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任何物质、任何人都有其一定的能量。在正常状态下,有的物质、有的人会释放出大多数能量,也有的物质、有的人只会释放出一小部分能量,以至人们认为前者的能量很大、后者的能量很小。其实,并不一定。因为许多物质、许多人在正常状况下的能量释放有一定的假象,也就是说在这种状况下,他们不会把所有的能量释放出来,都保留一部分能量,这就是潜力。 这种潜力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被激发出来。即如老百姓所说的:水不激不跃,人不缴不奋。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平静柔弱的水才能激起惊涛骇浪,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人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有其超出寻常的潜力,要想把他的潜力挖掘出来,关键看你如何去激发。 用人的人尤其要知道这一点,要把你下属的潜力发挥出来,必须要去激发他的热忱,调动他的积极性。《哈佛商学院管理全书》有这样一段要人们重视热忱的话:“它能够鼓舞和激励一个人对手中的工作采取积极的行动。把它和你的工作结合在一起,那么你的工作将不会令人感到辛苦或单调。它会使你的身体充满活力,使你只需平时一半的睡眠,却达到两倍甚至三倍的工作量,而不会觉得疲倦。”又说到:“人类最伟大的领袖都是那些知道怎样鼓舞他的追随者发挥热忱的人。”可见,激发热忱、调动积极性在挖掘人的潜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去激发人的热忱、激励人的积极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对象也有不同的路数。 我国古代一些比较开明的人有过很多说教。《新唐书·侯君集传》中说:“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激趋其利,愚者不计其死。是以前圣使人,必收所长而弃所短。”尽管这里有不恰当的说法,但这确是说出了古人在用人时针对不同的人去挖掘他、激发他的不同方法。 从正面,古人可以用“立功”心理欲望去激发人、调动人;从反面,也可以利用人们要“改过”的心理欲望去激励人们努力学习、积极工作、英勇向前。这有时此以立功激励人的强度更大。《后汉书》、《旧唐书》中都记载过“使功不如使过”的故事,以说明有功者易骄傲,有过者可戒勉,就如人们常说的“戴罪立功”、“将功赎过”。一个人本来应当受到惩罚而暂时没惩罚,本来该斩的而暂时没有斩,却让他去完成一个新的任务,到一个新的战场上去冲锋陷阵。这时,他逃避惩罚、获得新生的欲望特别强烈,这种欲望驱使他使出浑身解数去思考、去行动、去英勇杀敌,这样他的能量便会被超量的释放,潜力得到充分的挖掘。 当然,有时下属潜力的释放无处下手,不知其盖子在哪里,这时你作为他的上级还可以创造出一些情景,让他们产生出一些可激发的因素。如项羽的“破釜沉舟”。项羽率全军渡河,原本全军将士进则已,不进可退,没有后顾之忧。但在“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后,断了退路。本来后退生存不成问题的,现在求生成了他们的唯一奢望,在这种险境中,全军将士个个以一当十,勇猛无比,拼命厮杀,大获全胜。 可见,人的潜力如若激发起来,真会超过许多用人者的想象。但这种潜力能否变成巨大能量释放出来,既看你对爱才用才的态度,更要看你激发、激励的本事。 [词语释义] 水不紧,鱼不跳:释义:水不缺时,鱼就不会跳。喻指不到紧急的时候,人就不会去冒险。 国之有民,犹水之有舟,停则以安,扰则以危。释义:语出《三国志·吴书》。国家有了人民,如同水上有了船,停在水面上就可以靠船安身,摇晃船只就可能有危险。 河窄水急,人急气生:释义:意为河窄的地方水就急,人在着急的时候往往容易生气。 河窄水紧,人急计生:释义:指人在情急时猛然会想出好的主意或好的计谋。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释义:语出《荀子·王制篇》。意为:国君像船,百姓像水,水能载运船,也能倾覆船。说明黎民百姓可以拥护国君,也可以推翻国君。告诫君主必须重视黎民百姓的作用,广施仁政。 水不激不能破舟,矢不激不能饮羽:释义:水不激起巨浪就不能击破船体,箭不被激发就不能射中飞鸟。喻指人不被刺激就不能奋起。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释义:水不冲击就不起浪花,人不被刺激就不会发奋。意为人需有外力刺激,才能有所作为。 水激则旱,矢激则远:旱,通“悍”。比喻因祸致福。 水浊,则无掉尾之鱼;政苛,则无逸乐之士:释义:语出《邓析子·无厚篇》。河水太混浊,就看不到尾巴摇动的鱼;政治太苛酷,就没有生活欢乐的人。 水浊则鱼喁,政苛则民乱:释义:水浑浊,鱼嘴就会露出水面;为政太苛察,百姓就要乱。意为统治者为政不能太苛察,要求过严,百姓无法生活反而作乱。 舟水之喻:释义:船如国君,水如百姓。指民和君的关系也与水船的关系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