.03推算实际耕地,因为它的天花板就是后世的2亿市亩。

3)湖南、湖北的耕地也相对合理。虽然耕地面积4688万市亩,只有明朝7756万市亩的60%,但人口760万,同样只是明朝万历年间湖广1300万人的60%,从户均耕地看,两者很接近,都是40宋亩,接近1户百姓的耕作能力,同样是合理的。

4)福建的耕地同样合理。因为福建山脉众多,耕地直到后世也只有2200万市亩,实在开垦不出田地,福建人主要依靠渔业、茶叶和海外贸易赚钱养家。对比明朝,福建在万历年间有220万户,耕地1367万市亩,户均6.2亩。宋朝104万户、耕地987万市亩,户均9.5市亩,已经是很高的条件了。

5)成都的耕地也问题不大。四川盆地、天府之国,气候条件优质的四川历来都是中原王朝的后方粮仓,户均25亩平均能收获50斛的粮食,满足温饱不成问题。

宋朝领土最少,耕地面积却不亚于汉唐

小结:宋朝北方土地隐瞒严重,南方大部分地方耕地面积合理。所以北方6路的耕地可以用2.03的隐匿比例推算,南方人口集中的行政区土地隐瞒并不明显。可能的原因是北方的豪强地主较多,南方的豪强勋贵都在北宋统一南方的过程中被迁移或者消灭掉,普通百姓是不太敢隐瞒土地的。

实际耕地面积是多少呢?6.42亿亩

前面已经分析了宋朝南方和北方的情况不同,因此实际耕地面积可以分开估算:

1)北方6路,参照王安石土地清丈的结果,按2.03的隐匿比例推算。

2)东南6路、福建和成都的耕地面积基本合理,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都能与后世作对比分析,因此在册面积合理。

3)其它5路,不能参照2.03的隐匿比例推算,这些地方山高林密、土地开垦困难,而且两广还存在大量的土司,虽然存在耕地隐瞒情况,应该不会太多。按照190万户,每户20亩计算,实际3800万亩。

北宋实际耕地面积6.42亿亩,户均39亩。土地隐匿最严重的北方6路隐藏了1.47亿亩耕地,实际的耕地面积为2.91亿亩,占比45%;南方耕地面积3.51亿亩,占比55%。众所周知,北宋是中国古代领土最小的朝代,只有280万平方公里;西汉领土面积广阔,耕地面积8.27亿汉亩,换成宋代的亩制,约6.44亿亩,两者基本持平。

宋朝领土最少,耕地面积却不亚于汉唐

北宋是如何凭借最小的领土,开垦出不亚于汉唐的耕地呢?

主要原因有两点:

1、重视开发南方。与强汉盛唐立足关中、武力强大不同,北宋“重文轻武”,自从把开国那批精兵强将葬送在“高梁河”后,无力扩张。由于领土面积小,宋朝非常重视南方的开发,江西耕地开垦达到后世的86%,苏浙皖沪等地区的耕地开垦达到后世的70%。可以说宋朝充分利用了中国最好的一片土地,这些地方有太湖、鄱阳湖等水系灌溉周边,是后世粮食的重要产区,因此宋朝才能凭借极少的土地养活上亿的人口。

宋朝领土最少,耕地面积却不亚于汉唐

2、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从史料可以看到,宋朝有记载的水利工程达到946个,接近唐朝252个的4倍。南方水利工程更是如此,宋朝868个,将近唐朝的6倍。王安石主持变法期间,为了鼓励百姓开垦土地,出台了《农田水利法》,派出官员专门负责水利建设,通过7年的努力,新增农田灌溉面积3600万亩。

宋朝领土最少,耕地面积却不亚于汉唐

总结:宋朝国土面积小,耕地却不亚于汉唐

1、宋朝实际耕地面积达6.42亿亩。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因此土地隐匿现象严重,特别是北方6路,隐匿了1.47亿亩耕地。北宋中期的实际耕地6.42亿亩,相较开国初期增长了118%,户均耕地39亩,较宋初有所下降,仍能满足温饱。

宋朝领土最少,耕地面积却不亚于汉唐

2、宋朝国土面积小,耕地不亚于汉唐。西汉记载的耕地为8.27亿汉亩,汉朝1亩约461平方米,换成宋制为6.44亿亩,两者基本持平。因此宋朝虽然军事实力薄弱、国土面积历代最小,但耕地总量不亚于汉唐。

3、宋朝重视南方和水利建设。不但在南方开垦了大量的土地,还修建了许多水力工程,单王安石变法期间就增加灌溉面积3600万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