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中修辞手法——通感

 海曲上人 2019-04-29

通感,也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不分界限。譬如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里的高深莫测的武功:乾坤大挪移。

诗词中修辞手法——通感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通感就是让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间进行沟通,达到意想不到、超乎寻常的功效。

说一个最通俗的例子,老人们常说:你耳朵瘸了吗?!我想大家对这句话都不陌生,这里就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耳朵,本是听觉器官,而瘸,是肢体感觉,这种不直说“聋“而说”瘸“的手法,就是巧妙的通感。

诗词中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在古诗中的表现手法是多样化的,有以形声的感觉转换,如汤显祖《牡丹亭》中的两句唱词:“声声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其中燕语、莺歌都诉诸听觉,而“剪”是器物,“圆”用于形状,都属于视觉范围,怎么”燕语“会象”剪“,”莺歌“会成”圆“呢?原来人们可以从”剪“的形状得出锐利、轻快的联想,从”圆“的形态上获得珠圆玉润的启示。

诗词中修辞手法——通感

当然还有视觉与听觉相互转换的。”鸟抛软语丸丸落“该句将听觉转化为视觉的感受,将鸟儿活泼、动听而流畅的叫声,通过珠丸的抛落尽显出来。读后,那珠丸抛落时清脆的声音,尤然在耳,而珠丸落的那种视觉形态与节奏感,也跃然眼前,叩动心弦。

诗词中修辞手法——通感

王维的《过香积寺》,其中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联,泉声,源于耳;咽,则来源于其他感官。日色,为视觉;冷,则属于触觉。诗人把视觉、听觉与触觉等相互沟通,属于通感。杜牧《秋夕》里”银烛秋光冷画屏“一句,秋光,是视觉,冷,是触觉,这里把视觉与触觉相通,属于通感。

诗词中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古诗词中比较觉见的一种修辞手法。作为诗词爱好者,不可不知。关于通感的例子很多很多,不再一一 举例,以上这些,是对通感的一些初步认识,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