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读史札记(之四) 作者:任思远 凡来到这个世界的生灵,总有自己的宝贝,譬如阳光之于禾苗,譬如甘露之于秋蝉。中国人最看重的宝贝是玉,古来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有德,谓之怀玉,故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但慢慢玉的功能有些变味,由怀德之第渐次走进王侯之府,和氏璧的一生曲折离奇,时藏时露,但福祸皆缘于富贵,荣辱总系于刀枪,被绑架、被奴役的生涯读来令人唏嘘! 初出荆山时,玉人卞和希图将玉献给有德之君,岂知楚厉王、武王本无德行,而徒然刖其双足。待璞玉被其血泪浸润,终于完成蜕变,终于被认可,之后便开始了其颠沛流离、生死明灭的一生。 和璧辗转由楚国来到赵国,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时值秦强赵弱,赵王不敢得罪秦王,又恐献璧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今臣至,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相如度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完璧归赵。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但和璧从此声名鹊起,欲图天下者时觊觎之。 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命宰相李斯以和氏璧作皇帝玺印,丞相自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在璧上,精研细磨,雕琢成“传国玺”,以期自“始皇帝”起,二世三世直至万世。这同时也开启了和氏璧的权力生涯。 始皇帝南巡乘龙舟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皇帝忙抛玉玺于湖中,立时风平浪静。八年后,当其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侍立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言毕不见踪影,玉玺复归于秦。 秦末英雄并起,刘邦率兵攻入咸阳。亡国之君子婴献“传国玺”。汉高祖遂以此宝随身佩戴,学始皇帝,欲“代代相受”。此后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 西汉末年,主少国疑,大盗窃国。玉玺由王莽姑母汉孝元太后掌管,王莽派人进宫索玺,太后怒斥:“王家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尔等不思报国,反欲亡我大汉江山,猪狗不食其余!”随即将玺砸向鸾阶,传国玺被摔残一角,后虽经黄金镶补,但终至白玉怀瑕。当然,这残缺的道具无法改变历史之轨迹。王莽终结了西汉,但惊魂未定,新朝便在绿林的烽火中灰飞烟灭了。 之后玉玺由绿林更始帝、赤眉刘盆子,一番抢夺后玺入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中。 东汉末,宦官作乱,董卓趁机入主长安,抢得玉玺。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偶获国玺,心生异念。谁知传国玺并未给孙坚带来好运。其在军阀混战中阵亡后,袁术乘机劫得玉玺,仗胆称帝。袁术亡,玉玺被曹操抢去,时曹操挟持汉献帝独揽朝纲,至此,宝玺又归汉室。 晋统三国,玺归司马氏。但晋祚短促,不仅诸王内乱,且外结匈奴,祸乱中原,终至五胡乱华,国家糜烂。玉玺作为战利品,辗转诸胡。先后被前赵刘聪、后赵石勒、闵魏所夺。期间,为了证明自己君权神授的合法性,石勒在玺的一边刻上了“天命石氏”的四字题辞。 东晋濮阳太守以出兵救援为名,从冉魏军中赚得玉玺,送至建康,至此,传国玺历四十二年而复归于晋。从东晋元帝东渡以来,历数帝皆无传国玺,以至北胡嘲笑:“司马家是白板天子。”及永和得玺,人们方以东晋为正统。 公元420年,晋恭帝禅位于刘裕,玺入刘宋。后历齐、梁,至梁简文帝时,侯景叛乱,夺传国玺。侯景兵败,将玺投入建康栖霞寺井中,为寺僧永行所得,遂以传国玺献陈武帝。 唐末,藩镇割据,天下大乱,朱温废唐夺玺,建后梁。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之掳到后唐。 最后一个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和氏璧”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了千古疑案。 传国玺从发现和氏璧始,传至唐末,计一千六百余年。至此不知所终。 后世宋、元、明、清,均有“传国玺”不断问世,动人的传说层出不穷,但真正的传国玉玺确乎了无踪迹,这块和氏璧伤痕累累,终于隐去了。 归根结底,得玉玺者未必得天下!和氏璧不过一色相颇佳之石耳,拥玺者甚至不能保佑自己,更遑论千秋万代之基业,何以豪酋巨孽趋之若鹜,不肯罢手?无非借此掩人耳目,制造君权神授,天命所归之幻象,欺世盗名而已。 天命究竟归于何处?谁是天命的主宰?……所谓“天命”,自在民心也!有鉴于此,小可咏诗赞叹: 本是山中璞一方,奈何强掠伴君王。 尊卑荣辱不输性,方正冰莹岂作伥。 天下兴亡原有果,旗幡更替总无常。 蔺廉多幸留佳话,不枉今生来一场。 作者任思远,兖矿集团济三煤矿退休职工,酷爱历史,痴迷中国文化,间或有豆腐块见诸报端。 作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