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与末——论语体贴之四十三

 昵称7469542 2019-08-19



3.4 林放①问礼之本②。子曰:“大哉问!礼,与其 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③也,宁戚。”

【注释】

①林放:鲁人,其身份可能是三桓家族管理礼仪的官员。因孔子为礼学名家,故慕名前来向孔子问礼。

②本:本末之本。本原,本质,根本。

③易:有简易,和易,慢易,平易,变易等多解,均不从。鄙意以为通“佚”或“逸”,解为铺张,讲排场。辨析详下。

【翻译】

林放来问礼的本质是什么。孔老师说:“你算问到点子上了!办典礼,与其追求奢华而不能体现敬,宁可朴素节俭而心存敬意;办丧礼,与其讲排场而不能表达爱,宁可痛哭流涕而流露真情。”

【辨析】

“易”作何解?

《礼记.檀弓上》:“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余 也。’”子路的话可以看做“与其易也,宁戚”的最早的解释。

另,《隋书·高祖纪下》:“丧与其易也,宁在于戚,则礼之本也。 礼有其余,未若于哀,则情之实也。”

朱熹《集注》:“范氏曰:‘夫祭,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 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丧,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 哀有余也。礼失之奢,丧失之易,皆不能反本而随其末故也。礼奢而备, 不若俭而不备之愈也。丧易而文,不如戚而不文之愈也。俭者物之质,戚 者心之诚,故为礼之本。’”

以上诸说,均以“易”为礼有余,可从。

郑玄解易为简易,李零从之,云:“这里的‘易’是简易,和‘戚’相反,是平淡处之,不当回事,无中心 之哀的意思。”这是把易理解为“哀不足”,定不可从。

何晏《集解》引包咸注,解易为和易,意思是为了不失礼失态而强忍悲痛故作平静。杨树达解易为慢易,意思是轻慢礼法。以上两说太过迀曲,难以据信。

朱子解易为平易即平治,钱穆,杨伯峻均从之,杨氏云:“‘易’有把事情办妥 的意思,如《孟子·尽心上》‘易其田畴’,因此这里译为‘仪文周到’。”

清人宦懋庸解易为变易,意思是变着法地把礼仪办的花样百出,仪节繁多。

以上两解倒是贴近“礼有余”的意思,但都有一个硬伤,平治或变易均为动词,与文例文法不合。按,“与其……宁……”句式中,跟在“与其”和“宁”后面的两词的词性必须一致,古典中决无例外。如前句“与其 奢也,宁俭”中的奢和俭都是形容词就是明证。那么后句“丧,与其易也,宁戚”中既然“戚”是形容词,那么“易”就不可能是动词,也必须是形容词。所以解为平治或变易也称不上工稳妥当。

试提出新解:易通“佚”或“逸”,即骄奢淫逸之逸,本义为放纵,解为铺张,大操大办,讲排场,不但符合先儒“礼有余”的成说,而且与前句中的“奢”对应成文,自信比上引诸说更通顺允当。

【解说】

礼之本到底是什么?

历代注疏家都以俭为礼之本,戚为丧之本,很遗憾,这肯定是错的。

上一章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已经清楚地指出仁为礼之本,他老人家不可能又弄出个俭为礼之本,俭和仁完全不在一个层次。

之所以有这样的误解或误会,是因为没搞清楚两组概念的区别,即内和外与质与文的区别。

上章孔子讲仁和礼的关系,从内和外的关系立论,仁为内,礼为外,内外一体,不能相离。本章孔子换了一个角度,从质与文的关系立论,奢为礼有余,或文太过,缺点是有文无质;俭为礼不足,或文不及,毛病在于有质无文。孔子向来主张,过犹不及,两者都不好,比较而言,宁可俭也不要奢,宁可有质而无文,因为俭即质更接近礼之本即仁或敬。易和戚的关系同此,宁可戚也不要易,因为戚更接近丧之本即仁或爱。

必须要说明的是,尽管质和文与内和外有关联,但质和文与内和外不在同一层面。简言之,质和文只关涉内和外中的外。所谓外即礼,是内即仁的表达表现表征方式,也只有外即表达方式才有质和文之分,质是质朴朴素朴实简约,文是华盛精细精美繁复。孔子认为最好的表达方式是文质彬彬,其次质胜文或有质无文,最次文胜质或有文无质。

林放问礼之本,本即根本,本质,属于内在层面,孔子没有直接答仁或敬或爱,而是从外在层面说明,如果没有仁心爱心或敬意作为内在依托和支撑,一味追求场面的盛大,仪节的繁缛,干脆还不如不要礼。类似的意思,孔子还有句话:“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述而》篇)

从本章内容看,孔子要传达的仍然是内外一致,内重于外,仍然强调的是仁为礼之本。如果不理解内与外以及质与文的关系,仅仅泛泛地说孔子反对铺张浪费,主张朴素节约,那孔子不过是一个陋儒。事实决非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