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韵格律学堂】第十六课(修辞手法 ·1·)

 江山携手 2019-08-18

主讲/ 边义

辽阳边义老师

大家晚上好,今天继续由我为大家讲解修辞手法。

第三节    通感和博喻

一、通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1.通感的作用

通感不是某个时代某位诗人的创造,从本质上讲,它是来源于人的本能;从艺术上说则是人的想象所造成的。通感的手法用于文学的创造,便赋予了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1)通感对意境有强化作用,加强了抒情效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意境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影字而境界全出矣。这句话很贴切的道出通感与境界的关系,由于通感的运用而使诗歌生出意境。又如贾岛《客思》中促织声尖尖似针将促织声的听觉感受转化为针的视觉、触觉感受,以针的形状来比喻促织声,则意味着促织声如针一般无孔不入,在配以针尖的实像,如针钻入心里,愈显烦闷,加强了无言的愁思,再把客思的疾痛表达的无以复加。

(2)通感用形象话的比喻,展示了没有具体形象的事物,重在表达对某种事物的体验感受,是不同感官之间相同部分的联系。

例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离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心绪,但是诗人却用剪刀去剪它,用手去理它。作者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加强了愁闷的心境,还让它在读者眼前清晰呈现,形成一种特别的滋味。它打破了视觉、触觉、味觉和人内在感受所3存在的界限,使之相通,互相弥补不足,从而增加抒情的效果。

(3)诗歌借助于通感的作用,可以积极推动欣赏者的审美在创造,把欣赏者从一种美的境界带到另一种美的境界,而这两种境界的融合,便使欣赏者获得更强烈的美感愉快。

同样是闹字,不仅仅可以修饰红杏,如车驰方骤灯方闹,地静人闲月自妍。(黄庭坚《才韵公秉》);行人闹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范成大《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月翻杨柳尽头影,风擢芙蓉闹处香。(陈耆卿《与二三友游天庆观》)等。

词中的闹字使用的也较频繁,如晏几道《临江仙》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毛滂《浣溪沙》水北寒烟雪似梅,水南梅闹雪千堆,马子严《阮郎归》翻腾妆束闹春堤,留春春怎知等。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闹字是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令读者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并获得强烈的审美愉悦感。

2.通感的分类

(1)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五官可以相通,但最易打通的是视觉和听觉。正如唐代学者孔颖达有言: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思其形状如此。视觉与听觉之间的通感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听觉表现视觉,这种表现方式能给事物动态美。例如苏轼的《夜行观星》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大大小小的星星聚在一起,大星星似乎明亮而平静,小星星闪烁不定,在诗人笔下就成了闹若沸的场面,一个闹字在宁静的夜空中更显其活泼自在而又乖巧的意境。

另一类是视觉表现听觉。这种形式能使虚化的东西实化,达到化虚为实、虚实结合的境界。例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带露的芙蓉,盛开的兰花,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描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表示琴音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2)触觉与听觉之间的通感。例如寒罄满空林(刘长卿《秋日登台上寺远眺》),以触觉上的寒形容罄声的深远,寒罄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衰草寒烟,十分凄凉,又如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清晨的钟声远扬,穿过雨幕,袅袅的余音穿过云层,幽远而空明,但因雨天钟声里显湿,人们不得上岸的一点烦闷也表现得贴切自然。

(3)视觉与触觉间的通感。例如杨花扑帜春云热(李贺《蝴蝶飞》),杨花在春风中飘落,而春云也让人产生热的感觉,春意热闹盎然的意境因热字更形象。来是轻缕弄轻黄(石柔《绝句》)杨花开的花色淡到若有若无,使人产生飘忽不定的感觉,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之感。

(4)其他感官之间的通感。其他感官之间的通感,有听觉与嗅觉之间的通感,例如哀响馥若兰(陆机《拟西北有高原》);有视觉与嗅觉之间的通感,例如李白的《酬殷佐云见赠五云裘歌》瑶台雪花千万点,片片吹落春风香。还有多种感官之间的通感,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这句话将视觉、听觉及触觉互通。

二、博喻

博喻又名复喻,就是多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或描绘一个本体,又叫连喻。博喻自古以来就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艺术手法,运用得当能加强语意,赠强气势。博喻能将艺术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比喻无法做到的。

1.博喻的作用

诗中博喻使用的较多,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水泉冷涩泉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剑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韩信羞将绛灌比,弥衡耻逐屠沽儿。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高棘居。这些都是博喻。

词中的博喻运用较少,因为词比诗更讲究委婉含蓄,少于铺陈,尤其避免语式的单调,然而,词中也有非常成功的运用博喻的例子。

例如苏轼的《百步洪》的开头八句写到: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诗人一口气用八个不同的形象,投梭、兔奔、鹰捉兔、骏马冲坡、琴弦飞迸、箭脱手、闪电瞬闪、荷叶上水珠急速滚落,来形容洪水的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他即写了水波的猛势,又写了船在波涛上动荡的情景,从多个角度把洪流写得有声有势,蔚为壮观,从而突出行舟的快速特征,加强了惊险感,回味无穷。正如王水照先生为此所注:此用博喻比喻轻舟在急流中飞驰之疾。

(2)博喻能够加强语意,增强文章的气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词人贺铸的《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闲愁本是无声无色、无形无迹的,此词末尾一连用三个比喻来说明闲愁:一川烟草讲的闲愁之多;满城风絮讲的闲愁之乱;梅子黄时雨讲的是闲愁缠绵不断,将难以触摸的情绪转化创造出极其优美的意境,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博喻的分类

(1)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说,在诗词中,喻体所表现的仅为本体的一个方面。

例如《送无本师归范阳》中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蜂蝉碎锦缬,绿池披菡萏。芝英擢荒榛,孤翮起连菼。

连用四个意象,来形容贾岛的奇特诗风。

(2)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几种形态。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通过塑造琵琶声的音强、音高、音色、节奏个不相同的喻体形象,不仅可调动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还可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

最著名的博喻,则莫过于白居易的《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它们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文。此诗只见喻体,即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本体,就像一个耐人寻思的迷,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瑞鹤仙影】八一五抒怀

文/边义(辽阳)

八年抗战,经风雨、残垣断壁随见。山河破碎,人离故土,凄凉满面。别离期盼,更几度摧心裂胆。忆当年、泪珠频落伤感。

盛世繁华景,铁骨忠魂,几人遥奠?良知在否?看今朝、高楼别院。戏子无心,把荒诞事书新卷。恨难消、跪拜先贤,莫再念。

蓦山溪

秋风吹冷,枫叶微红浅。把酒对斜阳,白云散、霜天欲晚。随心惬意,不觉醉朦朦。眼迷离,影摇摇,趔趄归家转。

室寒人寂,满眼诗书卷。再读旧时章,泪盈盈、肝肠寸断。前情往事,宛若是今天。山盟在,见还难,怎个相思愿。

最后发两首拙作,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晚安。

2017-08-12  舞蝶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