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之死生、证之虚实,一搭脉就知道!(中医人必看)

 chi_ping 2019-08-18

经常会有同学问:想学脉诊,读了很多书,结果越读越糊涂。

走向临床,一定是感性认识在先,但理性知识也很重要。这些理论知识,包括诊脉之前的种种理念的准备,都来源于书本知识。而且书本中的知识,本身就来源于前辈们的医学临床实践。

我们收集脉诊资料,推求临床病机,依靠的就是对理论的理解。不过,前人的脉书是自己手感所得之经验积累,由于每一个人的手感都不相同,因此临床之中,要将自己的手感与书本知识完美结合,才能真正练成脉诊能力。

如果书上写什么就信什么,那么,我们就会陷入混乱。想读脉书,先得学会怎么读脉书。有了方法,再去读书,用之实践,临床有验,就不会乱了。

《医家秘奥》为明代医学宗匠周慎斋学派传学之秘本,其中脉法部分,很多东西都是作者临床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脉诊与理法方药

“下部见数,不得用干姜,宜附子升起;上部见数,宜用干姜,以其温中达下也。”“左手寸心脉旺,右手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主之。如单左寸旺,为肝盛生心火,生脉散加茯神、远志、酸枣仁。”

“右尺浮而有力,系邪脉,后必喘促泄泻而亡。浮而虚,补中益气汤;沉而迟弱无力,命门无火,宜大补阳气;数为虚损,难治之症。”

临证运用六味地黄丸与八味地黄丸的规律是:两尺旺,用六味地黄丸;两尺微细,用八味地黄丸。依据“脉法”的说明,凡尺脉沉细或微,用八味地黄丸,但见旺、数或有力方可用六味地黄丸。

脉证要理
1
平脉辨虚实识神

看脉之法,只在有神无神、有力无力。言治病在看脉辨证,识得神之有无,则其人之死生可辨;识得力之有无,则其证之虚实可知。通过看脉,辨证,以证合脉,判断虚实死生,内伤外感,且有规律可循。

临床应用:强调灵活性。如证虚而脉无力者可补,证实而脉无力者亦可补;证实脉有力者可泻,证虚脉有力者亦可泻。

2
平脉识脾胃

脉要有胃气。“看脉须先识五脏平脉,金短、木长、火浮、水沉,土则持重,各象五行之体也。”同时,胃气须重胃阳。胃阳与五脏相关,倘胃阳不足,则可致五脏病变,“心邪入则脉兼洪,洪则为木火俱焚之证……肺邪入则脉兼浮毛,其证多郁闷,盖肺主气,郁乎中而不下行也。脾邪入则脉兼缓,其证多痰郁胸满之候,盖湿入而成热也,多气塞于咽喉。肾邪入则脉兼沉石,其证多腰重胁痛,盖肾主水,水入而成寒郁也。”

言诊者,诚能以诸平脉准诸不平之脉,则凡太过不及之差,呼吸尺寸之乖,莫不了然于心手之间,而无稍差谬。然后可以伤寒之脉,准诸坏病;亦可以诸坏病之脉,准之伤寒,诚所谓一以贯之而无余者已。

3
平脉辨气血精神

脉诊对于详辨气血精神的重要性,辨查气血的具体方法为“三部全按,察其通身气血。一指独按,察其各经旺衰。”在三部中,尺脉沉微难辨,为脉之根;两手寸脉,分别主气和血,统领一身诸经络营卫。而气血之上,辨神为重要,辨神可断疾病的转归及预后。

脉诊辨神的规律是:若外无疾病,脉见枯寂,为因病而神少,可救;若内伤疾病,脉见枯寂,不救;若七情所伤,为思虑伤神,则需调神可生。

4
平脉辨病因虚实

“辨人迎气口,为千古心传”。凡看病外辨六气,内辨七情,内外只看人迎气口,“欲知其风虚,只辨人迎气口二处,大小软润便知”。如肝脉浮,当病风,而人迎不浮,非风证;脾脉沉,当病湿,而气口不沉,非湿证。

脉诊纲要:“浮沉迟数为纲领,表里阴阳仔细分;缓脾滑大洪为火,木性弦长短涩金;革散濡微芤没里,伏牢细弱外无形;紧弦虚实无难辨,结促休将代等伦;动脉有胎还足喜,虚人豁大亦堪惊;和缓有神方是胃,力来亢厉客邪侵;总详胃气论生死,审力须知内外因。”

《古脉法临床实战班》特邀古中医脉法传承人张玉林老师现场授课,手把手教授古脉法思路、手法以及临床应用,带您体验真正的手下乾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