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国玉玺去哪儿了,会不会就滞在冯道墓里?

 花开无田 2019-08-18
已关注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史中,传国玉玺从其诞生伊始,便沾满了血腥。“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更是成为统治者传承与自证自己上合天意的天命所在。


传国玉玺复原图

皇权天授,正统合法

说起传国玉玺,便不得不提和氏璧。蔺相如临危不惧,不辱使命,“完璧归赵”的故事,也早就写入了小学教本。

但很多人并不熟知的是,因为和氏璧,汴和这位发现者失去了双足。一献楚历王,无人识,左足被砍;再献楚武王,又是无人识,再丢右足。直到文王即位,和氏璧才显天下“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当真是洁白无瑕、光润晶莹万里无一的宝玉。

然而到底是沾血的通灵 玉,辗转腾挪,从疑张仪盗宝,再到昭襄王恃强凌弱,假意换玉,蔺相如幸不辱命;到最后秦始皇,一统天下。

率土之滨,莫非王土。

和氏璧,也成为了秦始皇的囊中之物。既然是一统天下,一扫六合,自然是上天之命,天命所归。遂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而这位始皇帝,自然想代代相传,因此称为“传国玺”。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多次失而复得,所得者立

秦始皇自然是不会想到,他建立的大秦帝国不二世而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前207年10月,刘邦攻破秦都,子婴献玺。

而这里的刀光剑影,鲜血淋漓也绝不是几个文字便能描写的。传国玉玺,也不仅仅只是一方宝物,更是那个站在社会顶尖的金字塔之上的权力。

是欲望,是奋斗目标,更是无数枭雄的执念。

时间来到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既然是篡权自然要篡的彻底,玉玺这种信物必不可少。刘婴幼小 ,传国玉玺由皇太后代管。王莽之弟前去讨要,皇太后气愤而丢“这方亡国之玺,你又能落得什么好下场..”

皇室玺印

及至王莽被杀,玺印辗转多地,从贼人到宦官,权臣,每一次经手都伴随着血雨腥风。一件物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背后被赋予的信仰。

光武帝刘秀得玺,再到东汉所亡,孙坚获玺,袁术抢玺,曹操献玺。汉献帝所谓的“禅让”,曹氏再得玺。

而曹丕还命人篆刻“大魏受汉传国玺”其上,不过魏祚也不过几十载而亡。

而330年,后赵灭前赵后,更是在其右侧加“天命石氏”。对于所谓的正统,权利近乎于执拗。

再到东晋以三百精兵骗取传国玺。这般种种,国玺作为象征正统权力的信物,自其诞生便一直成为争夺的焦点。

而隋亡后,它更是从中原到突厥,再到复归于唐。莫不是天命所归?

人无常势,水无常形,繁华过后成一梦。镌刻再多,也抵不住人心流失,权力欲望。

在传国玺辗转的千年重,它历经无数帝王,权臣,官宦之手,见惯了因为权力而发生的诸多帝王惨剧。

907年,大唐帝国落下帷幕。朱温篡唐,建立后梁。传国玺自然又换上了新的主人。伴随着后梁 的年月也不过是十六年光景。923年,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玺印转手,却不成想这次更是短促。

这次它见证的是兄弟相杀,连襟相夺,权利在道路上从来都是伴随着嗜血的。而这一次,不成想竟然是它最后一次出现。

李从珂

934年四月,李从珂攻进洛阳,李从厚出逃魏州。而这时的冯道已是位列三公,他是唐明宗的托孤大臣,也是李从厚的宰辅之臣。

李从厚

正要上朝的他却被告知李从厚皇帝率50余骑,逃跑了。见惯了大场面的他,便欲返回家中,说:“社稷失守,国无君主,臣子不能擅入宫城,不如回去听候命令。”

他刚走没几步,就有人追了过来。这个人说:“潞王马上就到,您是宰相,应率百官到谷水迎接。”冯道便在天宫寺停下,就地召集百官,并让中书舍人卢导起草劝进文书。卢导不想写,冯道只说了四个字:“事当务实。”他率百官三次上表劝进,李从珂遂登基称帝,即后唐末帝,也称废帝。

在走马换灯的五代十国,作为一个见惯了朝代更替的老臣,自然也就心平气和了。只是这心平气和里更多是明哲保身,见惯了刀光剑影,才更敬畏权力的双刃,象征着皇权的玺下更是吃人冢。

李从厚的运气实在不济,他在逃奔魏州的途中遇到石敬瑭,侍卫全被石敬瑭的部下刘知远杀死,自己也被软禁。几天后,李从珂派人将其勒死。

而到了五月,李从珂决议派人镇守同州这个军事要镇,冯道被委以重任。他也成为五代十国里文臣镇守重镇的第一人。次年又拜其为司空。而司空作为主导司空主管礼仪、德化、祭祀等的官员,是可以随侍左右的。

公元936年,石敬瑭发动叛乱,并向契丹求助。当年十一月攻进洛阳,李从珂登上玄武楼自焚,后唐灭亡。

《五代史阙文》:晋高祖引契丹围晋安寨,降杨光远。清泰帝至自覃怀,京师父老迎帝于上




东门外,帝垂泣不止。父老奏曰:“臣等伏闻前唐时中国有难,帝王多幸蜀以图进取。陛下




何不且入西川?”帝曰:“本朝两川节度使皆用文臣,所以玄宗、僖宗避寇幸蜀。今孟氏已




称尊矣,吾何归乎!”因恸哭入内,举族自焚。

而冯道作为三公之列,自然是在侧的,而传国玺更令人蹊跷的是,作为御用之物,皇家象征,李从珂会不会心灰意冷的一起焚烧?

还有就是玉的燃点比较高,会不会一起烧毁了?亦或者是没有烧毁,被他人拾取了?

答案是否定的。玉石的固体属性,以及众多眼睛注视,都给出了我们可以推断的结论。

冯道

那么只有一条可以解释了,在百姓爱戴之下,李氏又没有被族灭,也就有更好的选择,托付他人,以待天时。

而冯道作为其重臣,三公,也便能够进入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做出合理的假设。

而且作为翁婿关系,后唐与后晋之间,冯道本已位极人臣,即使献宝也非常大的可能被石敬瑭作李从珂之心腹而诛杀,思忖之处,私藏也就更能说的过去了。

其后,在历朝历代有言说关于传国玺,宋朝言语一个农民发现了,并且鉴定为真,但要说此言为真,既然有传国玺,宋皇家为何又做其他众多号称传家的玺印?元朝之说就更显得不靠谱了,至于清朝溥仪被迫退位后,更是言语传国玺是传说一般,子虚乌有。

而冯道之墓葬于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是否有千载之玺 ,也只有挖掘方能一辩真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